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精美的黑陶為顯著特徵,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
-
康保8150~8800年古人定居點,興隆遺址發現舊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遺存.
遺址區域平均海拔1405米。2016至2017年,國家博物館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壩上地區局部開展了系統調查,發現該地雖在歷史時期長期被遊牧民族佔據,但新石器時代遺址亦密集,特別是康保北部,平均約4平方公裡即發現遺址一處。
-
河南發現龍山文化古城遺址 為新石器時代遺蹟
連日來,河南南陽方城縣平高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掘進展順利,據悉,這是首次在豫西南發現龍山文化古城址遺蹟。 據介紹,該遺址是在一九六一年十月河南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的,一九七六年第二次普查時確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
臨沂發現北辛文化環壕聚落,系新石器時代遺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徐靜據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8月10日消息,該院自2019年11月底至2020年8月初對山東沂南縣裡宏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北辛文化遺存,並清理出北辛文化小型環壕一段。裡宏遺址位於臨沂市沂南縣磚埠鎮裡宏村東,地處沂河與汶河交匯處,發掘面積近1000平方米。現存遺址平面為南北向的長條形,南北長約200米、東西殘寬約40米,殘餘面積7000餘平方米。
-
文化遺址:仰韶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遺址
中國古代遺址多的數不清,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代表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遺址。1921年,這一遺址在河南繩池縣仰韶村被首次發現,根據考古學上的慣例—以最先發現的地點來命名同一系統的文化,所以,黃河流域許多性質相同的遺址都被稱做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5000年前,處在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人們的生活遺蹟。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上遊一帶,包括關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分地區。
-
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該遺址人工、自然遺存豐富程度遠超川西北地區已發掘的同時期遺址,這對深入研究馬家窯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近日,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正式揭曉,包括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內的10個項目被評為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中國古代故事:三星堆遺址的三星堆文化遺存
三星堆遺址是三星堆文化的中心遺址,但該遺址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發展過程。遺存內容並不單純。因此,我們必須首先對該遺址與三星堆文化相關的遺存進行分期研究。三星堆遺址,目前研究者有兩種不同的分期意見:一種是三星堆遺址發掘者對該遺址的分期,他們將該遺址分為四期,第一期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現在已經命名為寶墩村文化(或邊堆山文化)遺存,第二、三、四期為夏商時期的三星堆文化遺存;第二種意見是筆者對三星堆遺址的分析,筆者按照各個時期陶器特徵的變異程度和由此得出的文化發展節奏,將該遺址劃分為三期,其中第一期屬於寶墩村文化,第二期包括了第一種分期意見的的第二、三期,屬於三星堆文化的範疇
-
沉睡萬年 荷花山醒來 早期新石器遺址又一重大發現
這兩天,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及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江蘇、上海等地的30餘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龍遊荷花山遺址考古現場和遺址出土文物後一致認為,荷花山遺址的新發現是長江下遊早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突破,是目前上山文化保存最好、內涵最為豐富的重要遺址,為解決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的相互關係提供了全新的重要佐證。
-
廣富林遺址公園——典型的良渚文化,此地為新石器東周遺址
廣富林遺址公園位於上海松江城區,是當地村民在1958年開河時最早發現的、遺址出土的文物被認為是典型的良渚文化,確定此地為新石器―東周遺址。廣富林遺址公園位於上海松江城區,是當地村民在1958年開河時最早發現的、遺址出土的文物被認為是典型的良渚文化,確定此地為新石器―東周遺址。
-
甘肅文化底蘊深厚,大地灣遺址開始了新石器時代的革命
甘肅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已發現的大量新、舊石器時代遺址和史料記載證明,遠在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考古研究表明,大約在距今8000年前後,以秦安大地灣為代表的渭河、西漢水流域的先民經已發明了農業,開始了新石器時代的革命。他們種植糜子、小米,餵養豬狗,建立房屋和村落,在制陶、建築、藝術等諸多領域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文化成績,創建了與中原地區同步的史前輝煌文化。
-
桐鄉新增1處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展現新石器時代稻作文化!
譚家灣考古遺址公園佔地面積約42公頃,是以譚家灣遺址為載體,以展現馬家浜文化內涵和新石器時代的稻作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考古遺址公園。譚家灣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中晚期的古文化遺址,也是目前已知的我省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最為重要的遺址之一,於1975年被發現。
-
舞陽縣阿崗寺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21萬平方米
清晨的大地上,那綠油油的麥田裡,一股清新味道,撲鼻而來,讓人心曠神怡,這種自然的環境中,不知隱藏了多少文化,不知經歷了多少歲月。今日中原古文化傳播介紹的阿崗寺遺址,是個個古文化的重合體,在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崗寺遺址位於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馬村鄉崗寺村,是新石器時代遺址。
-
浙江安吉發現一處前山口新石器時代遺址(圖)
浙江省安吉縣前山口自然村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位於豬婆嶺西側山坡,東連豬婆嶺、南接黃花梨經濟林、西臨靈上公路(靈峰至上墅)、北為前山口自然村。遺址西約1000米是西苕溪上遊主要支流——龍王溪。
-
基於GIS 的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分布初探
鎮賚縣境內遺存豐富,現有資料表明各時期遺址共150餘處。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址,在已發表的資料中新石器時代遺址65處,青銅時代遺址79處,其中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連續使用的遺址28處。經過發掘的遺址有烏蘭吐北崗、黃家圍子、聚寶山、坦途北崗子遺址。
-
福建最早的新石器遺址——殼丘頭
林公務先生對這批資料研究後認為「同福建境內的曇石山文化相比較,或者臨近地區的新石器文化相比較,有鮮明的特徵」,將其命名為「殼丘頭類型文化」,推測該文化的年代在距今6000 ~ 5500 年。1988 年,遺址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 年,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陝西周至發現兩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
新華網西安9月5日電(都紅剛 廉曉君)西安市文物工作者日前在周至縣發現兩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 東陽化村西遺址平面呈一斜向長方形,南北約120米,東西長約100米,面積近12000平方米。從取土斷面上觀察,文化層堆積在2米左右,暴露有袋狀灰坑等遺蹟,遺物主要為陶片。
-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
-
晉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內坑思母山
根據晉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歷次文物普查所得資料,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新石器至青銅時代文化遺址共四處,青陽鎮區附近相距不足二公裡的範圍內即佔了三處,分別是霞行遺址、八仙山遺址和嶺山遺址;另一處是內坑鎮的思母山遺址。
-
寧波應家遺址考古成果發布,遺存時期從史前到明清
新華社寧波12月3日消息,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寧波市鎮海區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近日發布。該遺址文化堆積深厚,遺蹟和遺物的種類、數量豐富,遺存時期從史前跨越到明清,為深化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據了解,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舊址,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
-
內蒙古清水河縣發現一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
新華網呼和浩特8月25日電(記者柴海亮)文物考古工作者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境內發現一處龍山文化時代的古城遺址。它的發現對內蒙古中南部史前城址聚落研究、文明起源以及早期城市形成等諸多重大課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科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