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的放大品
最近良渚文化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讓良渚遺址火熱了一把。不過在浙江,還有一處遺址與這裡不相上下,那就是位於寧波餘姚的河姆渡遺址。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河姆渡氏族總是和半坡氏族合起來學習的,老師考試的時候也都是這兩個的比較。憑著殘存的記憶,大致知道半坡人種粟,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聚落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幹欄式;河姆渡聚落燒制黑陶,半坡聚落燒制彩陶。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動車到寧波站,這邊的小勵已經安排車輛來接,直接先前往位於餘姚市的河姆渡遺址。餘姚名人眾多,東漢時期高風亮節的嚴子陵,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黃宗羲,當代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都是這裡人,餘姚因此享有「姚江人物甲天下」、「東南最名邑」的美譽。
午後的河姆渡很靜很靜,四明山下,波光粼粼的姚江悄悄地流淌著。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改寫了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這是歷史定位。
根據考古發掘出來疊加的4個文化層,距今大約有7000年到5000年,河姆渡的先民們在此居住了近兩千年。走進博物館,這裡復原了四個文化層。動物骨頭化石、陶器,儘管大都支離破碎,但大體可以反映出那時的歷史風貌。
最重要的發現就是「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不過原物在浙江省博物館,是十大鎮館之寶,之前歷史書上看到的河姆渡遺址大門就是以此為原型設計。這件作品中間為一組由大小不等的同心圓構成的太陽紋,外圈上端刻有象徵著太陽光芒的熾烈的火焰狀紋,兩側作圓眼、鉤喙、伸脖昂首相望之態的雙鳥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對鳥的喜愛和對太陽的崇拜。新石器時期原始農業開始萌芽,由於太陽與農業關係密切,以及鳥類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角色,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豐歉未卜,仰賴天時之時,先民對太陽和候鳥產生崇拜之情不難理解。河姆渡先民將鳥奉為神祗,視「百鳥佃於澤」為一種祥瑞。據說這種鳥崇拜之風一直影響到後代的越族,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就流行一種「鳥篆書」,這種篆書在筆畫上飾有鳥頭的圖案。
博物館裡展出的陶罐、生產工具、樂器都非常精美,顯現了原始文明的曙光。展廳裡展現當年先民生產、生活的場景,讓我們一睹河姆渡先民的風採。
牛的化石
各類骨頭化石
當年開始掌握燒陶技術
河姆渡時期主要是黑陶,在這裡展現的一件龜形陶盉造型很有特色,感覺有點尿壺的味道。盉是古代盛酒器,也有人認為是盛水器。為什麼這個陶盉做成龜形倒是需要破解歷史的謎團。中國是一個稻米大國,水稻的種植在我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而河姆渡發現的碳化的稻米是迄今為止最早的,儘管已經碳化。
走出來前往河姆渡遺址發掘現場,這裡也是包括發現木結構水井的地方。
河姆渡文化最大的亮點就是幹欄式建築,這是河姆渡先民因地制宜創造的適應水鄉澤國環境的一種建築,被譽為是「建築史上的奇蹟」。
它既可以防潮,又可以躲避蟲獸侵襲。河姆渡發掘現場的木樁林立,蔚為壯觀,不知道這些木樁是不是原物還是復原的。
遠古時期水井
也是水井
如今的河姆渡復原了好幾棟先民的房子,讓你直觀感受先民們的生活環境。
當時的房子已經採用了榫卯結構,利用木塊之間的拼接組合來造出穩固的房子,這是先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