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大部分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山東半島,而河南、陝西、 河北、遼東半島、江蘇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分布日照、濟南)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器。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與龍山文化有聯繫。龍山文化是黃河下遊地區直接承襲大汶口文化發展起來的古文化之一,它的發掘對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重要作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山文化薄胎黑陶高柄杯
龍山文化黑陶單把杯
龍山文化玉神人首
龍山文化鷹攫人首紋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