中國古代故事: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分期和分布

2021-01-11 小曬專屬娛樂播放

在我國歷史上,人們常常提起所謂「舊石器時代.(距今約六十萬年—一萬年前)與「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一萬年—四午年前)。為了研究那些時代的遺存,就必須了解當時人類生活的特點.為了達到這一學習目的,有必要先明確一些與之有關的考古學方面的歷史知識和基本常識。

過去,每當發現一種遺存時,往往就把它稱為一種『文化」 (所謂『文化』是廣義的.它包括人類的一切物質生活和發明創造在內,不同於今日一般文化的解釋).在歷史學、考古學上對於某一文化的命名,習慣上多使用最初發現這種文化的地名。例如:仰韶(河南混池仰韶村)文化』或「龍山(山東章丘龍山鎮)文化.之類.然而,隨同考古工作的不斷發展,對於原來所定的某一種「文化』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因而這種『文化』的具體含義也就隨之發生變化二例如『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最初曾被認為是我國黃河流域的兩個地區同時並存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但後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前者是比後者更早的一種文化,又如「馬家窯亨化」原被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而新出現的『馬家飯文化』則是指的原名「青蓮崗文化』和『大墳口文化』的一部分。

同一種「文化」又因其本身的時間早晚不同而復分為若干「期』,或者因地方上的區別而再分作若干「類型」。例如說:「在仰韶文化的早期已經有了陶窯」,或者說「仰韶文化的彩陶基本上分作「半坡類型.與「廟底溝類型.兩大類等等.新石器時代常見的陶器在用途上可分作以下幾類:炊器—圓底的叫「釜』,三條腿的叫「鼎」。有三條空心足的叫「兩「.(但平底的叫』繹』,有流、有把手的叫「鬹」.)底部有孔,用來蒸食物的叫「甗』。也有用夾砂陶罐作炊具的.此外還有各種形式的陶灶。汲水器—專用的有小口尖底瓶,背水壺等.

飲食器和貯存器—可確定為飲食器的有碗、缽『杯、豆.豆有高底座,容易區分.而碗、缽並無一定的區別標準.杯的形式較多.有帶把、無把、三足或高足之分(細長的叫「甕』).至於貯存器的命名更無統一標準,多是依照本地區考古工作中的習慣來命名.例如,一般稱作誰的陶器,有的地方叫.甕』或「壺」,因其體積大小,使用方法之不同而互異.有一部分陶器,『因為同後來出現的早期青銅器中的酒其相似而被認為是.酒器.(其實,銅器多仿陶器.但以後的陶器又常常模仿銅器。例如戰國時期及.漢代的陶鼎、陶扁鍾、陶盎、乃至清代之仿銅器的瓷器等).不過,應該注意的是它們的用途,前後各代未必相同.甚至每一地區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此種事例不勝枚舉,也可見今日對古代陶瓷器的命名、分類,難免主觀、片面.只能多參考古代文獻記載或當時繪上的表現,方能有所依據。

總而言之,陶器的變化較快,地方特徵也比較顯著.所以考古工作中一般是把陶器作為識別『文化,,區別『類型』,劃分「時期」的重要依據.舉例來說:如「仰韶文化」的陶器,是以小口尖底瓶、夾砂陶嘴、細泥彩陶盆或缽為篆本器型。根據陶器的造型、紋飾等細部之不同,還可進而復分為若干『類型』。例如著名的「廟底溝類型.是以雙唇口尖底瓶,植物花紋圖案的彩陶盆為主要特徵.「半坡類型.則以葫蘆口(又稱杯口)的尖底瓶和魚、蛙紋彩陶盆為主要特徵.而這兩個類型中又根據其尖底瓶、彩陶盆的細節方面的演變規律復分為若千期。 上述這樣把新石器時代遺有區分為不同的.文化「和「類型『的方法,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憶氏族、部落的分布情況和文化發展情況,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居然是用這種方法做的
    這一器我們來講述新石器時代陶瓷的製作和燒成方法。古代陶器製作,根據考證是用手捏制或用泥條盤築而成。除了這兩種以外,以後還有使用模子成型的,這些方法統稱為手制。一、輪製法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這種制陶方法稱為輪制。使用這種方法製作的陶器,器型相當規整,內外壁都有清楚的紋路。仰韶文化晚期,陶器的製作即用慢輪修整的方法,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這是把成型的陶坯放在陶輪上,在轉動中修整口沿等部分。因此在口沿內外留下一道道平行的擦痕。
  • 基於GIS 的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分布初探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址,在已發表的資料中新石器時代遺址65處,青銅時代遺址79處,其中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連續使用的遺址28處。經過發掘的遺址有烏蘭吐北崗、黃家圍子、聚寶山、坦途北崗子遺址。
  • 中國陶器之美 | 馬家窯文化
    年,是黃河上遊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在新石器時代文化晚期,以彩陶和尖底瓶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進入華北,並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彩陶擴散的同時,也可能導入了高級的農業技術。即認為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有一支以彩陶為代表的先進農業集團進入中國的黃河流域,匯入原有的文化中並成為中國的史前文化。這種觀點就是長期為國際學術界所接受的中國文化「西來說」。
  • 馬家窯文化陶器的「原始美」
    (詳見我的新浪博客《問這裡123》)   中國古代陶瓷為上海博物館的收藏特色之一,在1300平米的展館之中陳列了陶瓷精品500餘件,展品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灰陶開始至清代各個時期的陶瓷器,全面、生動地再現了中國陶瓷的發展史,從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國瓷器的博大精深,這些展品中有很多國寶級的文物.
  • 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藝術:陶器上的彩繪,仰韶文化彩紛花紋
    大家好,我是石林芳,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藝術。新石器時代考石,不僅發掘出有豐富的、反映原始經濟生產生活方面的實物資料,也發掘出有許多反映原始文化藝術方面的資料,其中以彩繪、雕刻、舞樂、刻符方面的資料尤為豐富。新石器時代的彩繪遺存十分豐富。
  • 浙江省博物館——新石器時代上山文化與跨湖橋文化陶器
    上山文化,是迄今為止浙江境內發掘並命名的時代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8400年至11400年。本世紀初發現於浦江黃宅鎮上山而命名。這是目前所知浙江最古老的陶器。儲食器類。敞口鼓腹,頭重腳輕,上豐下斂的設計,表明這種器物是定居的貯存器,下部或埋地下,或有相應支座支撐。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至8000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發現於杭州蕭山跨湖橋。
  • 澧縣孫家崗遺址新石器時代墓地初步認識
    這次發掘在遺址墓葬區再揭露新石器時代墓葬98座,加上1991年發掘清理的33座和2016年發掘清理的7座,孫家崗遺址墓地已揭露出的新石器時代墓葬達138座。以下淺談幾點發掘者對該墓地的初步認識。  首先,關於墓地在遺址中的位置。
  • 長春地區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
    在附近的另一處工廠內,記者看到許多擺放在桌子上的古代器物和動物骨骼。「目前發現的動物骨骼包括牛、馬,羊、豬、鹿、獐、狍子、魚骨等,基本都是新石器時代的,下一步通過動物考古的手段,做全面的動物骨骼鑑定,從而分析出新石器時代的動物種群構成。」據考古專家介紹。隨後,記者跟隨考古隊來到位於劉寶山屯西500米的五臺山上。
  • 新石器時代的裝飾繪畫藝術
    大約在1 萬年前,以農耕時代和畜牧業的產生及磨製石器、陶器和原始紡織的出現為標誌的中國,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也促進了社會文化的進步。出現了龍山文化、江漢之間的屈家嶺文化、江淮流域的青蓮崗文化、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和良渚文化,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的紅山文化,華南及西南等地也發現了眾多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這些遺址裡不斷出土了如彩陶、玉雕、骨器、木器等豐富的工藝品,此外,還發現了祭壇、神廟及神像,展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和藝術創造才能。
  • 黃陂新發現32座新石器時代墓葬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隊長許志斌介紹,1980年,孝感地區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已發現張黃家灣墓葬,範圍在如今的村級水泥路東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隊、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別於1986年、2003年進行發掘,分別發掘出2座墓葬和5座墓葬,出土一批石器和陶器。
  •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
  • 中國古代故事:紡織和編織工藝
    紡織物是工藝美術的重要門類,作為紡織的文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紡輪、骨梭和骨針。我國最早的磨製精細的骨針是在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它標明那時期的人類已用針縫製「衣服」了。不過還不能說那時有紡織物。
  • 新石器時代農業氏族聚落丁沙地
    從9月到11月,南京博物院組織人員對黃泥山進行挖掘,這次試掘,發現了一條大灰溝,出土了古代石器27件,骨器1件,陶器75件及大量陶片,取得了較為翔實豐富的資料。1989年3月,南京博物院又派考古隊進駐遺址,對整個遺址進行全面勘探。
  • 賞析 | 錢幣上的新石器時代:紅山玉龍訴說龍的奧秘
    紅山文化的主體分布於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距今約6500年至5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早期。在紅山文化晚期,紅山文明初步形成,出現了超大規模的聚落,並形成了以崇龍為主體的動物崇拜。1971年,翁牛特旗賽沁塔拉遺址發現一件紅山文化「C」形玉龍,這件玉龍通常被人們視為龍形象的源頭之一。
  • 文化遺址:仰韶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遺址
    中國古代遺址多的數不清,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代表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上遊一帶,包括關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分地區。它的西部可到達甘肅挑河流域,東部到達河北中部,北面至內蒙南部,南面則沿漢水至湖北地區。仰韶文化中比較著名的遺址有半坡遺址和馬家窯遺址等。仰韶文化時期的居民已過著定居農業生括。在經營農業的同時,狩獵、捕魚也是很重要的生產活動。隨著農業和其它生產活動的發展,原始的手工業也跟著興起。
  • 以精美的黑陶為顯著特徵,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
  • 中國古代故事:三星堆遺址的三星堆文化遺存
    三星堆遺址,目前研究者有兩種不同的分期意見:一種是三星堆遺址發掘者對該遺址的分期,他們將該遺址分為四期,第一期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現在已經命名為寶墩村文化(或邊堆山文化)遺存,第二、三、四期為夏商時期的三星堆文化遺存;第二種意見是筆者對三星堆遺址的分析,筆者按照各個時期陶器特徵的變異程度和由此得出的文化發展節奏,將該遺址劃分為三期,其中第一期屬於寶墩村文化,第二期包括了第一種分期意見的的第二、三期,屬於三星堆文化的範疇
  • 古代人的智慧的凝聚——陶器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在現在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而最古老陶製容器是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於2012年發現。大約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中國最早的陶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首先在中國南方可能已經開始制陶的試驗,到距今9000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發明和探索。
  • ...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石器時代...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4日訊(記者 成琪)2020年9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這5項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半坡!
    圓形房子用木料和黏土混合構築,有半地穴式,也有平地起造,後者外形象蒙古包。居住區東側是陶窯遺址。大量陶製品表明,當時人們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按質料,分粗砂陶、細砂陶和細泥陶;按用途,分炊器、水器、飲食器、儲藏器等;按形制,分盂、杯、盤、碗、盆、缽、壺、瓶、甕、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