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是指黃河中下遊地區約為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存,屬於原始銅器與石器並用的文化時期,因為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而得名。龍山文化體系廣泛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距今約4000多年,龍山文化傳承於大汶口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逐步演化發展而來的。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後經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也稱「黑陶文化」
蛋殼黑陶。原始時代的制陶業是當時社會生產力進步的最重要標誌之一,是原始先民的智慧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直接體現,如果說仰韶文化的彩陶讓世界震驚,那麼龍山文化的黑陶讓世人讚嘆。在眾多的遺址發掘中,普遍出土有精美的蛋殼黑陶有高柄杯和其他薄胎磨光黑陶器,所謂「蛋殼陶」,是用一種古老的中國制陶工藝燒制出精美絕倫、薄如蛋殼的陶器製品,它享有聲如磬,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它與眾不同的是當地的特殊,優質的陶土和獨特的制陶方法有關,它的製作工藝,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大的難度達到當時的工藝水平,這也充分顯示出中國古代先民制陶工藝的偉大成就。
黑陶的製作方法是用快輪拉坯成型,晾乾後,把陶坯磨光,然後放入陶窯中用木材來燒制,使窯溫達到1000度左右,待陶坯燒透後,減火降溫,當窯內的溫度,降至500攝氏度的時候,往火門裡加溼木材,由此產生大量的濃煙瀰漫於整個窯室中,濃煙中的碳元素慎入窯內的陶器體內,在撤火窯涼時,陶器遇冷收縮,便把碳元素密封於器壁中,形成了通體漆黑光亮的黑陶,這種燒制工藝,今天叫「悶煙法」也叫「滲碳法」,用這種方法燒制的磨光蛋殼黑陶杯,代表了龍山文化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
龍山文化也是一個完備的原始文化體系,龍山先民以從事慄作農業生產為主,已形成了早期的農耕文明,同時,他們也從事飼養家畜,進行漁獵等輔助性生產勞動,通過考古發現,龍山文化的制玉水平,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大量的玉制禮器。並且當時的先民已能建築城堡。挖掘水井,並能用卜骨對吉兇進行佔卜。更為重要的,龍山文化的先民已經學會冶銅技術,並生產出很多原始的簡單銅器,為後來輝煌的青銅時代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小評論:龍山文化是對世界有很大影響力的原始文化,黑色的蛋殼陶,如同黑色的精靈,是龍山先民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