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鄲出土大量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陶器

2021-01-09 搜狐網

  新華網石家莊7月20日電(記者任麗穎)記者日前從邯鄲文物局獲悉,在河北南部多處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4000年前的陶器等文物。

  邯鄲文物局局長王興稱,據先秦文獻記載,漢族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遊為活動地區,這一地區分布著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

  邯鄲市文物保護所所長喬登雲介紹說,河北南部的龍山文化遺址主要集中在磁縣、武安、邯鄲縣和永年等地,共發現遺址60餘處。本次出土文物以泥質和夾砂灰陶為主,種類繁多、紋飾精美,用途涵蓋當時生產、生活各方面,為研究4000多年前黃河中下遊漢族先民社會提供了實物。

  王興表示,在一市區域內發現60餘處龍山文化遺址,密度之大在黃河中下遊甚為罕見。陶器所表露的信息,基本涵蓋了史料所記載的龍山文化各個方面。特別是裝飾性陶器第一次成批量出現,表明當時黃河中下遊漢族先民社會生產力大為提高。

  據了解,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

  作者:任麗穎

(責任編輯:UN015)

相關焦點

  • 青州發現龍山、嶽石文化遺址 4000年前蒸籠出土
    此次出土的古代用來蒸飯的甗昨日,記者從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青臨高速青州市郝家莊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頗有斬獲:在150米的遺址發掘中,出土不同時期陶、石、骨、銅等各類文物40餘件和眾多的陶器碎片古人對吃很在意陶杯再現製作精湛陶工藝據考古人員介紹,該遺址位於素有文物寶庫之稱的青州市境內,早年青州市博物館曾進行多次調查,採集有豐富的文化遺物。20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在此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大量嶽石文化的遺物。
  • 龍山文化最獨特一點:文化區域擴大蔓延
    當時制玉工藝已經專業化,能生產出精美的玉質禮器,山東膠縣三裡河遺址出土的成組玉器和日照兩城鎮遺址出土的刻花玉斧,都是典型器物。山東壽光縣邊線王村北於80年代中期發現有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堡遺址,面積達57萬平方米,為迄今所見龍山文化城堡之最大者。
  • 何謂仰韻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形式是怎樣的?
    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故取名仰韶文化。其分布範圍主要在黃河流域的陝西關中地區、河南、山西、河北以及甘肅、青海和河套地區,此外,在今湖北西北部地區也有分布。其中以陝西省發現的遺址最多,共計有2400多處,約佔總數的40%。仰韶文化的年代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
  • 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時代的發展
    龍山文化的制陶術有兩大進步。一是窯的結構和封窯技術,前一階段的窯膛小,封閉不嚴,窯溫低,燒出的陶器含有大量氧化鐵,是紅色,所以叫彩陶。這時火膛加深,增加了支火道和窯算的孔,使陶胚受熱均勻。陶器的形制也有了大的發展,不僅原先的器形有了變化,而且出現了許多新形制,如駅(音演)、、盉(音不)、簋(音軌)形器,高腳杯等。考古工作者還發現過一支白色陶,用高領土燒成,是陶瓷的前驅。窯溫提高為銅業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河北唐山大城的遺址和甘肅武成皇娘娘臺、臨夏大何莊等遺址,都發現了用紅銅製作的小刀、錐、鑿等工具和銅製裝飾品。
  • 土器與陶器是文化符號
    土器與陶器是文化符號 2014-08-07 17:10:19  在中國,陶器中的精品有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灰陶、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兵馬俑、漢釉陶、唐唐三彩等,陶器往往成為文化發展某一階段的文化符號,中國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的象徵與符號,就是彩陶人面魚紋盆等;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相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的象徵與符號是黑陶
  • 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
    在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中,色澤漆黑、造型靈巧、器類繁多的黑陶最具特色。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罄、亮如漆的黑陶高柄杯,被人們讚譽為蛋殼陶杯,成為中國制陶醉工藝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在1931年的發掘中,還發現了南北長約450米,東西長約390米的夯築成牆,但也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就是城牆的時代問題。  星鬥變幻,開地輪迴。
  • 滕州出土4000年前龍山文化時期(陶鼎和石箭頭)
    迄北辛文化、活動於大汶口文化時期、延續至龍山文化 、下接嶽石文化 …古滕先民選擇這片地區定居並繁衍生息,依山傍水、漁獵砍柴起火、水是生命之源、水患可以上山,開荒種地,創造了遠古農耕文化,中華東方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在這裡升起。
  • 湖南玉蟾巖陶器的出土最早 距今約一萬八千年
    興隆窪文化 ( 前8000年 – 前4000年);磁山文化 ( 前8000年 – 前7600年);大地灣文化 ( 前8000年 – 前4800年);裴李崗文化 ( 前7000年 – 前8000年);新樂文化 ( 前5300
  • 馬家窯文化陶器的「原始美」
    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隨著原始農業的出現和人類定居生活的需要,人類學會了製作陶器.我國的陶器生產距今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陶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用具。我國最早陶器製作可上溯至距今1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分布相當廣泛,南北各地均有大量實物資料出土。
  • 風華齊魯|章丘焦家遺址,幫龍山文化找到了源頭
    著名的龍山文化,就是以20世紀20年代原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得名而聲聞海內,其歷史脈絡可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2016-2017年,山東大學的考古工作者們在章丘焦家遺址再次發現了距今5000多年、內涵豐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揭露出包括夯土城牆、護城壕溝、祭祀坑和大型墓葬在內的諸多高等級設施,出土了大量規格齊全的玉器、白陶、黑陶和彩陶等高端禮儀用具。
  • 中國歷史故事:山東龍山文化遺址
    此處遺址,屬原始社會晚期的龍山文化類型,文化堆積厚達3-4米,內涵十分豐富.歷年來,多次出上石網墜、石斧、石鐮、石鎮等磨製鑽孔石器及黑、紅、白質陶器。1982年,應群眾修渠之需,省考古研究所曾進行過局部發掘清理,出土文物有敘、鼎、盆、碗、杯、豆、鬹、罐等各種類型的陶器.鼎、敘器之足,取鳥嚎形,飾鳥冠圖狀,盆、杯和各類器蓋,多為黑陶,胎質細膩,釉質光亮.杯仿竹節式,壁甚薄,製作精巧,火候恰到好處。
  • 焦家遺址為龍山文化找到了重要源頭
    從地理位置上看,焦家遺址位於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焦家村西約800米,距離龍山文化中心城址——城子崖遺址只有5 公裡,處於古代文化發展底蘊極其深厚區域的核心地帶。2016年和2017年,山東大學考古與文博學系對焦家遺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計約2170平方米,發現了極為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存,還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人工遺物和自然遺物。
  • 焦家遺址為龍山文化找到重要源頭
    其中發現房址104處,墓葬205座,灰坑近千處,出土大量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人工遺物和自然遺物。房址數量多、排列有序,部分大型墓葬不僅規模大、隨葬品數量多、棺槨齊全,墓葬規格高,而且隨葬的陶器、玉器精美,隨葬品豐富,還有彩繪陶器和黑陶杯等。隨葬品很多已具禮器性質。種種跡象表明,距今5000年前後魯北地區的社會分化和等級差別已經產生並不斷強化。
  • 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龍山文化城址
    其中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考古發現雙墩文化、龍山文化遺存,龍山文化遺址規模達到200萬平方米,復原城址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年代距今約4400年~4100年。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不是祭臺,而是距今4000年的城址禹會村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塗山南麓,因「禹會諸侯於塗山」的歷史記載而得名。考古發現雙墩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其中龍山文化遺址規模達到200萬平方米。
  •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這三種文化遺址帶給我什麼?
    仰朗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是居住在黃河中下遊一帶的祖先創造的三處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首先發現了這種類型的文化遺址,後來,在以陝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為中心,包括河北、甘肅、青海的一些地區都發現了同樣類型的文化遺址,所以就以發現地仰韶村命名為「仰韶文化」。
  • 第八集,震撼之美~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是指黃河中下遊地區約為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存,屬於原始銅器與石器並用的文化時期,因為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而得名。龍山文化體系廣泛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距今約4000多年,龍山文化傳承於大汶口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逐步演化發展而來的。
  • 神木龍山文化時期環壕聚落遺址
    神木龍山文化時期環壕聚落遺址 索引號:6108210014/-2013-000119
  • 龍山文化找到了 重要源頭
    陶鼎 石斧 黑陶高柄杯玉飾 玉環  本報6月10日訊(記者 趙曉林)今天是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省文物局在濟南市章丘區焦家遺址考古工地舉辦
  •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陶之夭夭——龍山陶器製作活動」圓滿完成
    為豐富2020山東省旅遊發展大會內容,配合「一十百千萬」文旅嘉年華活動的開展,9月13日上午,運河文化博物館特舉辦了「陶之夭夭-- 龍山陶器製作活動」,讓孩子們經歷了一次「古人制陶」的新奇體驗。活動共分為三個環節,首先,講解員帶領孩子們走進三樓聊城歷史文物陳列展廳觀看龍山文化時期最具特色的陶器,然後,通過PPT 課件內容分享,讓孩子們對龍山文化陶器的出現以及陶器的種類和用途有進一步了解。
  • 中國陶器之美 | 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遊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馬家窯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一帶調查其助手們在1924年發現馬家窯遺址並進行了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