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灣原始村落)
大地灣遺址是一本尚未完全打開的歷史教科書和地下博物館,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考古價值,它以不容置疑的事實說明隴右是中華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而這塊神奇的黃土地誕生了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大地灣先民們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作出的不朽貢獻也印證了伏羲、女媧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作出的不朽貢獻;同時,大地灣文化對伏羲文化和女媧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支撐作用。
我們認為:中華文化從這裡走來,中華文明之火從這裡點燃,中華文明的肇事從這裡起步。讓我們循著先祖的腳步,共同踏進這一方熱土,穿過時空隧道,了解大地灣先民創造的一個個人間奇蹟吧!
(遠眺大地灣原始宮殿)
大地灣遺址總共發掘出土了240多座房屋遺址,為研究中國史前建築提供了一批非常珍貴的資料。它象一部歷史教科書,把中國古代建築發展演變的歷史呈現在我們面前。下面我單獨把大地灣遺址F901的基本概況做個簡要的介紹。
F901遺址它是一座舉世震驚的「原始宮殿」式建築,由前廳、後室、左右側室及門前棚廊式建築組成,保存殘餘的遺址面積有420平方米(其中東側室、後室僅僅殘存一部分)。廳室內有兩根直徑為0.87米的大撐頂立柱,有16根半突的附牆柱和142根牆中柱,有一直徑達2.6米的大灶臺,正門兩側各開一門,內連側室。門前棚廊式建築有3排大立柱支撐,特別是最外一排大立柱下,均採用較大的青石塊作為柱基石,前面有長期踩踏成的土路面。再前經鑽探有1000多平方米的廣場。F901遺址其規模之大、保存之好、結構之複雜、工藝之精湛均為中國史前建築所僅見。它聞名於國內、外,震撼考古界和史學界,究其原因有五:
(F901宮殿遺址)
一、F901遺址是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築。這是一座結構複雜的建築,整座建築特別強調了中軸對稱;側有室,後有房,門前由18根柱子支起的一個開放式棚子,從考古建築學上講,這個棚子叫作「軒」,正所謂「堂」前設「軒」,大有「天子臨軒」的味道,所以把它稱作「宮殿式」建築。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主室前後各有8根附壁柱將主室劃分為8柱9開間式的宮殿格局,開創了中國宮殿建築的先河。這些附壁柱和頂梁柱構架起這座宮殿式建築的主體,牆是厚達0.25米的木骨泥牆,起到間隔和保溫的作用,並不承擔屋頂的重量,整座建築有著牆倒屋不到的特點。5000多年來,中國所有的宮殿建築都沿用了這種八柱九開間的習俗。所以要說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築非F901遺址莫屬。
二、F901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水泥。即在前廳(正殿)內壁粉飾了一層混合石灰面裝飾牆體,在居住面又粉飾一層類似現代水泥的地面,面積多達131平方米,該地面表層堅硬平整,色澤光亮,呈深灰色,因做工考究,工藝精湛,使其表面基本處於同一水平線。我們仔細看一下:在「F901」主室西北側,可以看到一塊清理出來的一平方米左右的青黑色混凝土地面,這是考古工作者特意留置的。以手撫摸,感覺光滑平整。手持文物鏟輕輕敲打,鏗鏘之聲清晰可聞。科研人員對其地面用回彈儀打壓測試,共測試300多個點,平均抗壓強度為每平方釐米120餘公斤。經打壓檢測、化驗考證,分析其化學成分、物理性能及抗壓強度與現代水泥相近似,相當於今之100號水泥砂漿地面強度。經過考古發掘發現:「F901」整個主室的地面共分四層。最下面與原始土壤接觸的一層是大約10釐米厚的夯土層,第三層是大約15釐米的紅燒土,它起到隔潮保溫的作用,第二層是大約20釐米厚的膠結材料,也就是類似現代砂子、水泥混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最上面一層是2至3毫米厚的原漿磨麵。最上面這個面,就是當時做裝飾凝固的時候用石頭磨的痕跡,非常明顯它是用石頭磨的,就像我們現在的水磨石地面。你說那個時候,在五千多年前就能做出這樣的地面,能不使人感到非常吃驚嗎?其實,這種「混凝土」的發明應該來源於古人打磨石器的經驗總結。大地灣出土器物磨製石器多,估計先民們在打磨石器時,不斷有碎石和粉末產生,為了防止磨擦發熱和打滑,他們不斷地往石器上加水和沙子,無意間,石粉、沙子和水自然混合產生了凝結,或許原始「混凝土」可能就這樣被偶然發明了。我國長期從事科學史研究的專家李迪教授觀看後欣喜若狂,肯定地斷言:「這是數千年前中國首批科技成果之一,在世界上也是空前的,值得大書特書。」
(遠眺大地灣博物館)
三、F901遺址正殿內發現了中國最原始的消防實例,即在殿內所有木柱子周圍採用了用草拌泥裹柱子的防火措施,把我國的消防歷史推前到5000多年前。在131平方米的前廳內,有兩根直徑接近0.9米的大頂梁柱,有16根附牆壁柱,均保留有防火措施的遺痕。而在正門內有一直徑2.6米的大灶臺,估計這一特大型的灶臺當年大火熊熊,廳內溫度頗高。這些木頭柱子裸露在外,特別乾燥,隨時有被火烘烤而自燃的可能。為了使這座原始宮殿能永久地保存下來,不要被燃燒的大火烤著焚毀,先民們最後採取用草泥包裹柱子的辦法來防火。廳內所有的柱子分五次用草泥塗抹裹住,厚度達數十公分。所有柱子都是用草泥包裹了,完了外面又塗上了一層白灰面,它既是裝飾,同時又起到了防火的作用。這樣一來,即使火塘內的火再大,廳內的溫度再高,這些木柱子也不會受到大火烘烤的威脅。經過5000多年的漫長歲月,木柱子已不復存在,而作為消防措施的草泥保護層卻永久地保存下來了,這就是我國最早的消防實例。
(大地灣先民生活場景)
四、F901遺址正殿內出土了我國最早的陶質量具,有條形盤、異形器、簸箕形器、四扳帶蓋罐等一組4件。我們的祖先使用度量衡的時代是很早的,但究竟度量衡是從何時開始的,「籍載類多渺茫或屬揣擬之間,口口相傳,並無實物依據。現在所見之度、量、衡器的實物證據,確係未過於周。且多為春秋、戰國以後之物」。因此人們對度量衡的研究僅限於距今二三千年前的實物之上。大地灣這批古代陶量具的出現,將我國度量衡史的實物資料提前了3000多年。經研究發現:條形盤的容積約為264.3立方釐米;異形器(鏟形抄)的自然盛穀物容積約為2650.7立方釐米;箕形抄的自然盛穀物容積約為5288.4立方釐米;四扳深腹罐的容積約為26082.1立方釐米。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鏟形抄的二倍外,其餘三件的關係都是以十倍的遞增之數。這就是我國發現的二進位與十進位的最早使用和實物資料。為了與古代量具名稱相貼切,我們將在其相應容量的名稱上冠以升、鬥、斛之稱謂,即可稱為"條升、抄鬥、四把斛"等。總而言之,這套古量器的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分配製度和度量衡史等,都是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五、F901遺址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防潮層建築材料。在原始水泥地面下鋪設了15——20釐米厚的人造輕骨料防潮層建築材料,是由砂粒、小石子和非天然材料組成的混合層。混合層中的非天然材料有的呈片狀,有的呈棒狀,有一層光滑的釉質面,比石子輕,用力可掰斷,內多空隙,此類材料顯然系人工製成,建築學上稱之為「人造輕型的建築骨質材料」。人造輕骨料是近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建築材料,它空隙大,容量小,保溫性和防潮性好,在現代高層建築中多加採用。因此,輕骨料的研製近年來發展很快,在我國研製的歷史只不過數十年,目前生產的人造輕骨料有粘土陶粒、頁巖陶粒、粉煤灰陶粒等十多種。經鑑定,大地灣出土的屬於粘土陶粒。大地灣先民在5000年前就能生產粘土陶粒這種輕骨料,是誰也不敢相信的。專家通過對其進行物理、力學性能的測試,化學全分析,偏光顯微鏡巖相鑑定,掃描電鏡分析,碳14年代測定,所得到的研究結論基本上是一致的,證明這種人造輕骨料是在建造住房的同時期燒制的,是大地灣先民採用大地灣隨處可取的料礓石粉碎後,摻和一定量的紅粘土,調水後製成泥漿,手工搓成棒狀、壓成片狀或做成無定形顆粒,然後在陶窯中燒制而成。這種人造輕骨料的運用,是古代建築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創造,是建築史上的奇蹟。大地灣先民在5000多年前就能生產粘土陶粒這種輕骨料,是誰也不敢相信的。這種人造輕骨料的運用,它不僅是古代建築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創造,也是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
F901遺址以其宏偉的規模、複雜的結構,嚴謹的設計、精湛的技藝向我們展示了5000多年前的先民們,在主要以石器作為工具的條件下所取得的令人驚嘆的成就。這些成就不言而喻地表明仰韶晚期的生產力已達到相當水平,與此相適應的社會組織可能已超越了母系氏族的階段。它應是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公共活動場所,主要用於集會、祭祀或舉行某種儀式。換言之, F901遺址就是原始社會的「人民大會堂」,是清水河沿岸仰韶文化晚期政治的中心、經濟的中心、宗教的中心、文化的中心……
而這座宮殿的主人公非父系氏族社會的傑出領袖人物伏羲氏莫屬。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年伏羲氏召集各個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酋長在這座神聖的大會堂裡商討耕作、漁獵、制陶、氏族發展之大計;在大會堂門外千餘平方米的原始社會的「天安門廣場」上,各部落的居民代表都聚集於此,等待即將舉行的某種祭祀活動、祈禱儀式或歡慶豐收、安排計劃的動員大會。大地灣仰韶文化晚期聚落已成為當時清水河沿岸各部落的中心,這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中絕無僅有的聚落。
我們試想:要營造這樣宏偉的建築,沒有高水平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是不行的,沒有經驗豐富、技術高超的技術人員也是不行的,沒有權勢者組織眾多的勞動力共同營建更是不行的。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條件下,出現這樣宏偉的建築,反映了當時建築科學技術水平已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它是迄今為止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房屋遺址,它以宏偉的規模、複雜的結構、嚴謹的設計、精湛的技藝向我們展示了5000年前的先民們,在主要以石器作為工具的條件下所取得的令人驚嘆的成就。它擺脫了延續數千年的半地穴的窠臼,既開創了我國後世房屋土木結構建築的先河,又是中國宮殿建築的雛形。它的發現對研究原始社會史、自然科學史以及探索階級社會宮殿建築的起源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它完全可與埃及的金字塔和瑪雅文明的宗教建築相媲美,是在不同地區迸發出遠古文明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