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遺址置於空間分布和自然地理環境的大背景中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基於GIS下的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的共時性分布規律和歷時性變化,了解和復原新石器和青銅時代人類居住址對鎮賚縣自然環境的適應情況,進而探索自然環境對於古人生活選址的影響以及人地關係等。根據聚落規模,可將遺址分為特大型和大型、中型、小型3個等級,並依照離散程度劃分為3個聚落群,發現古人存在北遷的變化趨勢。通過分析遺址的地形地勢及土壤沉積,發現古人偏愛高地以及土壤肥沃的地域,同時考慮自然災害的潛在影響。
鎮賚縣位於吉林省白城地區北部、科爾沁草原東緣,松遼平原北端,總面積5370平方千米。鎮賚縣東部、南部為松嫩平原,北部、西部與大興安嶺外圍臺地相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有嫩江自北向南流;南有洮兒河自西向東流,經月亮泡流入嫩江,兩水在鎮賚東南部匯合,形成三角洲地帶(圖版六,1)。
鎮賚縣境內遺存豐富,現有資料表明各時期遺址共150餘處。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址,在已發表的資料中新石器時代遺址65處,青銅時代遺址79處,其中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連續使用的遺址28處。經過發掘的遺址有烏蘭吐北崗、黃家圍子、聚寶山、坦途北崗子遺址。
一、GIS研究背景
1.資料來源及處理方式
考古材料是不完整的歷史呈現,是過去人類活動殘留的反映,且往往是變形的反映,即便是這些殘存變形的遺存目前還有大量沒被我們發現。考古遺存具有破碎性和偶然性特徵。因此本文所採用的考古學材料也是有先天局限性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還是反映了過去的一些真實現象。
鎮賚遺存豐富,但經過發掘的遺址較少,因此本文充分利用了《中國文物地圖集·吉林分冊》、《鎮賚縣文物志》,兼顧發掘簡報、報告與學者研究成果。
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後,國家文物局對歷次文物調查的成果進行系統整理和科學總結,《中國文物地圖集·吉林分冊》是以地圖形式,對大量資料進行科學概括,全面記錄了中國境內已知現存的不可移動文物。該書共收錄文物點4547處,其中鎮賚縣共收錄133個文物點。
1984年,為編寫《鎮賚縣文物志》進行了文物普查工作,收錄了新石器時期遺址42處,青銅時期遺址50處等,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諸遺址的基本情況,並且還有採集器物的插圖,為本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資料基礎。
2.時空框架和研究範圍
考古學文化指分布在一定地域,存在於一定時間,具有共同特徵的一群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遺存。由此可見時間和空間在考古學研究中的重要性。由於資料的局限性,鎮賚縣的諸遺址無法細分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或青銅時代早期、中期、晚期等時間段,只能粗獷地觀察其從新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時代的歷時性變化。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學界未對鎮賚縣諸遺址進行過系統研究,多數是在研究其他考古學文化時援引鎮賚縣的考古材料,王妙發先生率先通過《中國文物地圖集·吉林分冊》對吉林省青銅時期遺址進行了聚落地理研究,還沒有學者對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諸多遺址進行聚落考古研究,本文嘗試對鎮賚縣遺址分布作一個初步分析。
3.研究方法
聚落考古學研究方法由西方傳入中國後,即與中國考古學自身特色相結合,為中國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尤其是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支持下的聚落考古研究,正是蓬勃發展之時。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能夠從考古遺蹟或現象的空間位置出發,建立多種空間信息與屬性信息並存的資料庫和圖形圖像庫,從而能夠方便地進行顯示、查詢、統計、分析與模擬各類信息,直觀、簡潔地復原當時的社會狀況。
為了研究需要,我們用FileMaker建立了鎮賚縣遺址資料庫,將遺址信息整合成電子資料,便於後續的分析研究和保存擴充。因為《中國文物地圖集·吉林分冊》包含的遺址數量最多,所以我們首先將該書的資料錄入資料庫;然後運用《鎮賚縣文物志》查漏補缺;對於經過發掘的遺址,我們運用簡報或報告豐富資料庫;最後通過學者的研究文章進一步豐富信息。
本文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是ArcMap,筆者將FileMaker中的資料導出為DBF格式文件,然後導入ArcMap,從而繪製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遺址分布圖,然後在ArcMap中進行疊置分析,實現對自然地理條件(地形、河流、土壤等)和遺址選址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研究人地關係。例如將某一時期遺址分布與土壤疊置,得到遺址分布與土壤關係圖。同時採用共時性和歷時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研究遺址分布和形態演變規律。
二、遺址分布簡析
1.遺址分布狀態
本文按照聚落規模將諸遺址進行初步劃分:100萬平方米以上的遺址為特大型遺址,10萬平方米以上的遺址為大型遺址,5萬平方米以上的遺址為中型遺址,不足5萬平方米的遺址為小型遺址。聚落規模劃分方案參考王妙發先生的觀點並結合遺址自身的特點。大部分為小型遺址(139處),特大型遺址(1處)、大型遺址(9處)可能對當時周圍的遺址有一定地域控制、資源控制等影響。故可以將之分為三個等級:特大型和大型、中型、小型。當然由於資料的局限性,聚落面積規模可能存在誤差。
通過觀察ArcMap生成的遺址分布圖,可以直觀地看到鎮賚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遺址可以分為3個遺址集中區,筆者將之稱為Ⅰ區、Ⅱ區、Ⅲ區(圖一),每個分區內都存在1個或多個中心聚落(即面積較大的遺址),各區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存在交流和過渡帶,各區遺址數量和面積隨著時間而變化。
(1)Ⅰ區遺址分布概況
Ⅰ區位於鎮賚縣北部偏中,遺址分布呈「T」字形。新石器時代存在2處大型遺址、2處中型遺址(這4處遺址均為多成分遺址,即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連續使用)和多處小型遺址;青銅時代新出現了1處特大型遺址和3處大型遺址,中型和小型遺址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見Ⅰ區青銅時代遺址規模變大,數量增加,而且各級遺址在本區均有分布。該區的特大型遺址和大型遺址位於眾多小型和中型遺址之間,可以推測其對於周圍小型和中型遺址具有政治或資源的控制力。
「T」字形右翼青銅時代遺址稀疏,較之新石器時代遺址數量明顯減少。青銅時代遺址主要集中於Ⅰ區中部,而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呈條帶狀分布於Ⅰ區北部。
(2)Ⅱ區遺址分布概況
Ⅱ區位於鎮賚縣西南部,沿洮兒河呈東北—西南向帶形分布,新石器時代遺址包括1處大型遺址以及若干小型遺址;青銅時代大型遺址消失,小型遺址數量也出現銳減的現象,而且青銅時代新出現的遺址只有3處小型遺址,其他遺址均是沿用了新石器時代遺址。青銅時代新出現的遺址與多成分遺址均位於該區偏北部,新石器時代大型遺址所在的南部區域只剩下1處小型遺址。這些跡象似乎暗示該區在青銅時代人口減少,可能存在北遷現象。
(3)Ⅲ區遺址分布概況
新石器時代該區遺址稀疏,僅十餘處,其中包括1處大型遺址,其餘均為小型遺址;新石器時代的大型遺址在青銅時代沿用,同時南部新出現2處大型遺址、1處中型遺址,小型遺址也有所增加。除了兩處大型遺址位於該區偏中部,其餘遺址大部分都位於該區邊緣地帶。概括來說,新石器時代該區遺址數量遠遠少於Ⅰ、Ⅱ兩區;而在青銅時代該區遺址數量多於Ⅱ區,但仍然遠少於Ⅰ區。由此觀之,該區人口在青銅時代應有所增加,可能與Ⅱ區遺址的北移有所關聯。
(4)Ⅰ、Ⅱ、Ⅲ區遺址總況及其聯繫
新石器時代Ⅰ、Ⅱ區遺址數量較多,而且Ⅱ區存在1處大型遺址,似乎可以說明這一時期Ⅱ區土地利用較廣、人口聚集較多。而到了青銅時代,大型遺址都聚集在Ⅰ、Ⅲ區,尤其是Ⅰ區最為密集,Ⅱ區遺址數量銳減且都分布於該區北部;同時在Ⅱ區東北、Ⅲ區西南的中間地帶出現了3處青銅時代遺址,這3處遺址將Ⅱ、Ⅲ區聯結在一起,這也許是上文所說的北遷現象的表徵。上述現象似乎表現出一個由南向北遷移的趨勢。
上文分析了Ⅰ區遺址數量眾多,且青銅時代各級遺址在本區均有分布,由此應該可以推斷青銅時代Ⅰ區整體是一個大的中心聚落群,周圍環繞著Ⅱ、Ⅲ區以及鎮賚縣境外的遺址群。
2.遺址佔用面積和選址
(1)遺址佔用面積
通過對遺址資料的統計,新石器時代遺址65處,所佔面積約71萬多平方米,青銅時代遺址79處,所佔面積約345萬多平方米,遺址數量增加、面積擴大的原因可能是利用土地能力提高、佔用自然地域擴大或者人口增長等。
(2)各時代遺址選址
鎮賚縣境內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人群在選址方面有強烈的傾向性,本文根據《鎮賚縣文物志》記錄的遺址位置信息,繪製出各時代遺址位置對比示意圖(圖二),由此圖可以看出,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人群傾向於選擇海拔較高的土崗或砂崗作為生活聚集地。這種現象可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關,鎮賚位於嫩江和洮兒河交匯的三角洲地帶,北部和西部為大興安嶺外圍臺地,在河流水量較大的汛期內,地勢較低的地域容易被洪水威脅,所以當時的居民選擇地勢較高的土崗可以避免洪水威脅。
在位置記錄詳細到土崗南坡或北坡的諸遺址中,位於土崗南坡的遺址明顯多於北坡,體現了對於日照資源的獲取意識。多成分遺址除了1處選址不明外,剩餘27處遺址均分布在土崗上,鎮賚縣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墓葬共7處,其中5處為多成分遺址,即青銅時代沿用了新石器時代的墓地,這體現了一種「定居」現象以及該遺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和青銅時代文化應該具有連續性。
3.土壤沉積
筆者嘗試尋找土壤類型和遺址位置之間的關聯性。XavierRodier(澤維爾·羅迪耶)指出:「另一種觀察定居點選擇方式的角度,例如計算出在每一種沉積種類上聚落遺址的比率,並對它和研究範圍內每種沉積種類的可利用空間(區域性潛質)進行對比。」根據土壤沉積類型我們對遺址類型進行了劃分(表一)。
通過觀察諸遺址在不同土壤沉積類型上的分布情況,我們可以發現古代人群在選擇居住址時的傾向性,從而認識到古人是否是有意識地選擇居住地點。
表一顯示,新石器時代有約44.7%的遺址土壤沉積類型為石灰性黑土(PHc),另外也有較多潛育層黑土(PHg)和典型黑土(PHh),因為它們都是肥沃的土壤,適於耕種;青銅時代遺址也是石灰性黑土(PHc)、潛育層黑土(PHg)、典型黑土(PHh)這3種沉積類型為多;多成分遺址主要位於石灰性黑土(PHc)、潛育層黑土(PHg)兩種沉積類型上,這些情況與研究範圍內該3種類型的土壤沉積分布較廣應有一定關係(圖版六,2)。反之,剩餘的鬆軟鹽土(SCm)、潛育層鹼土(SNg)、石灰性潛育土(GLk)、過渡性紅沙土(ARb)等土壤類型上遺址分布較少,因為這些沉積類型沒有黑土肥沃,耕作時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持,同時這些沉積類型分布範圍較小。另外,石灰性黑鈣土(CHk)也是屬於肥沃的土壤,且在鎮賚縣分布範圍較廣,但是其上的遺址分布面積僅為1%,遠遠低於該沉積類型在研究範圍內所佔比例。這些現象可能暗示了古代人不喜歡石灰性黑鈣土,也許是他們種植的農作物和飼養的動物不適應這種土壤等,這需要通過植物考古和動物考古等學科的研究加以解釋。
總的來看,研究範圍內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遺址位置的選擇與各種沉積類型的自然比例相關,而且這種選擇也符合對耕作農業土壤的要求。但是也有例外,遺址位於石灰性黑鈣土(CHk)的比例遠低於其自然比例。這體現了古人在選擇遺址位置的時候並不是只有土壤是否肥沃這一個標準,同時也考慮到地形地勢、水文災害等方面。石灰性黑鈣土(CHk)基本位於鎮賚縣西部(圖版六,2),該地區地勢較平坦,基本沒有起伏,且位於河流出山口處,若遺址建於此處,會受到洪水災害的威脅。似乎是基於這種考慮,古人在土壤肥沃的該沉積類型上基本沒有建立遺址,當然也可能是有其他不為人知的特定原因。
三、結語
本文收集了已發表的資料、建立了鎮賚縣遺址資料庫、搜集了鎮賚縣相關的自然地理和土壤沉積資料,然後系統地將其組成一個地理信息系統(GIS)。
通過這些可用的考古學材料,本文研究了鎮賚縣境內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遺址的共時性分布規律以及歷時性變化。本項研究將鎮賚縣遺址分為3個聚落群,並且分析了其歷時性的消長變化,發現其存在北遷的趨勢。另外通過對地形地勢、土壤沉積類型的研究,發現古人選址時確實會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但又不是單獨由自然環境決定的。
本文初步嘗試以遺址分布狀況為主來進行研究,並沒有運用諸遺址發掘採集到的陶器等遺物作器物類型學分析。下一步工作是通過器物類型學來分析鎮賚縣內部諸遺址之間的關聯以及與相鄰地區遺址文化面貌的聯繫。當然也可以把GIS的研究範圍擴展到白城市,進而也可擴展到吉林省,從而觀察更大範圍內遺址分布規律和歷時性變化。
基金項目:本文為吉林大學《GIS支持下的吉林省古代聚落歷時態考察》項目成果,項目編號450060522161;吉林省文物局委託項目(吉林大安後套木嘎遺址的發掘)成果,項目編號357121741444;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吉林大安後套木嘎遺址的發掘與綜合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15ZDB055。
(作者:李鵬輝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Pauline Sebillaud (史寶琳)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講師,同時供職於法國國立科學院東亞文明研究所(CNRS CRCAO);王立新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文刊於《北方文物》2018年第2期 此處省略注釋,完整版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