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觀止》書評:那些故宮的守護者們

2021-01-10 海右讀書

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600年。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在新建成的故宮舉辦了盛大的遷都大典,自此以後的數百年間,帝王更迭、風雲變革和紅粉遺事發生在這座紫禁城中。而對於鐫刻著時代滄桑的這處皇城,人們最感興趣的也是這些變幻莫測的跌宕舊事。關於故宮,似乎誰都可以說上一段關於帝王,關於重臣和關於女人們的故事。

最近翻閱這本三聯生活周刊輯錄的《故宮觀止》,看到了大多數寫故宮的書中沒有提及的守護者的故事。這些守護人,原不同於皇室家族的成員和奴僕,原本不是屬於故宮的人,然而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他們的命運和故宮緊密相連,於是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守護故宮的責任。這份守護不僅僅是「看管」的意義那麼簡單,他們承擔著護住國家寶藏的艱巨使命,甚至蒙受各種不白之冤的坎坷和辛酸。在故宮的史志上,不能沒有他們的名字。

1924年,溥儀出宮,由清宮代表、軍政代表和文化界代表組成了一個「清室善後委員會」。時值國家政局混亂,人心惶惶,紫禁城以及它的檔案和文物再次捲入混沌的歷史風雲中。這在當時也是一個各方勢力和不同思想糾纏的節點,清宮遺老想當然地視其為溥儀私產,混亂的軍閥把它看成是失去主人的寶貝伺機偷掠,而日本的銀行及很多外國使館在東交民巷張著網,等待著來自故宮的偉大藝術品……在這個關鍵時期,易培基擔任了剛成立的清室善後委員會的委員,此後,他的命運和故宮纏繞在一起。

易培基和故宮的糾葛是《故宮觀止》中著重講述的一個唏噓故事。「易培基前半生應該是很風光的,多數時間都在高官的位置上……但是後半生很悽涼,甚至直到死都不清不白。」書中記錄到。易培基主政故宮博物院後,籠罩故宮的是不息的爭吵,國難當頭,國寶將如何保全?要不要將文物南遷以避戰火?經過反覆激烈爭執,截至1933年5月,故宮數十萬件珍貴文物先後分4批運出北京。就在第5批文物即將運出時,南京最高法院檢察長鄭烈委派檢察官到故宮查封會計科,國寶南運戛然中止。

這次審查改變了易培基的人生,原因是有人控告他侵佔、盜賣古物。易培基所在北京、南京、上海的住所都被查封,財產被沒收,他不敢公開身份,也不和朋友來往。在病中,他的申訴也都如泥牛入海,直到1937年病死在上海家中。11年後的1948年,南京一份四開小報刊登了一則短小新聞:「易培基案不予受理。」直到今天,易培基案依然含混不清,沒有定論。

這何嘗不是與紫禁城中發生的或是恢弘或是悲情的人事往來一樣令人喟嘆的故事。仔細想來,在那個複雜的時代背景下,參與故宮文物南遷事件的學者,很難獨善其身。參與第一批文物南遷的吳瀛,也在1934年無端被牽連進「故宮盜寶案」,以「妨礙秘密罪」被起訴,蒙冤離開故宮。此後為了謀生,吳瀛帶領一家老小顛沛流離,歷盡艱苦。比起易培基,他還算是幸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吳瀛被陳毅聘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會古物鑑別委員。

故宮初雪

讀罷這些故宮守護人的故事,不免心生感慨。現在我們最常關注的關於故宮的故事,尤其是粉黛之事,大多還是悲情女子的個人命運;乾清宮內的帝王更迭,是皇家自家之事,也是中華民族的整體命運。而這些原本不是故宮人的守護人,他們所做的事情卻是一個民族文脈之傳承和延續的大事件。這些同樣複雜跌宕的事件,牽扯著這些守護人的辛酸血淚,甚至生死命運。不過,我想既然當時是站在歷史的潮頭,手握國家寶藏命運的人,想必必有一顆宏大之心,置民族文脈的命運於個人命運之上。以前覺得這樣的恢弘高昂的句子實乃有些浮誇,讀完這些守護人的故事後,方才明白其中抉擇的艱難和義無反顧的原因。

以後若有機會再去故宮遊覽,或者賞玩故宮的文物,除了宮廷紛爭的事件之外,也應該緬懷這些守護者們。幸而有他們這樣的守護者,故宮尚存,但它絕不只是美學意義上的一組偉大建築,也絕不只是豐富的珍奇文物,因為那根本是我們的往事本事。

相關焦點

  • 《故宮觀止》:故宮之美,一本書「觀止矣」
    故宮既是博物館,又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在世界的博物館中地位極為特殊。如何保持紫禁城的原貌,又能讓觀眾們感受故宮的博大精深,這是歷代博物館工作者與文物保護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三聯生活周刊》將歷年來對故宮文化研究的精品集結成冊,交由現代出版社出版了《故宮觀止》這本書。
  • 《故宮觀止》
    《故宮觀止》編著:丘濂曾焱吳麗瑋  現代出版社  2020年9月出版故宮東路有大約一半的區域是對遊人開放的,由古建築改建成的珍寶館、鐘錶館、繪畫館都集中在這一片,因此這裡的維修工作一直做得比較充分。  時任故宮博物院宮廷部主任單國強說,正在籌劃中的地下展廳很可能就從東面開挖,具體位置是文華殿東側的果園。我們按他說的方位走到果園,發現這裡是一塊被紅牆圈起的空地,大約150米見方,裡面已沒有什麼果樹,場地的中央有一塊紅色的影壁,影壁上空空如也。
  • 《故宮觀止》:探尋中國歷史的文化根脈與傳承
    故宮既是中國歷代藝術品博物館,又是一個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同時是一個世界遺產遺址,還是一個特殊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的博物館。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書是由《三聯生活周刊》精品創製的集成之作——《故宮觀止》。《故宮觀止》六百年故宮文博視覺盛宴探尋中國歷史的文化根脈與傳承本書是《三聯生活周刊》多年對故宮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
  • 故宮的家底
    有些國家領導也曾經問過,兩岸故宮博物院的寶貝到底哪個更多?時任鄭欣淼院長認為,總體上,還是我們的多。但他強調:「最重要的問題,其實並不是非要兩岸故宮博物院比出一個高下,而是要弄清楚故宮的舊藏,搞清我們的家底。」其實早在「清室善後委員會」開始直至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宮就開始邊對外開放邊清點文物藏品,同時整理出版藏品目錄。
  • 書單|穿越十個甲子,故宮的故事都在這裡
    故宮建築的裝飾藝術又有怎樣的特點……本書將從建築學與建築文化的角度,介紹故宮的營建布局和以故宮為代表的中國古建築藝術,揭開人們如何對故宮進行的長期保護,讓故宮建築完整地延續到今天的秘密。這是一本由專業學者寫給 「故宮迷」的故宮建築入門書,從「營建」的視角為您掀開這座偉大建築的神秘面紗。
  • 書單| 穿越十個甲子,故宮的故事都在這裡
    《故宮觀止》:故宮的故事,從傳承者說起《故宮觀止》,丘濂 /曾焱 / 吳麗瑋(著);現代出版社;2020年10月1日故宮陶瓷鑑賞專家耿寶昌先生曾說:「故宮過去稱孫瀛洲、陳萬裡和韓淮準是『三希堂』,意思是,這三位大師就像故宮三希堂的珍寶一樣寶貴。」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那些奇珍異寶們
    我一直很想去臺北故宮博物院 ,對那裡的文創產品垂涎已久 。對,是垂涎已久,都說中國的故宮文物一半在北京,一半在臺北 ,那麼臺北之行一定要來到這裡。瞧這些可愛的文物們,實際上只有巴掌那麼大 ,在我的意識裡,博物館裡的文物都是大件的,大陸的每一家博物館似乎都是這樣,無論是陝西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但這絕對是狹隘的意識,殊不知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完全不存在,規模的大小差距,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漂亮的小寶貝 ,每一件都足以讓我印象深刻。
  • 肯德基跨界故宮推雙節主題桶
    9月29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肯德基在中秋國慶期間再次攜手故宮博物院,將寓意國泰民安美好祝願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特別設計的「國泰家圓」主題桶。北京肯德基還邀請到京城環衛工作者,以致「京」守護者中秋家宴,為日常辛勤忙碌的「城市守護者」送上國慶中秋雙節祝福。在北京肯德基致「京」守護者中秋家宴活動上,北京西城區的環衛工作者們聚集在一起,聽故宮故事,做永生花燈。
  • 「大奔進故宮」讓故宮又火了,故宮裡有多少文物是承德避暑山莊的
    每次看到那些空蕩蕩的建築,還有那些只剩下遺蹟的景點,人們也會發出疑問:康熙盛世時皇帝們用的東西(文物)都哪裡去了?原臺北國立博物院副院長莊嚴解放前在北京故宮工作,在他寫的《前生造定故宮緣》一書中有過這樣一句話:「按清宮所藏曆代文物,既可隨時增添,故為器物之妥善安置計,乃陸續遠離北京,分貯於熱河行宮及瀋陽故宮」。
  • 故宮鬧鬼是假象?那麼為什麼去故宮玩,導遊們總說不要走回頭路
    故宮鬧鬼是假象?那麼為什麼去故宮玩,導遊們總說不要走回頭路之前訪古,去了北京城的故宮,本想去親眼看看當年的皇宮,誰知道去看了之後,並沒有激起我太多的好心情,反倒是導遊的言語讓我產生了好奇,他一直我對我們一行人說:跟緊我,不要走回頭路。
  • 福利丨價值358元的全景立體書,一眼看盡故宮600年
    又到了星期五,書評君的福利派來啦!今天介紹給大家的,是一套耗時600天設計、製作,改稿數十次,一眼看盡故宮600年歷史的《故宮(人文版)——這是紫禁城》,全書為12開超大尺寸,價值358元。有了這本書,我們可以足不出戶逛故宮——看故宮的建築、聽故宮的故事、學故宮的文化、做故宮的手工。這裡一定有你想知道的故宮。皇帝是如何吃飯的?一天吃幾頓,每頓幾個菜?皇子們都要學什麼課程?古代的手爐和冰箱長什麼樣?紫禁城午門的門洞,正面和背面的門洞數量竟然不一樣?大臣們上朝的時間竟然是在漆黑的凌晨?皇宮裡的孩子平時都玩什麼遊戲?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朱棣現在北京故宮是是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它的歷史地位和研究價值不可估量,研究人員們也正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始建之初,曾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好東西都被帶到了臺北,放入了臺北故宮,事實並非如此。有這種錯覺是因為北京故宮太低調,許多東西都被收藏著沒有被展出,另外就是故宮太大了,沒法一次性逛完。
  • 故宮西路:被遺忘的宮殿
    地磚則從蘇州運來,用來替換故宮裡20世紀50年代鋪設的水泥地磚。慈寧宮和壽康宮之間的道路上不時有翻鬥車轟然而過,往修復工地運送磚石和泥漿,我們發現駕車司機都是四五十歲的老師傅。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都是故宮工程隊經驗最豐富的駕駛員,在道路狹窄的故宮裡運送建材必須靠他們保證宮牆的安全。
  • 《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故宮背後有這些故事
    (《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從2020年12月31日到2021年1月2日,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與觀眾如約見面。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
  • 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其實,臺北故宮非常善於做文創生意,據媒體報導,僅2013年其文化創意產品銷售收入就將近9億元新臺幣。「富春山居圖」茶杯墊、龍爪開瓶器、翠玉白菜巧克力、肉形石耳塞、康熙「朕知道了」紙膠帶……這一個個古今創意結合的產品,都出自臺北故宮,其將塵封於記憶中的遙遠文物,變身為時尚、實用的生活用品,把「老東西」做出了新趣味……     老文物「萌」出新感動 雨後撐把「翠玉白菜傘」     在臺北故宮的文創品種類中,最受歡迎的是那些物美價廉
  • 這麼多年你看到的故宮都是「假故宮」,真正的故宮並未開放
    故宮又被稱為紫禁城,興建於明朝,歷經了明、清、民國直到現在,故宮如今是我國最龐大的宮殿建築群,氣勢雄壯,金碧輝煌,無數來到這裡的人都會被故宮那大氣的建築姿態所折服,不過其實如今很多人看到的故宮都是假故宮,是那種後來修復的,那些沒有開放給遊客瀏覽的地方才是原汁原味的真故宮。
  • 故宮小崽兒走了:有生之年去一次故宮吧,趁御貓們還在
    故宮小崽兒/via 微博@寵物攝影師-克查下午上著班,會長助理們就被一個噩耗炸得淚眼汪汪——故宮裡最好擼的御貓小崽兒,於2018年12月11日走失。說起來,小崽兒並不是故宮中大火的第一隻貓。據不完全統計,偌大的故宮內起碼有200+只御貓,經常露臉、廣為人知的有十幾隻,還有幾隻上過各種節目,還和明星合作過呢!
  • 故宮推出年夜飯又取消,女子開車進入故宮,故宮文創該何去何從?
    那麼,故宮頻繁上熱搜對於故宮究竟是什麼樣的影響?2020年的春節期間,故宮角樓餐廳將推出年夜飯,初步計劃從小年夜到正月十五,每桌按照十人的標準設置,每桌收費6688元,每增加一位再多收680元。很快,從小年夜到正月十五的年夜飯都被預定完了。網友們還對這一事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各持己見。
  • 在故宮上班是什麼體驗?那些刷屏的故宮美照,原來是他拍的
    2020年1月6日,又是一個被故宮雪景刷屏的周一。△2020年故宮雪景 攝影/張林 來源/@故宮博物院這個冬天,北京的雪比往年來得多,但時間總是不巧。2019年12月16日的那場大雪,和這次的雪,都下在周日晚上或周一,而周一故宮閉館。
  • 你所不知道的故宮文物南遷,是國寶顛沛25年的奇蹟
    但是在1933年的元旦,僅三天的時間山海關淪陷,北平失去了最後一道保障,再等下去淪陷的不僅是這座古老城市,還有那些千年文物,所以最早一批的故宮人,就在2月7號的這一個深夜,開始了第一批文物的南遷。誰能知道爭議了兩年的決定,僅用了一個半月不到的時間,便開啟了這個浩大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