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仲維莉
1. 如果國寶會說話 豆瓣評分9.5
《如果國寶會說話》展示了100件文物,共100集,分為四季播出,每季25集,每集5分鐘講述一件文物。短小並不意味著粗糙,而是對「精」更高的要求,該片將一個個「大國重器」濃縮在了五分鐘的視頻裡,穿越古今王朝、探訪先賢今人,著重講述國寶背後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和曲折經歷,在引人入勝、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尋蹤覓源。第二季於2018年7月23日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首播。為拍攝該紀錄片,攝製組足跡遍布全國,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餘處考古遺址。紀錄片沒有渲染獵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學術性敘事。在每集5分鐘的時間裡,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觀眾平等對話,「訴說」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傳奇。
2. 國家寶藏 豆瓣評分:9.2
《國家寶藏》是央視推出的一個文博探索類節目,聯合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各大博物館將拿出三件館藏,由不同的明星「國寶守護人」從各大博物館進行推介。
在故宮600年之際,它將舉辦一次以《國家寶藏》為題的盛大特展,每個博物館只有一件入選,那件國寶將由大家投票選出。不過對於這個節目而言輸贏完全不重要,從它設置投票在場外這點,就足以保持節目本身的純粹性。每一件文物流傳至今都歷經多年風霜,所以必然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節目中關於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將由講訴+演繹的形式展現。
3.BBC:中國藝術Art of China 豆瓣評分:7.9
BBC製作,穿越中國藝術浩瀚的歷史海洋,每一集都是一個特定時代、藝術主題和地域的發現之旅。節目探索了中國最優秀的藝術作品,並探討了繪畫、雕塑和其他作品的歷史脈絡。涉獵的主題主要包括中國藝術最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宗教對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影響,中國藝術作為中國文人的自身修養而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獨特現象,中國藝術和西方之間的相互影響等等。將把觀眾帶入豐富而奇特的中國藝術,展現了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和文化。
4. 國脈: 中國國家博物館100年 豆瓣評分6.7
《國脈——中國國家博物館100年》大型紀錄片不僅聚焦了國家博物館的百年曆程,更是對歷史上的三次文物大徵集、兩大基本陳列從無到有、基礎工程的創新開 拓、令人矚目的「兩館合併」以及改擴建工程建設和國際文化交流等內容進行了詳細而深入的講述,並首次披露和呈現了眾多難得一見的國之瑰寶,記錄下為國博奉 獻一生的國博人和走在科技前沿的博物館文物保護與水陸空三棲考古項目等內容。全片以歷史進程為脈絡,分為《殿堂》、《陳列》、《聚寶》、《扛鼎》、《大 美》和《公器》6集,每集時長50分鐘。
5. 鎮館之寶 豆瓣評分:8.3
在全國範圍內精選十座具有影響力的博物館,並從中選取十件代表不同器物類別、不同朝代的鎮館之寶,作為展示對象。用現代人的視角,去感受鎮館之寶的歷史傳承,從今天的地域文化中,探尋鎮館之寶文化的演變過程和歷史根源,展現鎮館之寶在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和它給現代生活帶來的改變,讓觀眾通過文物,完成一次歷史與現代的穿越。
片中還將展現鎮館之寶的製作、流傳、發掘、研究過程,文物所在地域的地方人文、歷史、風土人情。這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次全國性的展現眾多的鎮館之寶,第一次以現代人的視角對珍貴國寶進行的文化探源。在半年多的攝製過程中,攝製組穿越北京、陝西、河南、甘肅、內蒙、等十多個省市,行程數萬公裡,實地拍攝到珍貴的文物畫面和真實的人物故事。片中採用 40多位文博專家、考古工作者、博物館講解員和大量遊客及當地群眾的採訪同期聲,鮮活生動。許多文物的發掘現場和珍貴影像資料也將在片中首次向觀眾展現。
十集紀錄片安播出順序分別為:《清明上河圖》、《田黃三鏈印章》、《逨盤》、《馬山一號墓絲織品》、《陳國公主黃金面具》、《青州石佛造像》、《秦始皇陵銅車馬》、《獅子山楚王陵金縷玉衣》、《孫子兵法竹簡書》、《「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6. 博物館之夜
《博物館之夜》是一檔周播欄目,以「大眾科普」為看點,以各家博物館的相關實景區域作為節目講述空間,以充滿神秘感的「引路人」逐步剝離出每期節目的故事線索,充分利用全國各地博物館資源優勢,揭示中國五千年歷史之秘,洞悉無奇不有的萬千世界。
近幾年,非常多的文化節目,例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等節目湧入觀眾視野。在這個四處充斥著明星八卦的時代,這些文化節目的出現無疑是一劑強心劑,讓那些被遺忘的文化重新回歸到年輕一代人的視野之中。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