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裡的科學課堂」系列課程之河姆渡幹欄式建築 | 活動[報名]
前三期活動中,我們學習和體驗了新石器時期浙江地區原始的生產生活工具(石鏃、石斧)和原始生產工藝文明(鑽孔技術),本期我們的視角轉移到「住」上,一起探索原始建築的奧秘。 河姆渡房屋被稱為幹欄式建築,與中原仰韶文化的木骨泥牆建築有明顯差異,它們都是我國古代先民因地制宜,發揮創造力的勞動結晶。
-
臺灣少數民族貴州體驗彝族「火把節」
臺灣少數民族貴州體驗彝族「火把節」 2017-07-18 10:10吸引了包括臺灣泰雅族、臺灣太魯閣族同胞在內的數萬名海內外遊客入黔觀光體驗。 「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彝族創造了火的歷史、火的文化,成為中國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自臺灣的泰雅族高秋梅、周小雲,太魯閣族拉拜依·尤耀在火把節開幕式上表演了口簧琴,以表達臺灣同胞對貴州彝族「火把節」的祝福。圖為臺灣少數民族同胞即興表演口簧琴。
-
幹欄式建築優勢諸多,佔據南方半壁江山,歷經200萬年依然經典
據我們了解,幹欄式建築是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最早的幹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幹欄式建築,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幹欄、幹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而最為出名的幹欄式建築還是廣南壯族自治區的同胞們所建造的屋宇建造,我們在初中時就已經學習過這種特殊的建築,壯族同胞們使用這種建築由來已久,究其原因:一是壯族同胞居住地多位於崎嶇山區,水資源豐富,村寨大都落建於半山腰,幹欄式建築可以節省大量耕地。
-
【水利史】河姆渡幹欄式建築:水鄉建築的傑作
幹欄式建築遺址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建築形式與中原地區和長江中遊地區發現的史前房屋有明顯的不同,據考證為「幹欄式」建築遺蹟,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幹欄式建築的實物。幹欄式建築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造的高出地面的房屋,我國史書中將這種建築稱為幹欄、高欄、閣欄和葛欄等,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地區。
-
臺灣大學生福建泉州體驗閩南文化
近日,來自臺灣金門大學、臺南崑山科技大學、臺灣嘉義大學等臺灣高校的52名師生,來到「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港口城市——泉州開展交流參觀活動,領略僑鄉的風土人情。 今年大四的陳俊宏是本次臺灣金門大學的組織負責人,這是他第三次來泉州,「每來一次,就覺得泉州變化了一次,發展真的很快。」陳俊宏講起了自己與泉州的故事,「第一次來參觀時候就被閩南文化深深吸引。
-
實習心得丨西雙版納與幹欄式建築
本次小學期,班級組織到西雙版納實習,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雲南最南端,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炎熱,雨量充沛,群山環繞,雨林密布,特殊的環境演化出特殊的居住生活方式,今天,大家就跟循著小編的腳步,一起來探秘一下傣家人特有的幹欄式建築
-
黔東南少數民族的特色建築
貴州少數民族建築有哪些呢?風雨橋 、侗族鼓樓、貴州吊腳樓、雷山朗德上寨古建築群等貴州民族建築。以下是具體的內容:貴州少數民族建築——侗族風雨橋侗族地區富有民族特色的長廊式橋梁。是處於村頭寨尾、連接溪河兩岸的交通設施,可避風雨,故名風雨橋。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專名。均系木石結構。橋墩以青石壘砌,橋梁、橋柱及橋面建築全用杉木鑿榫銜接,不用一釘。橋梁結構精密,堅固耐久。
-
一場大陸學子與臺灣少數民族學子的邂逅
新華社福州7月7日電(記者 鄧倩倩)6日,「兩岸學生語言文化交流夏令營」開營式暨「一帶一路」送經典活動在福建泉州師範學院舉行。來自兩岸二十多所中學的百餘位師生歡聚一堂,大陸與臺灣學生各佔半數。前來的臺灣學生裡,少數民族學生佔大多數。
-
幹欄式建築、失蠟法、扣飾……青銅藝術揭開古滇國神秘面紗
編者按 即日起,在掌上春城APP「滇印記-讓文物會說話」欄目板塊,「講文物」活動上線。掌上春城和雲南省文物總店將邀請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南省博物館等相關領域的專家與廣大市民來一場線上的穿越歷史之旅。
-
大陸新人在臺灣花蓮體驗少數民族特色婚禮
原標題:大陸新人在臺灣花蓮體驗少數民族特色婚禮 新華網臺北12月8日電(記者吳濟海、姜克紅)來自上海的15對新人,8日晚在臺灣花蓮集體體驗具有當地特色的太魯閣人婚禮,為自己留下難忘而美好的甜蜜回憶。劉曉丹說,臺灣很好地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一直想來體會,很高興終於成行。花蓮的山海美景給劉海濱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說,看到太魯閣風景區的峭壁和大海相望,真正體會到了「海誓山盟」的含義。 花蓮縣副縣長徐祥明到場祝賀。他說,花蓮有好山好水,人文和諧,希望大家在花蓮盡情享受依山傍海的美麗景致,與自己心愛的人浪漫共度這美好的蜜月之旅,攜手迎向人生幸福新旅程。他也歡迎大家以後常來花蓮。
-
2009臺灣少數民族創意市集明在臺北縣登場
2009臺灣少數民族創意市集明在臺北縣登場 2009年09月04日 23:19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傣族竹樓——幹欄式建築
傣族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稱為「竹樓」,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竹樓體現了傣族人民的居住地的氣候和他們獨特的生活習慣。傣族處在亞熱帶,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傣族寨子集居兩三百戶人家,小的傣族寨子只有一二十人家。
-
小村:幹欄式建築點靚鄉村畫卷
筆者了解到,為打造本土特色的幹欄式建築,帶動當地鄉村旅遊業及附加產業發展,小村鄉在原有橋梁結構上進行改建,增設32米廊道,打造民族特色廊橋,連接小村集鎮和生態茶園觀光帶,形成生態產業片區。近年來,小村鄉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把大力實施特色民居建設、復興幹欄式建築之鄉等工程作為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升村民居住環境質量和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抓手,進一步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和人文環境。 【來源:鹹豐新聞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杭州打造現代化綠色小區 借鑑古人引入"幹欄式建築"
浙江在線杭州10月24日訊 借鑑遠古人類的建築文明,打造「幹欄式建築」;讓「移動森林」走進校園,營造健康、時尚的校園風景線…… 今天,2102世界屋頂綠化大會在杭州舉行。如何讓我們的生活多些綠色呢?各種綠色「金點子」在現場進行碰撞,迸出的,是智慧的火花。
-
臺旅會在北京推廣臺灣少數民族部落主題旅遊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11月14日,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北京辦事處與臺灣少數民族主管部門在北京舉辦旅遊推介會(臺旅會北京辦事處供圖) 鍾欣 攝 11月14日,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北京辦事處與臺灣少數民族主管部門在北京舉辦旅遊推介會,邀北京及山東等地組團社業者共同研議以臺灣少數民族部落為主題的優質行程產品。
-
臺灣少數民族大陸「過冬」體驗:又「凍」又「暖」
(中國臺灣網 張玲 攝) 「身處溫度在零下的北京,我終於知道了什麼叫做『凍』!」來自臺灣的卑南姑娘莊詠晴對記者說。12月7日至12日,來自臺東、花蓮的臺灣少數民族參訪團來到北京參加了北京市臺聯組織的參訪活動,體驗了一把「零下之旅」。但也是在與臺灣不一樣氣候的北京,他們感受到了像家人一樣的溫暖。
-
臺灣少數民族文創團北京參訪 感受獨特文創氣息
應北京市臺聯邀請,臺灣少數民族文創交流協會一行來京進行為期一周的文化參訪活動。29日,參訪團成員參觀了中國紫檀博物館、韓美林藝術館和臺灣會館,深入感受北京獨特的文創藝術氣息。 作為本日活動首站,中國紫檀博物館給參訪團成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廣西與臺灣少數民族文化交流活動舉行
(圖片來源:河池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7月12日河池訊 6月25日-7月2日,廣西河池市舉辦環江毛南族自治區縣分龍節暨第四屆世界自然遺產文化旅遊節,邀請臺灣花蓮縣北埔小學師生30人到河池市金城江區、都安縣、環江縣開展為期8天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交流活動。
-
體驗臺灣花蓮少數民族聯合豐年節
這裡既有大山又有大海,坐擁號稱世界奇觀的太魯閣大峽谷,放眼就是湛藍的太平洋,綺麗的花東縱谷,還有眾多各具創意的民宿以及熱情似火的少數民族風情。 我們的第一站是花蓮少數民族聯合豐年節。花蓮有阿美人、布農人、噶瑪蘭人、太魯閣人、撒奇萊雅人、賽德克人六大部族。每年夏天,臺灣少數民族都要舉行豐年祭,祈祝風調雨順,來年豐收。
-
泉州健兒備戰福建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新華網體育泉州10月22日電(肖發興)福建省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將於今年11月11月至13日在三明市舉行。連日來,參加此次比賽的泉州健兒們正積極備戰,力爭佳績。福建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次,是全省少數民族的大型體育盛會,比賽項目具有濃厚的民族性、廣泛性和趣味性,深受廣大少數民族群眾歡迎。據了解,本屆運動會設蹴球、陀螺、射弩、民族武術、高腳競速、板鞋競速等6個競賽項目和3類表演項目,以各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為單位組團參加,人數一千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