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紫禁城迎來了600周歲的生日。
故宮既是中國歷代藝術品博物館,又是一個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同時是一個世界遺產遺址,還是一個特殊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的博物館。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書是由《三聯生活周刊》精品創製的集成之作——《故宮觀止》。
《故宮觀止》
六百年故宮文博視覺盛宴
探尋中國歷史的文化根脈與傳承
本書是《三聯生活周刊》多年對故宮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內容涵蓋對故宮文化價值的重新解讀,記錄故宮文物南遷、西遷記及對故宮文物的守護與傳承,對故宮藏寶的文化密碼進行揭密,對故宮文物的修繕與鑑定大師們的匠心匠藝進行觀察與品讀,對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與運營也有詳盡解說。全方面展示六百年故宮文化底蘊,邀讀者進入一場故宮文博視覺盛宴,從中探尋中國歷史的文化根脈與現實的人文交感、傳承。
01
多年研究沉澱
《三聯生活周刊》重磅精品
《三聯生活周刊》是由中國出版集團下屬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主辦,是一份具有良好聲譽,在主流人群中有著廣泛影響力的綜合性新聞和文化類雜誌,曾榮獲中國百強報刊、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中國最美期刊等榮譽。
這本《故宮觀止》由《三聯生活周刊》創製,由《三聯生活周刊》主筆丘濂、副主編曾焱、資深記者吳麗瑋共同編著。
丘濂:清華大學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專業學士,美國貝勒大學國際新聞專業碩士。《三聯生活周刊》主筆。出版圖書《匠人匠心》(合著);代表封面報導有「環球尋味」系列,「夏日美食」系列。
曾焱:畢業於武漢大學、巴黎第八大學,2003年進入《三聯生活周刊》工作,曾任文化記者、主筆、資深主筆,現為《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出版過作品集《妖嬈世紀》《現場:當代藝術訪談錄》。
吳麗瑋:《三聯生活周刊》記者。
02
一座中國古代文化遺產寶庫
重新發現故宮文化價值
這本書的第一篇《歷史與價值》,主要從重新發現故宮的文化價值,藏品總目,故宮文物南遷、西遷記等方面解讀。
在每天來自全國各地排隊等著參觀故宮的遊客裡,也許有的人是為了參觀恢宏的建築而來,也許有的人是為了觀看文物藏品或各類的主題展覽而來。
成立於1925年的故宮博物院,並不是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而是一座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寶庫,根據國家文物局的統計,全國文物收藏單位保管的一、二、三級珍貴文物裡,41.98%都在故宮。作為一座博物館,除了收藏和研究,它還具備著展示和教育的功能。
而辦一個展覽,並不是「曬寶貝」那麼容易,背後的故事才是更應該呈現給觀眾的。
比如《石渠寶笈》特展,為了讓觀眾明白《石渠寶笈》的來龍去脈,特展分了兩個展場。在延禧宮的展覽,講的是《石渠寶笈》是怎樣的一本書。當你對《石渠寶笈》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後,才應到武英殿去看書畫真跡。
如此的展覽,故宮博物院已經舉辦了多場。想要把越來越多的觀眾吸引來看展,讓普通觀眾看得明白,這也是故宮博物院正在琢磨和研究的。
03
解讀故宮珍貴文物的藝術價值
流轉秘辛及背後的歷史人文密碼
這本書的第二章《藏寶》中,講述了張伯駒與孤品《遊春圖》的曲折命運;《伯遠帖》:江左風華與聚散離合;《清明上河圖》:繁華背後的憂思;故宮珍藏世紀舊影;故宮裡的皇家天文館等內容。
在《故宮珍藏世紀舊影》一篇中,書中介紹到:清宮遺留下來的照片數量龐大,大約有1萬餘張,在2015年的《石渠寶笈》特展上展出的約1200張,依照內容歸為宮殿、陵苑、帝後、宮廷、工業和軍務共6卷。所披露的故宮舊照,絕大多數為第一次面世,從未公開發表過。老照片中有一張是美國女畫家卡爾為慈禧畫像,勳齡為她拍照,兩相印證,對研究晚清宮廷生活十分有價值。
04
故宮的守護與傳承
修繕與鑑定
大紅的宮牆,隔開了傳統和現代兩個世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曾讓我們更近距離的認識了一群默默守護故宮文物的文化工作者,也讓更多的人對故宮文物背後的故事越來越著迷。
在這本書的第四篇《修繕與鑑定》中,就介紹了這麼一批匠者——李永革:修故宮的人;易培基:莫辯清白的風雨人生;吳瀛:十載故宮塵夢;修故宮的門道;最後的工匠;故宮裡的鐘表師徒等等。
歷經百年風雨的紫禁城,必將因為這些人的辛苦付出和守護,在未來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05
揭秘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第五篇《臺北故宮博物院》中,通過對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以及管理和運營等方面的介紹,讓讀者從更多方面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了一個全方面的了解。
特別是書中收錄的胡驍通過紀錄片《臺北故宮》揭秘臺北故宮博物院,通過問答的形式,讓臺北故宮博物院更立體的呈現在讀者面前。
本書內文四色全彩,裝幀採用空脊精裝,可180°平鋪展開,護封以文物漆器紋理作底,線條勾勒出紫禁城輪廓,古樸滄桑大氣,富於典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