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底蘊深厚,大地灣遺址開始了新石器時代的革命

2021-01-11 飛魚影視解讀

甘肅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已發現的大量新、舊石器時代遺址和史料記載證明,遠在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考古研究表明,大約在距今8000年前後,以秦安大地灣為代表的渭河、西漢水流域的先民經已發明了農業,開始了新石器時代的革命。

他們種植糜子、小米,餵養豬狗,建立房屋和村落,在制陶、建築、藝術等諸多領域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文化成績,創建了與中原地區同步的史前輝煌文化。

在距今5300年前後,甘肅中部的馬家窯地區先民不僅鑄造了我國年代最早的青銅刀,而且以精湛的技藝創作了大量的彩陶藝術瑰寶。

距今4000年以後,以山丹四壩、玉門火燒溝為代表的河西先民,開始大量使用銅器,兼營農業和養羊為主的畜牧業,將河西地區帶進了歷史上的第一個繁榮期。

而在甘肅廣河齊家坪發現的齊家文化遺址,距今4000年左右,更是繼仰韶文化之後重要的文化遺存,標誌著廣河一帶先民已進入銅石並用階段。

相關焦點

  • 文化遺址:仰韶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遺址
    中國古代遺址多的數不清,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代表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遺址。1921年,這一遺址在河南繩池縣仰韶村被首次發現,根據考古學上的慣例—以最先發現的地點來命名同一系統的文化,所以,黃河流域許多性質相同的遺址都被稱做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5000年前,處在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人們的生活遺蹟。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上遊一帶,包括關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分地區。
  • 新石器時代-代表性文化玉器
    新石器時代玉器文化是我國史前玉器文化的一個縮影。此時不僅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為人們所熟知,如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出土的玉器也尤為精美,非常具有代表性。這些多姿多彩的史前玉器文化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深厚的玉器文化底蘊。
  • 甘肅大地灣文化遺址,走進天水45公裡處邵店村,揭秘古人生活狀態
    大地灣文化,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5公裡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是中國黃河中遊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舊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於約公元前六萬年至四千八百年之間。對於現代人來說,大地灣文化內涵豐富、特徵鮮明,既是中國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區最早產生的農業文化。
  • 陝西周至發現兩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
    新華網西安9月5日電(都紅剛 廉曉君)西安市文物工作者日前在周至縣發現兩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  東陽化村西遺址平面呈一斜向長方形,南北約120米,東西長約100米,面積近12000平方米。從取土斷面上觀察,文化層堆積在2米左右,暴露有袋狀灰坑等遺蹟,遺物主要為陶片。
  • 晉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內坑思母山
    根據晉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歷次文物普查所得資料,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新石器至青銅時代文化遺址共四處,青陽鎮區附近相距不足二公裡的範圍內即佔了三處,分別是霞行遺址、八仙山遺址和嶺山遺址;另一處是內坑鎮的思母山遺址。
  • 河南發現龍山文化古城遺址 為新石器時代遺蹟
    連日來,河南南陽方城縣平高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掘進展順利,據悉,這是首次在豫西南發現龍山文化古城址遺蹟。  據介紹,該遺址是在一九六一年十月河南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的,一九七六年第二次普查時確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 大湖名城的文化自信——探析環巢湖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地域特色
    自此,湖城共生共建,山水相依相映,歷史無縫對接,人文融為一體,合肥形成了新時代以「大湖」歷史傳統文化為根基,以「名城」現代科技文化為引領,湖城融合,古今結合、群星璀燦的大文化新格局,提升了省會大都市的對外形象,增強了大合肥滿滿的文化自信;一、合肥的文化底蘊因巢湖而更加厚重。
  • 舞陽縣阿崗寺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21萬平方米
    清晨的大地上,那綠油油的麥田裡,一股清新味道,撲鼻而來,讓人心曠神怡,這種自然的環境中,不知隱藏了多少文化,不知經歷了多少歲月。今日中原古文化傳播介紹的阿崗寺遺址,是個個古文化的重合體,在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崗寺遺址位於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馬村鄉崗寺村,是新石器時代遺址。
  • 臨沂發現北辛文化環壕聚落,系新石器時代遺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徐靜據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8月10日消息,該院自2019年11月底至2020年8月初對山東沂南縣裡宏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北辛文化遺存,並清理出北辛文化小型環壕一段。據裡宏遺址領隊朱超介紹說,本次發掘清理各時期灰坑98個、溝狀遺蹟14條、墓葬2座、房址7座、長條形坑20個、灶2個、水井1口以及柱洞若干,時代自北辛文化開始,經龍山、嶽石、商、周等幾個時期,持續至魏晉。朱超表示, 「此次清理的小型環壕根據弧度測算,環壕內面積約4000平方米。壕溝剖面非常規整,形似倒三角形。」
  • 比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都要早的大地灣文化,在甘肅何處發現的?
    甘肅彩陶從目前的考古發掘實物來看,當代考古發現的大地灣遺址,就在甘肅境內。大地灣文化是我國20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遺址位於秦安縣五營鄉,主要分布在渭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總面積110萬平方米。1978至1984年,考古人員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的大量遺蹟和遺物。從彩陶的發明,農業的肇始,到大型禮儀性建築的出現,表明甘肅東部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
  • 薩拉烏蘇遺址——巴圖灣
    巴圖灣旅遊區以巴圖灣水庫、薩拉烏蘇遺址為依託,以黃土高原為背景,挖掘其山水、沙地等自然景觀,加上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底蘊,形成了金沙碧水、天然漁獵、溪流飛瀑以及遺蹟參觀為特色的旅遊風景名勝,被人們譽為「塞外江南」。薩拉烏蘇河從西北蜿蜒而來,在這裡輕輕一拐,形成了兩個連接的湖灣。據說這裡曾經住過戶名叫巴圖的人,巴圖灣即是根據他的名字命名。
  • 網友提問:甘肅有啥了不起?今天就來告訴你
    有網友留言:甘肅有啥了不起的?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賦予了甘肅「聯結歐亞大陸橋的戰略通道和溝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樞紐。甘肅歷史不太長,千年歷史看北京、三千年歷史看陝西、五千年歷史看山西、八千年歷史看甘肅據考證,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其歷史年代從距今8000年一直延續到距今
  • 澧縣孫家崗遺址再揭露98座新石器時代墓葬 填補湖南後石家河文化...
    澧縣孫家崗遺址再揭露98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填補湖南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空白華聲在線2月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今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澧縣孫家崗遺址此次發掘在遺址墓葬區揭露了新石器時代墓葬98座。墓葬中,玉器、帶領廣肩罐的大量出現,淺腹圈足盤與各式精緻磨光黑陶杯以及鬹的普遍出現表明,孫家崗遺址已經進入後石家河文化時期。這是湖南可確認的首個後石家河文化遺址。 孫家崗遺址2017年度發掘田野工作於今年1月24日結束,歷時101天。據孫家崗遺址考古隊領隊趙亞鋒介紹,到目前遺址內共發現138座墓葬。
  • 甘肅省情和文化資源簡介
    甘肅歷史上處於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中原文化與西部文化、華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匯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就誕生在甘肅,故有「羲軒桑梓」之稱。周人崛起於慶陽,秦人肇基於天水,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漢代的開邊政策和張騫通西域成功地開通了絲綢之路。
  • 華夏文明的裡程碑——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
    1923年,瑞典著名考古學家安特生在甘肅境內考察時,在臨洮縣洮陽鎮馬家窯村發現了古人類活動的遺蹟,稱為甘肅仰韶文化。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馬家窯遺址20世紀40年代,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對馬家窯文化進行進一步發掘,發現該文化是一種不同於仰韶文化的新文化,故而命名為馬家窯文化。
  • 基於GIS 的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分布初探
    鎮賚縣境內遺存豐富,現有資料表明各時期遺址共150餘處。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址,在已發表的資料中新石器時代遺址65處,青銅時代遺址79處,其中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連續使用的遺址28處。經過發掘的遺址有烏蘭吐北崗、黃家圍子、聚寶山、坦途北崗子遺址。
  • 新石器文化遺存二道嶺遺址
    東北網雙鴨山5月29日訊(李筠)三江平原古遺址大多為漢——南北朝時期,寶清縣古代遺址有237處,其中七星河流域漢魏時期的古遺址157處,目前發現的早期只有寶清鎮勸農二道嶺遺址,專家認定為新石器晚期時期的文化遺存,是三江平原最久遠的歷史遺存。
  • 澧縣孫家崗遺址新石器時代墓地初步認識
    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2017年度的發掘工作已於2018年1月下旬結束。這次發掘在遺址墓葬區再揭露新石器時代墓葬98座,加上1991年發掘清理的33座和2016年發掘清理的7座,孫家崗遺址墓地已揭露出的新石器時代墓葬達138座。以下淺談幾點發掘者對該墓地的初步認識。  首先,關於墓地在遺址中的位置。
  • 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該遺址人工、自然遺存豐富程度遠超川西北地區已發掘的同時期遺址,這對深入研究馬家窯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近日,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正式揭曉,包括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內的10個項目被評為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桐鄉新增1處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展現新石器時代稻作文化!
    譚家灣考古遺址公園佔地面積約42公頃,是以譚家灣遺址為載體,以展現馬家浜文化內涵和新石器時代的稻作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考古遺址公園。譚家灣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中晚期的古文化遺址,也是目前已知的我省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最為重要的遺址之一,於1975年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