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記憶〉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第八集,震撼之美~龍山文化

2021-01-09 說國寶講歷史

龍山文化,是指黃河中下遊地區約為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存,屬於原始銅器與石器並用的文化時期,因為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而得名。龍山文化體系廣泛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距今約4000多年,龍山文化傳承於大汶口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逐步演化發展而來的。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後經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也稱「黑陶文化」

蛋殼黑陶。原始時代的制陶業是當時社會生產力進步的最重要標誌之一,是原始先民的智慧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直接體現,如果說仰韶文化的彩陶讓世界震驚,那麼龍山文化的黑陶讓世人讚嘆。在眾多的遺址發掘中,普遍出土有精美的蛋殼黑陶有高柄杯和其他薄胎磨光黑陶器,所謂「蛋殼陶」,是用一種古老的中國制陶工藝燒制出精美絕倫、薄如蛋殼的陶器製品,它享有聲如磬,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它與眾不同的是當地的特殊,優質的陶土和獨特的制陶方法有關,它的製作工藝,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大的難度達到當時的工藝水平,這也充分顯示出中國古代先民制陶工藝的偉大成就。

黑陶的製作方法是用快輪拉坯成型,晾乾後,把陶坯磨光,然後放入陶窯中用木材來燒制,使窯溫達到1000度左右,待陶坯燒透後,減火降溫,當窯內的溫度,降至500攝氏度的時候,往火門裡加溼木材,由此產生大量的濃煙瀰漫於整個窯室中,濃煙中的碳元素慎入窯內的陶器體內,在撤火窯涼時,陶器遇冷收縮,便把碳元素密封於器壁中,形成了通體漆黑光亮的黑陶,這種燒制工藝,今天叫「悶煙法」也叫「滲碳法」,用這種方法燒制的磨光蛋殼黑陶杯,代表了龍山文化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

龍山文化也是一個完備的原始文化體系,龍山先民以從事慄作農業生產為主,已形成了早期的農耕文明,同時,他們也從事飼養家畜,進行漁獵等輔助性生產勞動,通過考古發現,龍山文化的制玉水平,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大量的玉制禮器。並且當時的先民已能建築城堡。挖掘水井,並能用卜骨對吉兇進行佔卜。更為重要的,龍山文化的先民已經學會冶銅技術,並生產出很多原始的簡單銅器,為後來輝煌的青銅時代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小評論:龍山文化是對世界有很大影響力的原始文化,黑色的蛋殼陶,如同黑色的精靈,是龍山先民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

相關焦點

  • 國寶記憶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第17集,文明之光-殷墟婦好墓
    殷商一直是商朝後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20世紀之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界。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文化遺存,將中國早期的青銅文明,系統的呈現給世人,確定了有據可查的、殷商社會的歷史地位。殷墟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 江山千裡 氣象景秀 | 美至極!《國家寶藏》打造最震撼文博數字幻境
    《國家寶藏》打造最震撼文博數字幻境文物是時代的註腳,一件文物,折射大千世界。跨越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在浩如星海的一件件國寶之中,蘊藏著華夏大地的文明基因與歷史根脈。>,上下五千年凝練於文物之中,訴諸當代精神生活,迸發出時光攢積的震撼,並且帶到了更新、更高的文化高度。
  • 國寶記憶: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第九集,人類未解之謎-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社會末期,我國長江下遊的太湖流域所分布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始文化體系,因發掘於浙江餘杭的良渚遺址而得名,距今大約5000年至4300年。良渚文化遺址具有特殊的文化價值,是中華文明起源階段,規模最大,文化水平最高的文化遺址。
  • 魅力晉源·醉美龍山 2020龍山紅葉文化節開幕
    10月16日,由太原市文物局、太原市晉源區人民政府主辦、太原市晉源區委宣傳部、太原市晉源區文化和旅遊局、太原市龍山文物保管所承辦的「魅力晉源·醉美龍山」第九屆太原龍山紅葉文化節在龍山景區昊天觀拉開序幕。
  • 龍山小米+|最大的歷史文化全息沉浸式展館建成開放
    在平陵古城,一座集厚重歷史與現代科技於一體、文化探尋與感官體驗相結合的山東省最大的小米主題歷史文化展覽館——龍山小米歷史文化展覽館現已建成開放。,龍山街道探索建設集歷史文化傳承、農業產業發展、文化旅遊觀光、休閒娛樂體驗、學生研學實踐等功能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平陵田園綜合體。
  • 故宮文物南遷背後:眾人反對,一專家力排眾議,救下13000箱國寶
    此時,珍藏著中華五千年國寶文物的故宮博物院,面臨被劫掠的危險。為了保護這些國寶免遭厄運,有人提出「國寶南遷」的計劃。而就在戰火燒到城牆之下,寶物危在旦夕之時,蔡元培站出來力主寶物南遷。他說:「若再不將這些寶物及時運走,故宮將成為第二個圓明園,我等也將成為千古罪人!」隨後,這位曾擔任北大校長的著名教育家,以自己在教育界的影響力,動員大家一起為保護國寶競相獻策,終於推動並最終促成了「國寶南遷」計劃的成行。
  • 山西兩件國寶亮相《如果國寶會說話》
    原標題:我省兩件國寶亮相《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節目  日前,備受矚目的文化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已正式上線,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季節目中,山西的兩件國寶——大同雲岡石窟的曇曜武庫和運城永濟唐鐵牛博物館的黃河鐵牛,相繼亮相,既讓全國觀眾了解了文物寶藏,也展示了山西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 擴散| 「我心中的國寶」——天津美術館第八屆文物主題夏令營招募...
    擴散| 「我心中的國寶」——天津美術館第八屆文物主題夏令營招募開始了!;散落各地的古代建築和文化遺址;守護傳統技藝的匠心傳承……無一不彰顯著文化作為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和信仰。
  • 《國寶很有戲》創新演繹文物故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張紀中演繹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意外藝術供圖近日,一檔全新體驗類文博短劇《國寶很有戲》在新浪微博平臺發布。該節目由意外藝術與湖北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國家一級博物館合作打造,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提供支持,通過舞臺劇的形式演繹國寶背後的文化故事。《國寶很有戲》第一季共5期,每周三更新一期,每期時長10分鐘,圍繞一件或一套重點文物展開。「以往的文物類節目大多以第三人稱講述,而我們選擇第一人稱視角,讓文物自己發聲,講述它所處的時代與它的主人的故事。」
  • 五分鐘聆聽國寶說話 聽的是故事更是自信
    為了更好地展現國寶背後的故事,製作團隊在影像敘事方面進行了不少探索與創新,不僅開闢行業先河,採用8K技術呈現文物精妙的藝術細節,更以沉浸式體驗回歸歷史現場、大數據算法模擬書法真跡等技術手段,讓觀眾從歷史的旁觀者化身為參與者。為《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打頭陣」的是《洛神賦圖》。
  • 一大波國內博物館紀錄片 探尋文物背後的故事
    《如果國寶會說話》展示了100件文物,共100集,分為四季播出,每季25集,每集5分鐘講述一件文物。短小並不意味著粗糙,而是對「精」更高的要求,該片將一個個「大國重器」濃縮在了五分鐘的視頻裡,穿越古今王朝、探訪先賢今人,著重講述國寶背後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和曲折經歷,在引人入勝、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尋蹤覓源。第二季於2018年7月23日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首播。為拍攝該紀錄片,攝製組足跡遍布全國,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餘處考古遺址。
  • 視頻直達《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第一、二季
    文物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由中央宣傳部指導,國家文物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策劃出品,全國近百家文物博物館單位鼎力相助。自2018年元旦首播以來,已播出第一季、第二季共50集,每集5分鐘,講述中國文物故事,展現中華文化魅力。2019年,該片榮獲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 為便於觀眾重溫欣賞,現推送《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第二季精彩視頻。
  • 馬未都新書《國寶100》首發,講國寶是換種方式看歷史
    此書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其中不僅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中打聽到的各種趣聞。出版社供圖馬未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講國寶故事,其實就是在講述歷史,通過國寶來講述歷史,是了解歷史的一種特殊方式。
  • 紫禁城600年文物背後的中國歷史,你了解多少?
    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所建,如所有的帝王一樣,建造紫禁城的皇帝朱棣希望朱家的帝業承傳萬世,但他絕對想不到,幾百年之後,他的宮殿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全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遊覽勝地。在這麼多人湧進昔日的皇家禁地自由自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有多少人是可以解讀他們觀看的這座古老的紫禁城?有多少人了解600年特展文物背後的故事?600年前的紫禁城,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今天所見的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借給日本的國寶《祭侄文稿》,你了解嗎?
    兩相比較,此次臺北故宮將國寶級文物《祭侄文稿》借出,實屬不該。對於國寶《祭侄文稿》您可能還不十分了解?《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朝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大約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蘇軾的《寒食帖》合稱「天下三大行書法帖」,鑑於《蘭亭集序》下落不明,所以,《祭侄文稿》可以說是目前存世書法作品中當之無愧的第一行書。
  • 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 故宮國寶再現文物南遷
    身為原創作者,我深知文字有文字的優勢,但畢竟文學作品的受眾相對有限,要讓老百姓來了解這段歷史,電視劇的形式更加生動形象,傳播也更廣泛」。   其實《國寶奇旅》的主體故事改編自《故宮三部曲》之二《承載》,此番螢屏「承載」的不僅僅是當時國難當頭的形勢下,火車上那成千上萬件故宮文物,更是「承載」了中華兒女誓死守護傳統文化的拳拳愛國之心。
  • 泛亞視野|文物的時空漫遊,用文物穿越中華5000年
    旨在用數位技術為大眾帶來一場沉浸式體驗的中華文明探索之旅,以創新手段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打破常規敘事 打造平行時空Break the routine這個展覽的主題叫文物的時空漫遊,基於文物背後不同的文化主題,整個展覽由序廳和5個「時空艙」組成6個展陳空間。
  • 從《如果國寶會說話》看文化類紀錄片的創新探索
    從傳播角度看,一方面,這種短小精悍的小體積形式,更符合當下網絡上視頻傳播的要求,拓寬了傳播渠道;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當下大眾碎片化的信息接受習慣,在閒暇時間,只需5分鐘,就可以了解一件國寶信息。雖然體積小,但它的文化意義絲毫沒有折損。
  • 溧陽歷史文化記憶——黃若舟書畫與天目湖背後的故事
    在此期間,黃若舟生平所作的189件(套)書畫作品、書法書籍、硬筆字書稿以及相關書籍吸引了全市廣大書畫愛好者蒞臨參觀鑑賞,他們在此聆聽無聲的歷史言語,接受無形的文化薰陶。 這其中有一幅作品不得不提,它與溧陽有著極深的淵源,是黃若舟老先生於1993年遊覽天目湖時所創作的作品。
  • 壽光歷史沿革之龍山文化和夏代
    龍山文化時期(公元前2600~前2000年)邑境龍山文化遺址,已經發現66處。分布在孫集、胡營、紀臺、田馬、王望、洛城、豐城、古城、田柳之邊線王、趙旺鋪、咼宋臺、嶽寺韓、將家集、馬疃張家莊、高埠營子、周家莊、小王家、丁家堯河、桃園、南胡家莊、北關、桑家莊、郭家營、王望、範家莊、三元孫、高家埠等村莊周圍。其中有邊線王、趙旺鋪、咼宋臺遺址,以及之後的紀國遺址,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發現各種石器、陶器4000餘件,其中蛋殼杯、黑陶罍等國家一級文物4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