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觀止》:探尋中國歷史的文化根脈與傳承

2020-12-21 現代出版社

今年,紫禁城迎來了600周歲的生日。

故宮既是中國歷代藝術品博物館,又是一個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同時是一個世界遺產遺址,還是一個特殊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的博物館。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書是由《三聯生活周刊》精品創製的集成之作——《故宮觀止》。

《故宮觀止》

六百年故宮文博視覺盛宴

探尋中國歷史的文化根脈與傳承

本書是《三聯生活周刊》多年對故宮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內容涵蓋對故宮文化價值的重新解讀,記錄故宮文物南遷、西遷記及對故宮文物的守護與傳承,對故宮藏寶的文化密碼進行揭密,對故宮文物的修繕與鑑定大師們的匠心匠藝進行觀察與品讀,對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與運營也有詳盡解說。全方面展示六百年故宮文化底蘊,邀讀者進入一場故宮文博視覺盛宴,從中探尋中國歷史的文化根脈與現實的人文交感、傳承。

01

多年研究沉澱

《三聯生活周刊》重磅精品

《三聯生活周刊》是由中國出版集團下屬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主辦,是一份具有良好聲譽,在主流人群中有著廣泛影響力的綜合性新聞和文化類雜誌,曾榮獲中國百強報刊、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中國最美期刊等榮譽。

這本《故宮觀止》由《三聯生活周刊》創製,由《三聯生活周刊》主筆丘濂、副主編曾焱、資深記者吳麗瑋共同編著。

丘濂:清華大學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專業學士,美國貝勒大學國際新聞專業碩士。《三聯生活周刊》主筆。出版圖書《匠人匠心》(合著);代表封面報導有「環球尋味」系列,「夏日美食」系列。

曾焱:畢業於武漢大學、巴黎第八大學,2003年進入《三聯生活周刊》工作,曾任文化記者、主筆、資深主筆,現為《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出版過作品集《妖嬈世紀》《現場:當代藝術訪談錄》。

吳麗瑋:《三聯生活周刊》記者。

02

一座中國古代文化遺產寶庫

重新發現故宮文化價值

這本書的第一篇《歷史與價值》,主要從重新發現故宮的文化價值,藏品總目,故宮文物南遷、西遷記等方面解讀。

在每天來自全國各地排隊等著參觀故宮的遊客裡,也許有的人是為了參觀恢宏的建築而來,也許有的人是為了觀看文物藏品或各類的主題展覽而來。

成立於1925年的故宮博物院,並不是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而是一座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寶庫,根據國家文物局的統計,全國文物收藏單位保管的一、二、三級珍貴文物裡,41.98%都在故宮。作為一座博物館,除了收藏和研究,它還具備著展示和教育的功能。

而辦一個展覽,並不是「曬寶貝」那麼容易,背後的故事才是更應該呈現給觀眾的。

比如《石渠寶笈》特展,為了讓觀眾明白《石渠寶笈》的來龍去脈,特展分了兩個展場。在延禧宮的展覽,講的是《石渠寶笈》是怎樣的一本書。當你對《石渠寶笈》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後,才應到武英殿去看書畫真跡。

如此的展覽,故宮博物院已經舉辦了多場。想要把越來越多的觀眾吸引來看展,讓普通觀眾看得明白,這也是故宮博物院正在琢磨和研究的。

03

解讀故宮珍貴文物的藝術價值

流轉秘辛及背後的歷史人文密碼

這本書的第二章《藏寶》中,講述了張伯駒與孤品《遊春圖》的曲折命運;《伯遠帖》:江左風華與聚散離合;《清明上河圖》:繁華背後的憂思;故宮珍藏世紀舊影;故宮裡的皇家天文館等內容。

在《故宮珍藏世紀舊影》一篇中,書中介紹到:清宮遺留下來的照片數量龐大,大約有1萬餘張,在2015年的《石渠寶笈》特展上展出的約1200張,依照內容歸為宮殿、陵苑、帝後、宮廷、工業和軍務共6卷。所披露的故宮舊照,絕大多數為第一次面世,從未公開發表過。老照片中有一張是美國女畫家卡爾為慈禧畫像,勳齡為她拍照,兩相印證,對研究晚清宮廷生活十分有價值。

04

故宮的守護與傳承

修繕與鑑定

大紅的宮牆,隔開了傳統和現代兩個世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曾讓我們更近距離的認識了一群默默守護故宮文物的文化工作者,也讓更多的人對故宮文物背後的故事越來越著迷。

在這本書的第四篇《修繕與鑑定》中,就介紹了這麼一批匠者——李永革:修故宮的人;易培基:莫辯清白的風雨人生;吳瀛:十載故宮塵夢;修故宮的門道;最後的工匠;故宮裡的鐘表師徒等等。

歷經百年風雨的紫禁城,必將因為這些人的辛苦付出和守護,在未來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05

揭秘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第五篇《臺北故宮博物院》中,通過對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以及管理和運營等方面的介紹,讓讀者從更多方面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了一個全方面的了解。

特別是書中收錄的胡驍通過紀錄片《臺北故宮》揭秘臺北故宮博物院,通過問答的形式,讓臺北故宮博物院更立體的呈現在讀者面前。

本書內文四色全彩,裝幀採用空脊精裝,可180°平鋪展開,護封以文物漆器紋理作底,線條勾勒出紫禁城輪廓,古樸滄桑大氣,富於典藏價值。

相關焦點

  • 《故宮觀止》:故宮之美,一本書「觀止矣」
    內容包涵重新解讀故宮的文化價值,記錄故宮文物南遷、西遷記及對故宮的文物守護與傳承歷史的記錄,對故宮藏寶的文化密碼進行揭密,對故宮文物的修繕與鑑定過程中的匠藝觀察與匠心品讀,揭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與運營內情。全方面展示600年文化故宮底蘊,邀讀者進入一場故宮文博視覺盛宴,探尋中國歷史的文化根脈與現實的人文交感、傳承。
  • 故宮的家底
    肖燕翼說,「你現在看到的承德(避暑山莊)陳列的文物都是從故宮調撥過去的。因為在過去,無論紫禁城還是避暑山莊,都是皇帝的家,許多文物當時本來就是調來調去的。」由於宮廷藏品及遺物繁雜的數量,存放的雜亂以及藏品不斷流動和增加,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清理工作至今仍在繼續之中。20世紀80年代,原明清檔案館部劃出了800萬件檔案給中國第一歷史博物館。
  • 民俗節慶,如何在融合中傳承文化根脈
    原標題:民俗節慶,如何在融合中傳承文化根脈一場主題為「體驗傳統節令 傳承文化根脈」的非遺嘉年華吸引不少遊客。新華社發觀眾在「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展」的「數字非遺」展區了解京劇臉譜。新華社發6月7日,人們在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古城古運河道上划龍舟。新華社發端午節北京民俗博物館非遺嘉年華現場。
  • 《故宮觀止》書評:那些故宮的守護者們
    關於故宮,似乎誰都可以說上一段關於帝王,關於重臣和關於女人們的故事。最近翻閱這本三聯生活周刊輯錄的《故宮觀止》,看到了大多數寫故宮的書中沒有提及的守護者的故事。這些守護人,原不同於皇室家族的成員和奴僕,原本不是屬於故宮的人,然而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他們的命運和故宮緊密相連,於是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守護故宮的責任。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被改名降級?民進黨自斷中華文化根脈
    民進黨自斷中華文化根脈 2020年12月07日 14:5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據臺媒報導,在民進黨當局推動「行政組織改造」的過程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將不但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而且還將會遭到降級處理,從原先直屬臺灣行政主管部門,降格改為隸屬文化主管部門,由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此舉被視為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又一重大部署。  消息傳出,輿論譁然,臺當局文化主管部門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連忙出來「滅火」,表示沒有定案。
  • 《故宮觀止》
    《故宮觀止》編著:丘濂曾焱吳麗瑋  現代出版社  2020年9月出版故宮東路有大約一半的區域是對遊人開放的,由古建築改建成的珍寶館、鐘錶館、繪畫館都集中在這一片,因此這裡的維修工作一直做得比較充分。  時任故宮博物院宮廷部主任單國強說,正在籌劃中的地下展廳很可能就從東面開挖,具體位置是文華殿東側的果園。我們按他說的方位走到果園,發現這裡是一塊被紅牆圈起的空地,大約150米見方,裡面已沒有什麼果樹,場地的中央有一塊紅色的影壁,影壁上空空如也。
  • 故宮西路:被遺忘的宮殿
    首先是歷史博物館,接著是革命博物館,後來是國家文物局對外文物交流中心,直到前不久才遷出去。他們不騰出來,我們就修不了,造成武英殿多年失修。」武英殿大門緊閉,無法入殿內觀察。但我們看到,木質大門朽蝕得十分嚴重,上面的紅漆早已脫落,僅從大門的破損程度看,情況就比慈寧宮要差。
  • 軍旅作家對話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
    也是我從故宮「看門人」的角度,回顧了自己在七年院長任內,深入貫徹習總書記「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的理念,帶領全體「故宮人」通過不懈努力,讓故宮文化走近人們的生活,讓故宮博物院成為「活起來」的博物館的故事。在這套書裡面,也涉及了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管理改革、學術與教育、品牌建設、文化傳播與交流等各個方面。
  • 書單|穿越十個甲子,故宮的故事都在這裡
    近500 年的皇宮,近100 年的故宮博物院,在這漫長歲月裡,故宮經歷了無數風雲變幻與時代更迭,但最終都在數代人的努力和守護下保留了下來,成為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中國皇宮建築群,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近500 年的皇宮,近100 年的故宮博物院。
  • 書單| 穿越十個甲子,故宮的故事都在這裡
    近500 年的皇宮,近100 年的故宮博物院,在這漫長歲月裡,故宮經歷了無數風雲變幻與時代更迭,但最終都在數代人的努力和守護下保留了下來,成為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中國皇宮建築群,是中國文化的瑰寶。
  • 根脈(十八):聽臺灣相聲 憶吳門傳承
    根脈(十八):聽臺灣相聲 憶吳門傳承   說到"捧哏""逗哏",還有說、學、逗、唱等詞彙,大家都會想到相聲。這門中國特有的藝術表演形式,始於明清時代,因為貼近市井生活,成為深受群眾歡迎的表演藝術。1949年後,原本流行於北方的相聲,被老兵帶到了臺灣,成為了臺灣幾代人共同的記憶。
  • 漫步探尋文化地標,感受中軸線歷史魅力~
    ,近200位北京中軸線文化愛好者從中國書店雁翅樓店出發,途經景山公園、故宮、天安門、正陽門等遺產點,徒步前往中國書店前門東大街店,在行走中探尋中軸線上的文化地標,感受中軸線的歷史魅力。拐進北池子大街前,吳波和朋友們拍攝下水光瀲灩的護城河和古老的故宮角樓。穿過歷史悠久的正義路,來到熱鬧的前門東大街,正陽門遠遠地矗立在天安門廣場前。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漫走,吳波和朋友們到達本次活動的終點——中國書店前門東大街店。
  • 「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公益講座暨《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新書...
    2020年12月8日,由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和旅遊局、故宮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公益講座暨《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新書發布會在東城區圖書館舉行。故宮古建築的維修保護、文物藏品的保管展陳、故宮學的研究弘揚都離不開一代代故宮人的努力付出,離不開有識之士的鼎力相助,離不開公眾共同擔起的保護遺產、傳承文化的重任。
  • 《上新了·故宮》第二季 故宮與京華茶業共訴傳統文化活力
    作為《上新了·故宮》第二季的首席戰略合作夥伴,首農食品集團攜旗下老字號品牌與故宮再次合作,共譜文化新篇,展現新時代背景下的傳統文化活力。在最近一期節目中,首農食品集團旗下老字號品牌京華茶業與故宮珍藏的瓷器一起,掀開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面紗,讓觀眾品咂到了傳承與創新碰撞出的「活力「味道。
  • 《衣尚中國》節目啟動 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
    中新網9月27日電 9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舉辦的《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 據悉,《衣尚中國》是一檔大型服飾文化節目。旨在「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尋找中華禮儀之邦的服飾文化根脈。
  • 中國心 澳門情丨傳承中華文化根脈 賦予家園新活力
    在澳門,有這樣一群青年人,他們有著對中華文化根脈的深沉情感和對家園的深深眷戀,他們用心體悟文化之美,傳承根脈的同時,也在賦予家園新的活力。我們在一年多前成立了一個叫澳門中華崑曲文化協會,去做各個大學的演出演講,每一次都很受歡迎。現在我們的協會已經有60多人了,基本上以年輕人為主,我們很高興。 明年2020年,我們有一個非常大的計劃,我們有一個叫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版光影《牡丹亭》。我是從一些歷史資料裡面,還有澳門的一些歷史學家裡面知道的。
  • 「商量在天橋」助力北村留住文化根脈
    本報12月21日訊 近日,天橋區工人新村北村街道召開「商量在天橋」「印象北村·傳承文化」專題協商會議,組織轄區政協委員代表就文化傳承和發展暢抒己見、建言獻策。「印象北村·傳承文化」是該街道今年工作的重要主題之一。
  • 下沙大盆菜傳承八百年文化根脈
    深圳鄉情文化的一張名片 下沙大盆菜是源遠流長的文化根脈,也是一份難以割捨的中華情緣。從1995年開始,「吃盆菜」就成了下沙村居民、港澳同胞、海外鄉親慶祝元宵節的特殊形式,從1995年的650席,發展到2000年的2500席,來賓人數達2萬多人。2002年2月25日下午,下沙村4萬人同吃大盆菜,創下了金氏世界紀錄,其精緻的烹製技術和歷史內涵成為深圳鄉情文化的一張名片。
  •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做客「文藝清華」講述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此次講座系「文藝清華」第一講,邀請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以「敦煌與故宮——不同力量鑄就的文化豐碑」為主題,為現場師生講述了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旅。講座由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主持。 1929年,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之一的陳寅恪先生就曾擔任故宮博物院理事。近年來,清華大學各院系都與故宮博物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方面,清華與故宮有著共同的使命追求。
  • 傳承紅色精神,弘揚歷史文化丨戚繼光紀念館
    作為膠東(煙臺)黨性教育基地蓬萊教學區的核心教學點,戚繼光紀念館展現了民族英雄戚繼光保國衛民的戎馬一生,是傳承愛國主義精神、弘揚精武文化的重要平臺。空中俯瞰戚繼光紀念館全貌紀念館以此為指引,通過「將門世家」「勳垂東南」「望著幽燕」「流芳華夏」等專題,採用壁畫、雕塑、多媒體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展陳戚繼光發明創新的狼筅、虎蹲炮等百餘件兵器展品以及水師船模等,生動再現了戚繼光山東海防備倭、閩浙沿海抗倭、薊州邊關戍守、案頭著書立說的歷史畫面,突出展示戚繼光矢志報國的愛國情懷以及抗倭御虜的不朽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