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訪龍山文化的命名地——城子崖遺址和龍山文化博物館

2021-01-09 龍行七大洲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其所處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2000年左右。

龍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濟南市章丘區)而得名。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她的發現和命名,不僅找到了一個新的考古學文化,更是國人探尋中華文明源頭的新的裡程碑。

後經20世紀30年代和90年代的兩次系統考古發掘,創造了中國考古學史上的多項第一,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發展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城子崖遺址也由此被譽為中國的「考古聖地」。

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命名地,也是中國史前城址的首次發現地,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由此揭示出來的龍山文化,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61年,城子崖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城子崖考古新成果榮獲《1990年度和七五雙十大考古發現》。

今年7月一個小雨的日子,我來城子崖遺址和龍山文化博物館實地參觀。城子崖遺址,位於濟南市章丘龍山村東北、武原河東岸,東西長450米,南北長550米,總面積為20萬平方米。其主要可參觀區分為「城子崖遺址的城牆」和「龍山文化博物館」兩部分。

城子崖遺址的城牆

城子崖遺址的城牆也有一個博物館,因為疫情沒有開放。但是,在博物館的外面能看到城牆的外貌,和一些文字、圖片說明。

城子崖遺址的城牆主要分為三個時期,龍山文化時期、嶽石文化時期、周代。

龍山文化時期城牆緊貼現存的城子崖臺地外側,城牆採用平地堆築法建造,夯層不甚規整,城牆高不過2米,防禦功能有限,防禦還是主要依靠城外深達7米、寬約30—50米的壕溝。

嶽石文化早期,依然沿用城牆與壕溝相連的防禦模式,但這一時期城牆建築技術有了飛躍性的進步,束棍夯築和版築兩項築城技術的普遍使用,大大增強了城牆的堅固程度,使城牆變高成為可能。束棍夯築是把數根木棍綁在一起夯打,夯窩密集清晰,夯土堅硬。版築就是用夾板擋土,這種技術使得城牆外側陡直規整。到了嶽石文化晚期,城牆和壕溝完全分離,間距15米左右,城牆高達4米以上,防禦功能主要由城牆承擔,不再過度依賴於壕溝。

周代城牆留下的遺蹟極少,周代時可能部分區域延用了嶽石文化晚期的城牆。

2017年夏,對城子崖遺址城牆進行了解剖,從位置上看,嶽石文化早期城牆位於龍山文化城牆的外側,嶽石文化晚期城牆位於龍山文化城牆內側,周代城牆基本沿用嶽石文化晚期城牆,只是對個別破損的地方進行了修補。

龍山文化博物館

龍山文化博物館位於城子崖遺址的中心區,裡面的展出的內容主要是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過程,相關的出土文物和複製的古人村莊、生活情景,城牆修築等場景,出土文物主要以陶器為主。

龍山文化最初是以「黑陶文化」命名的,後以發掘地命名後才改為「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是史前黑陶最早的發現地,黑陶也是龍山文化最典型的器物。

1928年,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吳金鼎來到山東章丘附近的龍山鎮進行考察,在鎮子以東的武原河畔臺地上,發現了一些特殊的碎片樣的東西,很薄很輕,卻仿佛瓷器一般堅硬。待清理完畢,這些碎片竟立刻綻放出了黑色的光澤。面對這前所未見的發現,一位在場的考古學家激動地記錄下了它們的特點:「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經過嚴密測量,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過0.5毫米,於是「蛋殼陶」的名字應運而生。

陶器製作的歷史有一萬多年,至今仍在使用,但巔峰時期不是科技發達的今天,而是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以快輪製作而成的黑陶是其代表作品,其中以蛋殼黑陶器最為著名。蛋殼陶以壁薄體輕為特徵,因薄如蛋殼,故此命名,一般器壁厚不到5毫米,整器重不到50克,口沿最薄的地方僅0.3毫米,甚至比蛋殼還薄。蛋殼陶「黑如漆、亮如鏡、薄如殼、硬如瓷」的特點,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蛋殼陶的產生標誌著我國制陶工藝的極大進步,不單是中國制陶史上的巔峰之作,也是世界制陶史上的巔峰之作。

在城子崖出土的「蛋殼陶杯」屬於國寶級文物,收藏在山東省博物館,在這裡看不到,只有圖片介紹。

相關焦點

  • 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
    李濟先生在《城子崖序》中說,「由於這個遺址的發掘,我們不但替中國原始問題的討論找到了一個新的端緒,田野考古工作也因此得到了一個可循的軌道。」城子崖遺址的發掘和以城子崖遺址所在地龍山鎮命名的龍山文化的確立,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它是中國人自己發現、採用現代考古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它是中國人自己發現、採用現代考古學方法進行發掘、迅速編輯出版考古學報告專著的第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 山東城子崖龍山與嶽石文化遺址
    城子崖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遺存,總面積為22萬平方米,是中國第一個由中國考古學家發現、發掘和出版考古報告的古城址。城子崖遺址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堆積層分為三層,上層為周代文化層,中層為嶽石文化層,下層為龍山文化層,出土了大批各時代的文化遺物。下層的龍山城址南北最長處530米左右,東西寬約430米左右,佔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城址內文化層堆積豐富,有房基、水井、窯穴等遺址。陶器以黑陶、灰黑陶為主。石器多為磨製。還有骨器。
  • 資訊|龍山文化發現地 遺址公園人氣足
    千年萬年裡,巨野河、繡江河、漯河等古老河流奔流不息,提供了生命之源、文化之根。這片土地,孕育出了龍山文化,塑造出最早的濟南,滋養出李清照、孟雒川等風雲人物。巨野河是小清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它源於濟南南部山區的拔槊泉、飲馬泉,流經彩石、孫村,入章丘,最終在鴨旺口注入小清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稱之為「巨合水」,因該河在章丘龍山境內流經當時的巨合城,故因城命名。
  • 章丘龍山文化
    章丘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章丘由於所處的位置是連接內陸與山東半島沿海地區交通往來的樞紐,自古以來就有古人在此繁衍生息。自80年代以來,章丘境內經過多年來的文物普查和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形成了西河文化、晚期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商周文化和齊文化的先秦文化序列,是山東地區古文化發展脈絡最清晰的幾個古文化中心之一。
  • 風華齊魯|章丘焦家遺址,幫龍山文化找到了源頭
    原標題:風華齊魯|章丘焦家遺址,幫龍山文化找到了源頭「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濟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於2018年7月1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9展廳正式開幕,展期兩個月。
  • 龍山文化找到了 重要源頭
    陶鼎 石斧 黑陶高柄杯玉飾 玉環  本報6月10日訊(記者 趙曉林)今天是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省文物局在濟南市章丘區焦家遺址考古工地舉辦
  • 以精美的黑陶為顯著特徵,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
  • 焦家遺址為龍山文化找到了重要源頭
    章丘焦家遺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消息,是我市考古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那麼,焦家遺址為何能入選「全國十大」呢?從地理位置上看,焦家遺址位於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焦家村西約800米,距離龍山文化中心城址——城子崖遺址只有5 公裡,處於古代文化發展底蘊極其深厚區域的核心地帶。
  • 吳金鼎:六上城子崖鑿出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城子崖|考古|歷史語言...
    吳金鼎,字禹銘,生於1901年,山東安丘人。1926年考入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在李濟的指導下攻讀人類學專業。他在學術上最突出的成就,是1928年在城子崖發現龍山文化遺存。這一發掘與命名,在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很多人對這段歷史有所耳聞,但發掘龍山文化並非簡單的勘察,而是持續的發掘和堅韌的鑽研。處於困難時期,考古工作面臨著諸多難以想像的困難。
  • 吳金鼎:六上城子崖鑿出龍山文化
    吳金鼎,字禹銘,生於1901年,山東安丘人。1926年考入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在李濟的指導下攻讀人類學專業。他在學術上最突出的成就,是1928年在城子崖發現龍山文化遺存。這一發掘與命名,在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很多人對這段歷史有所耳聞,但發掘龍山文化並非簡單的勘察,而是持續的發掘和堅韌的鑽研。
  • 新考古發現:焦家遺址被認為是龍山文化的重要源頭
      6月10日,我國第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省文物局在濟南市章丘區焦家遺址考古工地舉辦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主場活動。同時,首個「山東省公眾考古基地」在這裡揭牌成立。  活動之所以選在焦家遺址,是因為在這裡的考古發掘獲得重要發現。焦家遺址位於山東省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焦家村西約800米,南距城子崖遺址4公裡。遺址所處的章丘地區,是龍山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以其獨特的文化影響力享譽海內外。近兩年,隨著焦家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逐步深入,眾多的新發現表明,該區域在比龍山文化更早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就是早期文明社會形成的重要發祥地。
  • 中國歷史故事:山東龍山文化遺址
    「桐林田旺遺址』石質標誌.此處遺址,屬原始社會晚期的龍山文化類型,文化堆積厚達3-4米,內涵十分豐富.歷年來,多次出上石網墜、石斧、石鐮、石鎮等磨製鑽孔石器及黑、紅、白質陶器。上述出土文物,均由省考古研究所和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收藏.桐林田旺遺址,既有山東龍山文化的特點,又有本身獨特之處.此處發掘出土的夾砂紅陶吊,高38.5釐米、口.徑30.3釐米,在山東同類型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還不多見;發掘的灰陶叔,高116釐米、口徑44釐米,下部是倏,上部為瓶,並有器蓋,是迄今為止全國出土的陶呱中最大的一件.這些文物,對研究原始社會生產、生活和文化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 焦家遺址為龍山文化找到重要源頭
    專家表示,從目前考古發掘成果來看,焦家遺址是距今5000年前後魯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焦家遺址作為該地區大型的中心聚落遺址,也為以城子崖為代表的龍山文化找到了重要的源頭。這是山東,也可能是全國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專家認為,出土文物證明了黃河下遊距今約5000年時已出現古國。
  • 濟南大型墓葬群揭神秘面紗:龍山文化找到重要源頭
    焦家遺址共發現房址104處,墓葬205座!其隨葬品數量之多、房址數量之多、墓葬規模之大,讓考古專家驚喜不已。  意義重大:為龍山文化找到重要源頭! 五千年前的歷史有了新註解!視覺中國 圖  焦家遺址位於山東省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焦家村西約800米,南距城子崖遺址4公裡。遺址所處的章丘地區,屬於魯北古濟水流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龍山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以其獨特的文化影響力享譽海內外。近兩年,隨著焦家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逐步深入,眾多的新發現表明,該區域在比龍山文化更早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就是早期文明社會形成的重要發祥地。
  •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這三種文化遺址帶給我什麼?
    仰朗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是居住在黃河中下遊一帶的祖先創造的三處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首先發現了這種類型的文化遺址,後來,在以陝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為中心,包括河北、甘肅、青海的一些地區都發現了同樣類型的文化遺址,所以就以發現地仰韶村命名為「仰韶文化」。
  • 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
    1931年梁思永的安陽後崗發掘,發現後崗遺址的文化堆積分三層:上層屬小電殷商文化遺存,中層是龍山的黑陶,下層是仰韶彩陶。這三層依次相疊的堆積,明確了仰韶早於龍山,龍山又早於商代的相對文化年代關係,因此把河南境內的龍山文化遺存,稱為龍山文化後崗期。解放後,在河南境內,龍山文化遺存又有新的發現。1956年在陝縣廟底溝遺址的發掘中,找到了仰韶文化發展為龍山文化的過渡期,稱「廟底溝二期」。
  • 市民向市博物館捐贈龍山文化遺址文物
    市民向市博物館捐贈龍山文化遺址文物 2021-01-15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濟南章丘推出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紀念郵戳
    ,這也是濟南市的首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國內文博界、考古界的最高榮譽。該類公園是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截至目前,已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36處公園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 第八集,震撼之美~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是指黃河中下遊地區約為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存,屬於原始銅器與石器並用的文化時期,因為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而得名。龍山文化體系廣泛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距今約4000多年,龍山文化傳承於大汶口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逐步演化發展而來的。
  • 城子崖遺址升級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國家文物局2日在浙江慈谿召開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現場工作會上,公布了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共有12處考古遺址公園入選,其中包括位於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的城子崖遺址,這也是山東省和濟南市的首 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