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仰韻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形式是怎樣的?

2020-12-17 百家號

自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

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故取名仰韶文化。其分布範圍主要在黃河流域的陝西關中地區、河南、山西、河北以及甘肅、青海和河套地區,此外,在今湖北西北部地區也有分布。其中以陝西省發現的遺址最多,共計有2400多處,約佔總數的40%。仰韶文化的年代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

仰部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斧、、鑿、箭頭、石紡輪等,但是打制石器仍然佔一定的比例,此外還出土了骨器,製造相當精緻。出土的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在細泥紅陶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或動物形花紋。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並飼養了豬、狗等家畜。由於出土的陶器大都有彩繪圖案,故也稱彩陶文化。仰部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仰韶文化前後延續了2000多年時間,學術界將其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早期階段距今約7000年至6000年,其文化特徵是:尖底瓶為葫蘆形口,腹部均有一對環形耳;制陶使用模具敷泥法,同時使用泥條盤築法,慢輪已經開始使用;陶器上的裝飾以繩紋居多,也有線紋、弦紋等,這一時期的彩陶已經開始走向成熟,以紅陶黑彩為主,白彩極為少見;器形以盆、缽、碗、盂、瓶、壺等為主。

中期階段距今約6000年至5500年,其文化特徵是:尖底瓶為雙唇口,一般沒有腹耳;制陶以泥條盤築法為主;陶器以細泥紅陶、夾砂紅陶為主,有少量的橙黃陶、灰陶和褐陶;陶器裝飾圖案仍以繩紋為主,其次為弦紋、線紋、網格紋,有少量的別刺紋;器形以平底為主,少量為尖底,偶有圓底;最大的變化是彩陶比例大大增加,飾彩陶器多為紅陶,也有少量的橙黃陶,黑彩佔大多數,出現了少量的紅彩和白彩。

晚期階段距今約5500年至5000年,其文化特徵是:尖底瓶為平唇口(或稱平沿口),腹部無耳;陶器以泥質和夾砂為主,早期與中期的細泥陶器基本不見了,其中泥質以橙黃陶為主,有少量的紅陶和灰陶,夾砂有紅褐、灰褐、黃褐陶色等;器形以平底為主,但仍有尖底瓶,假圈足碗增多,新出現了四足鼎;紋飾以圓點、圓圈、直線和弧線、旋紋、網格紋、鋸齒紋為主;最大的變化是出現了陶器燒成後再加以繪製的彩繪陶,彩陶比例最高,彩繪為紅、白兩種,其中白彩要多於紅彩。

龍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形態。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的城子崖,故取名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遊地區的陝西、山西、河南和山東等省,在湖北、江蘇和遼東半島也有發現。其文化特徵以薄、硬、光的黑陶為主,尤其以章丘、日照的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故又稱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的生產工具有發達的磨製石器,出現了石鐮、蚌鐮,陶器開始使用輪制,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和白陶極少。除了平底器外,有圈足和三足器,紋飾有繩紋、籃紋、方格紋、弦紋等,還有鏤空陶器出現。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有較發達的畜牧業。此外,還出現了卜骨,這是原始宗教或信仰出現的表現。龍山文化距今約5000年至4000年。

龍山文化因其發現地區的文化特徵不同,又分別稱為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山西陶寺龍山文化等。其中山東龍山文化是典型的龍山文化,距今約4500年至4000年;河南龍山文化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距今約5000年至4800年,是由仰部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早期龍山文化;在豫東和豫北一帶還分布有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臺等三個文化類型,距今約4600年至4000年;陝西龍山文化,又稱客省莊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關中的涇、渭流域,距今約4300年至4000年;山西陶寺龍山文化,發現於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距今約4500年至3900年。

龍山文化是銅石並用的時代,玉器的製作技術已相當的成熟了。從社會形態看,這一時期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人類社會已經跨人了階級社會,有學者甚至認為後網龍山文化就是商文化的直接源頭。

相關焦點

  • 以精美的黑陶為顯著特徵,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
  • 陝西周至發現兩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
    新華網西安9月5日電(都紅剛 廉曉君)西安市文物工作者日前在周至縣發現兩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  東陽化村西遺址平面呈一斜向長方形,南北約120米,東西長約100米,面積近12000平方米。從取土斷面上觀察,文化層堆積在2米左右,暴露有袋狀灰坑等遺蹟,遺物主要為陶片。
  • 河南發現龍山文化古城遺址 為新石器時代遺蹟
    連日來,河南南陽方城縣平高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掘進展順利,據悉,這是首次在豫西南發現龍山文化古城址遺蹟。  據介紹,該遺址是在一九六一年十月河南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的,一九七六年第二次普查時確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這三種文化遺址帶給我什麼?
    大約在七八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作為這個時代的標誌,就是人類已掌握了磨製石器的技術。仰朗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是居住在黃河中下遊一帶的祖先創造的三處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距今約四千餘年。它是1928年在山東歷城縣龍山鎮首先發現的,命名為「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地區。龍山文化時期,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尾聲。在這些新石器時代遺址裡發現最多,最有特點的是陶器。
  • 龍山文化與炎黃蚩尤之戰,早期文化
    簡單介紹一下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於銅石並用的時代文化。上古傳說在黃河流域有著一個十分強大的部落聯盟,其分別有著兩個首領黃帝和炎帝,他們的後代們後來創造了一個文明偉大的國家。雖然黃帝和炎帝組建了強大的聯盟,但是仍然有不願臣服的部落,這個部落就是蚩尤部落。
  • 新石器時代-代表性文化玉器
    新石器時代玉器文化是我國史前玉器文化的一個縮影。此時不僅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為人們所熟知,如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出土的玉器也尤為精美,非常具有代表性。這些多姿多彩的史前玉器文化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深厚的玉器文化底蘊。
  • 中國世界古文化:仰韻文化——彩陶文化的代表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古文化的典型代表,因1921年發現於河南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處於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社會階段。半坡文化遺址也屬於仰韶文化的一處,這些遺址大都分布在黃河流域。通過對這些遺址的發掘,人們基本弄清了仰韶文化的內涵,發現了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文化、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層疊壓關係。仰韶村第期文化,屬於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第二期文化屬於豫西、晉南和關中東部地區仰韶文化的晚期遺存;第三期文化屬於河南龍山文化的廟底溝類型;第四期文化屬於河南龍山文化的三裡橋類型。
  •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
  • 「山東」訪龍山文化的命名地——城子崖遺址和龍山文化博物館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其所處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2000年左右。龍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濟南市章丘區)而得名。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
  • 山東城子崖龍山與嶽石文化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城址)、夏代(嶽石文化城址)  發掘地點: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城子崖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城子崖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遺存,總面積為22萬平方米,是中國第一個由中國考古學家發現、發掘和出版考古報告的古城址。
  • 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
    1930年11月,國立中央研究院和山東省政府聯合成立山東古蹟研究會,於1930、1931年秋天兩次對城子崖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一個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在沉睡了4000多年之後又重新走到了世人面前。李濟先生在《城子崖序》中說,「由於這個遺址的發掘,我們不但替中國原始問題的討論找到了一個新的端緒,田野考古工作也因此得到了一個可循的軌道。」
  • 龍山時代的文化巨變和傳說時代的部族戰爭
    據此就有可能切實建立龍山時代考古學文化和堯舜禹時期一些部族的對應關係框架,走出夏代之前古史探索的關鍵一步,還可以為夏文化的上限提供堅實的考古學證據。  關鍵詞:龍山時代 傳說時代 文化變遷 部族戰爭 禹徵三苗 稷放丹朱   公元前2千紀之末的龍山時代前後期之交,曾經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文化巨變,當與部族之間的戰爭事件相關。
  • 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
    1931年梁思永的安陽後崗發掘,發現後崗遺址的文化堆積分三層:上層屬小電殷商文化遺存,中層是龍山的黑陶,下層是仰韶彩陶。這三層依次相疊的堆積,明確了仰韶早於龍山,龍山又早於商代的相對文化年代關係,因此把河南境內的龍山文化遺存,稱為龍山文化後崗期。解放後,在河南境內,龍山文化遺存又有新的發現。1956年在陝縣廟底溝遺址的發掘中,找到了仰韶文化發展為龍山文化的過渡期,稱「廟底溝二期」。
  • 龍山文化最獨特一點:文化區域擴大蔓延
    龍山文化以1928年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龍山鎮的城子崖而得名,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最有影響的典型的文化。考古資料表明,龍山文化已經遍布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區域,在龍山文化以外,其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也擴大了分布範圍。
  •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已經發展出了怎樣的宗教文化?
    新石器時代作為人類文明史的重要階段,那時的古人已經有了基本的社會組織,並且有了豐富的集體生活內容。這給文明的高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而此時的古人除了發明了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術之外,其在文化上也有了巨大飛躍,而其中原始宗教的發展史個中關鍵。
  • 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考古發現「考古中國」項目取得重要進展
    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並確認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整體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現存東、北兩段城牆,長300米—600米,以往發現的「祭祀臺基」應是城址東城牆的一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東說,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是迄今考古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重要實物資料。
  • 關於仰韶文化的分期與年代,在當時有怎樣的影響?
    餘年來,尤其是建國後餘年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表明,仰韶文化是分布於河南大部、河北中南和西北部、山西大部、陝西大部、甘肅東部、青海極東部、內蒙南部和湖北西北部地區的一支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布地域如此廣闊的仰韶文化,除了從早至晚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之外,同一時期不同地域的遺存還表現出比較突出的地域性特徵。
  • 新石器時代末期,母系氏族是怎麼向父系氏族轉變的?
    不過隨著人類生產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體制的進步,在新石器時代後期,部分部落已經從母系氏族轉變為父系氏族社會。那麼在中國有哪些文化呈現出這一特點,其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在推動的呢?
  • 晉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內坑思母山
    根據晉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歷次文物普查所得資料,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新石器至青銅時代文化遺址共四處,青陽鎮區附近相距不足二公裡的範圍內即佔了三處,分別是霞行遺址、八仙山遺址和嶺山遺址;另一處是內坑鎮的思母山遺址。
  • 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時代的發展
    龍山文化的制陶術有兩大進步。一是窯的結構和封窯技術,前一階段的窯膛小,封閉不嚴,窯溫低,燒出的陶器含有大量氧化鐵,是紅色,所以叫彩陶。這時火膛加深,增加了支火道和窯算的孔,使陶胚受熱均勻。在仰韶文化時代,人們已經會捻制麻紗,用簡單的織機織成粗麻布。這種麻布的經緯密度只有每平方公分十根。龍山文化時代,在浙江吳興錢山發現細麻布和絲織物,絲織物有絹片和絲帶。還有絲線,經鑑定是用家蠶絲製成的。在江蘇吳江梅堰出土的黑上有猴紋。這樣,我國江南的養蠶綠絲業就可以上潮到5000年前。在仰韶文化裡,出土過少量的玉器,如玦、璜、管、珠等。河姆渡還出土過象牙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