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灣文化,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5公裡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是中國黃河中遊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舊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於約公元前六萬年至四千八百年之間。對於現代人來說,大地灣文化內涵豐富、特徵鮮明,既是中國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區最早產生的農業文化。
因其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所以處處顯露出原始的特徵,今天我們通過探索大地灣文化遺址,走近原始社會,揭秘古人的生產生活狀態。
在大地灣文化遺址中,有著六個文化層,這六個文化層有著不同的形成年份,如果按照時間排列,第一到第三文化層形成於距今六萬年至兩萬年之間,地層中僅發現石英砸擊技術產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四文化層距今兩萬年至一萬三千年,細石器技術產品和大地灣一期陶片開始出現,但在遺物總體數量上佔比不多;第五文化層距今一萬三千年至七千年之間,以細石器和大地灣一期陶片為主;第六個文化層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之間,主要文化遺物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對這些遺物的研究顯示,古人一共經歷了原始狩獵,成熟狩獵,早期農業,成熟農業四個階段,而今天,我們說的是成熟農業階段的古人生活狀態,這也是大地灣文化中佔比較多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銘記。
有固定居所
這個階段,先民們完全脫離了野外的樹居、洞居和生活,已有了確定的房屋建築。大地灣房址均為圓形半地穴式建築,面朝南方,所有屋子面積大小相近,通向室外的不是門,而是一道斜坡,面朝南方,不僅於此,在寶雞關桃園遺址中,房屋中已經有了專門用來生火的灶,不但可以取暖,也可以用來烹飪食物。經過考古學家推測,當時的房子應該和尖頂茅房類似。
沒有集中的公共墓地
大地灣遺址中該時期的墓葬大多為獨立存在,沒有集中的公共墓地。從遺址來看,原始居民的墓坑多為長方形或者圓形,以單人為主。兩側放有陶器和少量石器,陶器多為彩陶,一般而言,這些器皿都是死者生前使用的生產生活用具,並沒有專門陪葬的器皿存在,可見當時的生產力依舊十分有限。
特徵鮮明的陶器具出現
大地灣文化遺址中,發現大量的陶器,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普遍使用陶器。和其他文化遺址相比,大地灣文化的陶器具有鮮明的特徵,這也是大地灣文化容易和其他文化區分的原因之一。從外觀上看,陶器表面色彩不均勻,常有褐色斑塊存在,陶色或紅或褐、或內黑外紅,質地偏軟,容易破碎,陶片分層。陶質多為夾細砂陶,陶片斷茬處砂粒清晰可見。器物類別不多,形制簡單而特殊,陶器大量使用的紋飾是交錯繩紋或細密的斜繩紋,尤其是同一器物同時使用彩繪和繩紋,是大地灣文化獨有的現象。
已經有裝飾品出現
大亞灣文化遺址中,雖然石、骨器種類較少,而且大多製作粗糙。石器多打制,僅有少量的磨光石器,且形狀不規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關桃園遺址灰坑中發現了晶瑩的玉環,這是甘肅西北地區最早的玉器,也是最早的裝飾品。還出土有製作精美的石刃骨刀,類似於今天的水果刀,器身為骨,刃部鑲嵌有鋒利的石片,後來流行於西北史前文化以及北方草原文化。
具有一定的栽培技術
在大亞灣文化遺址的殘留物中,考古學家在編號為H398的坑中,發現了炭化的糧食顆粒。據研究發現,這種糧食是粟,現在人將他叫為糜子,但比現在種植的糜子顆粒更小,這證明當時栽培技術較為原始。除此之外,大地灣文化遺址中還出土了骨末、磨石、磨盤、陶刀、石刀等農業生產工具,證明了當時農業生產技術已經超越了刀耕火種的階段,有了很大進步。這些除了說明彩陶和農業生產工作密不可分之外,更證明了原始社會農業生產技術在當時已經有了很大提升。
小結
有人說:「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國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國就去大地灣。」大地灣文化的發現,不僅可以追溯仰韶文化淵源,還能探尋古人生活狀態,以此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