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其所處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2000年左右。
龍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濟南市章丘區)而得名。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她的發現和命名,不僅找到了一個新的考古學文化,更是國人探尋中華文明源頭的新的裡程碑。
後經20世紀30年代和90年代的兩次系統考古發掘,創造了中國考古學史上的多項第一,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發展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城子崖遺址也由此被譽為中國的「考古聖地」。
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命名地,也是中國史前城址的首次發現地,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由此揭示出來的龍山文化,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61年,城子崖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城子崖考古新成果榮獲《1990年度和七五雙十大考古發現》。
今年7月一個小雨的日子,我來城子崖遺址和龍山文化博物館實地參觀。城子崖遺址,位於濟南市章丘龍山村東北、武原河東岸,東西長450米,南北長550米,總面積為20萬平方米。其主要可參觀區分為「城子崖遺址的城牆」和「龍山文化博物館」兩部分。
城子崖遺址的城牆
城子崖遺址的城牆也有一個博物館,因為疫情沒有開放。但是,在博物館的外面能看到城牆的外貌,和一些文字、圖片說明。
城子崖遺址的城牆主要分為三個時期,龍山文化時期、嶽石文化時期、周代。
龍山文化時期城牆緊貼現存的城子崖臺地外側,城牆採用平地堆築法建造,夯層不甚規整,城牆高不過2米,防禦功能有限,防禦還是主要依靠城外深達7米、寬約30—50米的壕溝。
嶽石文化早期,依然沿用城牆與壕溝相連的防禦模式,但這一時期城牆建築技術有了飛躍性的進步,束棍夯築和版築兩項築城技術的普遍使用,大大增強了城牆的堅固程度,使城牆變高成為可能。束棍夯築是把數根木棍綁在一起夯打,夯窩密集清晰,夯土堅硬。版築就是用夾板擋土,這種技術使得城牆外側陡直規整。到了嶽石文化晚期,城牆和壕溝完全分離,間距15米左右,城牆高達4米以上,防禦功能主要由城牆承擔,不再過度依賴於壕溝。
周代城牆留下的遺蹟極少,周代時可能部分區域延用了嶽石文化晚期的城牆。
2017年夏,對城子崖遺址城牆進行了解剖,從位置上看,嶽石文化早期城牆位於龍山文化城牆的外側,嶽石文化晚期城牆位於龍山文化城牆內側,周代城牆基本沿用嶽石文化晚期城牆,只是對個別破損的地方進行了修補。
龍山文化博物館
龍山文化博物館位於城子崖遺址的中心區,裡面的展出的內容主要是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過程,相關的出土文物和複製的古人村莊、生活情景,城牆修築等場景,出土文物主要以陶器為主。
龍山文化最初是以「黑陶文化」命名的,後以發掘地命名後才改為「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是史前黑陶最早的發現地,黑陶也是龍山文化最典型的器物。
1928年,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吳金鼎來到山東章丘附近的龍山鎮進行考察,在鎮子以東的武原河畔臺地上,發現了一些特殊的碎片樣的東西,很薄很輕,卻仿佛瓷器一般堅硬。待清理完畢,這些碎片竟立刻綻放出了黑色的光澤。面對這前所未見的發現,一位在場的考古學家激動地記錄下了它們的特點:「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經過嚴密測量,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過0.5毫米,於是「蛋殼陶」的名字應運而生。
陶器製作的歷史有一萬多年,至今仍在使用,但巔峰時期不是科技發達的今天,而是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以快輪製作而成的黑陶是其代表作品,其中以蛋殼黑陶器最為著名。蛋殼陶以壁薄體輕為特徵,因薄如蛋殼,故此命名,一般器壁厚不到5毫米,整器重不到50克,口沿最薄的地方僅0.3毫米,甚至比蛋殼還薄。蛋殼陶「黑如漆、亮如鏡、薄如殼、硬如瓷」的特點,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蛋殼陶的產生標誌著我國制陶工藝的極大進步,不單是中國制陶史上的巔峰之作,也是世界制陶史上的巔峰之作。
在城子崖出土的「蛋殼陶杯」屬於國寶級文物,收藏在山東省博物館,在這裡看不到,只有圖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