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
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故取名仰韶文化。其分布範圍主要在黃河流域的陝西關中地區、河南、山西、河北以及甘肅、青海和河套地區,此外,在今湖北西北部地區也有分布。其中以陝西省發現的遺址最多,共計有2400多處,約佔總數的40%。仰韶文化的年代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
仰部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斧、、鑿、箭頭、石紡輪等,但是打制石器仍然佔一定的比例,此外還出土了骨器,製造相當精緻。出土的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在細泥紅陶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或動物形花紋。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並飼養了豬、狗等家畜。由於出土的陶器大都有彩繪圖案,故也稱彩陶文化。仰部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仰韶文化前後延續了2000多年時間,學術界將其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早期階段距今約7000年至6000年,其文化特徵是:尖底瓶為葫蘆形口,腹部均有一對環形耳;制陶使用模具敷泥法,同時使用泥條盤築法,慢輪已經開始使用;陶器上的裝飾以繩紋居多,也有線紋、弦紋等,這一時期的彩陶已經開始走向成熟,以紅陶黑彩為主,白彩極為少見;器形以盆、缽、碗、盂、瓶、壺等為主。
中期階段距今約6000年至5500年,其文化特徵是:尖底瓶為雙唇口,一般沒有腹耳;制陶以泥條盤築法為主;陶器以細泥紅陶、夾砂紅陶為主,有少量的橙黃陶、灰陶和褐陶;陶器裝飾圖案仍以繩紋為主,其次為弦紋、線紋、網格紋,有少量的別刺紋;器形以平底為主,少量為尖底,偶有圓底;最大的變化是彩陶比例大大增加,飾彩陶器多為紅陶,也有少量的橙黃陶,黑彩佔大多數,出現了少量的紅彩和白彩。
晚期階段距今約5500年至5000年,其文化特徵是:尖底瓶為平唇口(或稱平沿口),腹部無耳;陶器以泥質和夾砂為主,早期與中期的細泥陶器基本不見了,其中泥質以橙黃陶為主,有少量的紅陶和灰陶,夾砂有紅褐、灰褐、黃褐陶色等;器形以平底為主,但仍有尖底瓶,假圈足碗增多,新出現了四足鼎;紋飾以圓點、圓圈、直線和弧線、旋紋、網格紋、鋸齒紋為主;最大的變化是出現了陶器燒成後再加以繪製的彩繪陶,彩陶比例最高,彩繪為紅、白兩種,其中白彩要多於紅彩。
龍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形態。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的城子崖,故取名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遊地區的陝西、山西、河南和山東等省,在湖北、江蘇和遼東半島也有發現。其文化特徵以薄、硬、光的黑陶為主,尤其以章丘、日照的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故又稱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的生產工具有發達的磨製石器,出現了石鐮、蚌鐮,陶器開始使用輪制,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和白陶極少。除了平底器外,有圈足和三足器,紋飾有繩紋、籃紋、方格紋、弦紋等,還有鏤空陶器出現。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有較發達的畜牧業。此外,還出現了卜骨,這是原始宗教或信仰出現的表現。龍山文化距今約5000年至4000年。
龍山文化因其發現地區的文化特徵不同,又分別稱為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山西陶寺龍山文化等。其中山東龍山文化是典型的龍山文化,距今約4500年至4000年;河南龍山文化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距今約5000年至4800年,是由仰部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早期龍山文化;在豫東和豫北一帶還分布有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臺等三個文化類型,距今約4600年至4000年;陝西龍山文化,又稱客省莊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關中的涇、渭流域,距今約4300年至4000年;山西陶寺龍山文化,發現於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距今約4500年至3900年。
龍山文化是銅石並用的時代,玉器的製作技術已相當的成熟了。從社會形態看,這一時期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人類社會已經跨人了階級社會,有學者甚至認為後網龍山文化就是商文化的直接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