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美的黑陶為顯著特徵,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龍山文化

2021-01-09 一起來漲知識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大部分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山東半島,而河南、陝西、 河北、遼東半島、江蘇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分布日照、濟南)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器。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與龍山文化有聯繫。龍山文化是黃河下遊地區直接承襲大汶口文化發展起來的古文化之一,它的發掘對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重要作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山文化薄胎黑陶高柄杯

龍山文化黑陶單把杯

龍山文化玉神人首

龍山文化鷹攫人首紋玉佩

相關焦點

  • 何謂仰韻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形式是怎樣的?
    自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
  • 「山東」訪龍山文化的命名地——城子崖遺址和龍山文化博物館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其所處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2000年左右。龍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濟南市章丘區)而得名。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
  • 山東城子崖龍山與嶽石文化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城址)、夏代(嶽石文化城址)  發掘地點: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城子崖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城子崖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遺存,總面積為22萬平方米,是中國第一個由中國考古學家發現、發掘和出版考古報告的古城址。
  • 第八集,震撼之美~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是指黃河中下遊地區約為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存,屬於原始銅器與石器並用的文化時期,因為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而得名。龍山文化體系廣泛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距今約4000多年,龍山文化傳承於大汶口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逐步演化發展而來的。
  • 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
    1931年梁思永的安陽後崗發掘,發現後崗遺址的文化堆積分三層:上層屬小電殷商文化遺存,中層是龍山的黑陶,下層是仰韶彩陶。這三層依次相疊的堆積,明確了仰韶早於龍山,龍山又早於商代的相對文化年代關係,因此把河南境內的龍山文化遺存,稱為龍山文化後崗期。解放後,在河南境內,龍山文化遺存又有新的發現。1956年在陝縣廟底溝遺址的發掘中,找到了仰韶文化發展為龍山文化的過渡期,稱「廟底溝二期」。
  •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
  • 河南發現龍山文化古城遺址 為新石器時代遺蹟
    連日來,河南南陽方城縣平高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掘進展順利,據悉,這是首次在豫西南發現龍山文化古城址遺蹟。  據介紹,該遺址是在一九六一年十月河南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的,一九七六年第二次普查時確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 中南海發現夏時期龍山文化黑陶,距離夏王朝解密還會遠嗎?
    (作者:趙輝)在中國考古學對夏文化的研究中,龍山文化被解讀為對應中國夏時期的考古文化,其代表陶器為龍山黑陶。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其年代為距今4500年至4000年,也有學者認為龍山文化最晚延續到3900年前。
  • 龍山文化最獨特一點:文化區域擴大蔓延
    龍山文化以1928年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龍山鎮的城子崖而得名,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最有影響的典型的文化。考古資料表明,龍山文化已經遍布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區域,在龍山文化以外,其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也擴大了分布範圍。
  • 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
    1930年11月,國立中央研究院和山東省政府聯合成立山東古蹟研究會,於1930、1931年秋天兩次對城子崖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一個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在沉睡了4000多年之後又重新走到了世人面前。李濟先生在《城子崖序》中說,「由於這個遺址的發掘,我們不但替中國原始問題的討論找到了一個新的端緒,田野考古工作也因此得到了一個可循的軌道。」
  • 陝西周至發現兩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
    新華網西安9月5日電(都紅剛 廉曉君)西安市文物工作者日前在周至縣發現兩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  東陽化村西遺址平面呈一斜向長方形,南北約120米,東西長約100米,面積近12000平方米。從取土斷面上觀察,文化層堆積在2米左右,暴露有袋狀灰坑等遺蹟,遺物主要為陶片。
  •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這三種文化遺址帶給我什麼?
    大約在七八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作為這個時代的標誌,就是人類已掌握了磨製石器的技術。仰朗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是居住在黃河中下遊一帶的祖先創造的三處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大汶口文化在以山東西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為中心的廣大地區,也發現了一種距現在6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因為這種文化是i959年在山東寧陽堡頭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帶首次發現,所以就叫「大汶口文化」。與仰韶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的進步特徵是,它由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權制的社會階段。
  • 新石器文化遺存二道嶺遺址
    東北網雙鴨山5月29日訊(李筠)三江平原古遺址大多為漢——南北朝時期,寶清縣古代遺址有237處,其中七星河流域漢魏時期的古遺址157處,目前發現的早期只有寶清鎮勸農二道嶺遺址,專家認定為新石器晚期時期的文化遺存,是三江平原最久遠的歷史遺存。
  • 青州發現龍山、嶽石文化遺址 4000年前蒸籠出土
    工作人員解釋說,從這些種類器皿就可以看出龍山文化時期,居住在這一帶的居民豐富多彩的生活,至少飲食文化已經很發達了。這個蒸飯的器皿作用原理就相當於現代的蒸籠。以收腰部分為界,下面的空間盛水,中間依靠收腰承載上面盛放要蒸做的主食,加熱之後,下面的水沸騰就能烹製出非常美味的食品。「龍山文化最讓人稱道的還是他們的制陶工藝。」
  • 「活動預告」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將舉辦「陶之夭夭——龍山陶器製作活動」
    為豐富2020山東省旅遊發展大會內容,配合好「一十百千萬」文旅嘉年華活動的開展,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特舉辦「陶之夭夭——龍山陶器製作活動"。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這一時期的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為主,尤其是蛋殼黑陶(分布日照、濟南)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 【活動預告】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將舉辦「陶之夭夭——龍山陶器製作活動」
    為豐富2020山東省旅遊發展大會內容,配合好「一十百千萬」文旅嘉年華活動的開展,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特舉辦「陶之夭夭——龍山陶器製作活動"。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這一時期的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為主,尤其是蛋殼黑陶(分布日照、濟南)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陶器製作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工藝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可以培養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認識、潛移默化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藝術美感。
  • 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考古發現「考古中國」項目取得重要進展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說,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顯示出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結構布局,為研究二里頭遺址城市規劃、社會分層、禮儀制度等提供重要資料。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並確認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整體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
  • 龍山時代的文化巨變和傳說時代的部族戰爭
    各地方類型當中,以居於核心位置的煤山類型實力最強,並且擁有該文化當中面積最大、級別最高的登封王城崗古城[30]和禹州瓦店聚落[31]。其中王城崗古城有夯築的兩座小城和一座大城組成,大城面積達35萬平方米,內有人牲、獸牲奠基坑,發現鑄造的青銅容器殘片[32];瓦店聚落面積40萬平方米,出土大量精美的黑陶高柄杯,以及精美的璧、鉞、鳥等玉器。
  • 河北邯鄲出土大量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陶器
    新華網石家莊7月20日電(記者任麗穎)記者日前從邯鄲文物局獲悉,在河北南部多處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4000年前的陶器等文物。  邯鄲文物局局長王興稱,據先秦文獻記載,漢族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遊為活動地區,這一地區分布著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  邯鄲市文物保護所所長喬登雲介紹說,河北南部的龍山文化遺址主要集中在磁縣、武安、邯鄲縣和永年等地,共發現遺址60餘處。
  • 探尋黑陶文化——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非遺研培」學員回訪章丘站
    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高校與社區的長期合作關係,以學員所在企業、工作室及作坊為依託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開展技能培訓、創新設計、文創產品研發等工作,重點面向貧困地區開展活動,在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增加居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龍山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後的一項古老的制陶技藝,距今4千多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