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竹樓——幹欄式建築

2020-12-15 古建家園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

傣族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稱為「竹樓」,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竹樓體現了傣族人民的居住地的氣候和他們獨特的生活習慣。

傣族處在亞熱帶,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傣族寨子集居兩三百戶人家,小的傣族寨子只有一二十人家。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一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什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拾級登樓,有走廊、晾臺,可以晾物、納涼。

傣族竹樓的二樓分為堂屋、臥室、前廊、曬臺四個部分。堂屋內有「火塘」和「中柱」,以火塘為中心鋪著大塊的竹蓆,是燒茶做飯和家人團聚的地方;臥室屬於家人休息的場所,按照家庭成員的人數設置床鋪數量,沒有複雜的家具和陳設,只有牆上簡單的民族飾物,一家兩代或三代居於其中,分床而居,席樓而臥。前廊是吃飯、休息以及接待客人的地方;曬臺是盥洗、曬衣、晾曬農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

德宏多數地區的傣族則住平房,剖竹為牆或以土坯為牆,覆以茅草,多為四合院。楚雄彝山裡的傣族竹樓,屋頂較為寬大且平緩,主要功能是通風防曬納涼,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樓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熱和潮氣,防止蟲豸侵害;梁柱裡外穿插連接,渾然一體,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憂;樓下只有幾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濫,一般情況下可保竹樓無恙。在彝山傣族地區,家家都建有竹樓,且多為傣族百姓的主居。

竹樓是用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的,竹編篾子做牆體,樓板或用竹篾,或者用木板,屋頂鋪草,主柱有24條。所以竹樓用料簡單,施工方便而且非常迅速。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裡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這些大竹也容易腐爛,每年雨季後須加以修補。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壩地區,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達21℃,沒有四季的區分,所以幹欄式建築是很合適這種環境。

傣族的竹樓裡有非常多的講究,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者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的內室,不能坐在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來踏火;它還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者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

傣族人居住竹樓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竹樓具有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特點。傣家人喜歡在竹樓周圍栽種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等,使村寨充滿詩情畫意。如今,新建的竹樓材料雖然不再使用竹木,但傣族村寨中的房屋仍然都是以竹樓的結構建蓋。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只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相關焦點

  • 傣族竹樓發展史及特點
    傣族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稱為「竹樓」。傣族竹樓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於柱上。建築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裡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後須加以修補。
  • 傣族園幹欄式建築,民風民俗,質樸淳樸
    傣家人非常熱情好客, 傣家的竹樓造型美觀,庭院潔淨、舒適,院裡花草繁盛,傣族佳餚更是鮮美可口,還有傳統的傣族舞蹈一飽眼福,住在這裡會讓你不禁有種隔世之感,完全深深陶醉在其中。不過在體驗傣族生活的同時,傣族的一些禁忌也不可忽視哦!
  • 實習心得丨西雙版納與幹欄式建築
    ,今天,大家就跟循著小編的腳步,一起來探秘一下傣家人特有的幹欄式建築。建築風格:「幹欄」式建築主要應為防潮溼而建,長脊短簷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各地發現的幹欄式陶屋、陶囷以及柵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溼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倉廩建築採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直到今天東南亞一帶還較盛行柵居,以適應潮溼多雨的需要。 傣族民居分為幹欄式建築、地面建築、土掌房三種。
  • 凝結千年民居文化,傣族竹樓成《嚮往的生活》裡最接地氣的蘑菇屋
    《嚮往的生活》第四季播出後,很多網友都說這一季的房子是四季以來最舒適的了,竹木結構的竹樓,寬敞的客廳,整潔舒適的榻榻米大通鋪,開放式的大廚房,米色調的內裝修,還有各式各樣獨具傣族風情的竹編織品,真是嚮往的生活最讓人嚮往的房子了。
  • 川派建築——魂之所在:吊樓、竹樓與侗寨
    川派建築川派建築,即流行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一種建築風格,為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築風格。自古川中多山,古時候雲貴川地區都統稱為入川,他們有著自己的巴楚文化。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致使他們因地制宜,創造出了充滿智慧的川派建築。都說侗寨吊閣,是川派的魂。在川派建築中以川西吊腳樓、傣族竹樓、侗族鼓樓,最具鮮明特色和代表性,遍布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川派建築的藝術性與實用性,獨樹一幟。
  • 風雅精緻的傣家竹樓
    傣族居民俗稱「竹樓」,是幹欄式建築,房頂是人字造型,便於排水,因建築材料取決於竹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那成片的竹林以掩以及掩映在竹林中一座座美麗別致的竹樓,像開屏的金孔雀,又似鶴然起舞的美麗少女,讓人恍然如在夢中。
  • 令人心馳神往的傣族竹樓
    傣族村寨我們傳統住宅主要是木架構體系,而雲南能發展出竹架構的竹樓,與其地理與氣候是分不開的。雲南地勢不平,高低起伏,山澤湖沼眾多,無法大規模夯築平實的地基;加上處於亞熱帶,常年雨水充沛,防水防潮的幹闌式自然廣為應用;雲南盛產竹子,竹子的防水性遠遠比木材要優越,而且具備相當的強度,所以幹闌式竹樓在這種環境下就流行開了。傣族竹樓多建於湖沼周邊,溪畔河岸,綠樹環繞 。 竹樓一般都是單幢獨立的,四周留有空地,各戶圍以竹籬,自成院落。
  • 版納文旅|凝結千年民居文化,傣族竹樓成《嚮往的生活》裡最接地氣的蘑菇屋
    ,已經不是最傳統的傣族竹樓了。《嚮往的生活》蘑菇屋竹樓:傣族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一般以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編篾子做牆體,樓板用竹篾,屋頂為歇山式屋頂在傣族村寨裡,一家建房,全村幫忙,一棟竹樓幾天就能蓋好。
  • 印象中的傣家竹樓
    傣族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以竹子為主要材料修建,竹柱、竹梁、竹檁、竹椽、竹門、竹牆,屋頂用茅草鋪蓋。因主要用竹材建蓋,留有高腳欄幹,分上下兩層,故稱竹樓。竹樓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和關家畜、家禽。下層高約七八尺,一般四無遮攔,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臺,轉進為長形大房,用竹籬隔出主人臥室,其餘為一大敞間。
  • 掩映在鳳尾竹林間的傣家竹樓
    【簡介】分布在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家竹樓,以大青竹為主材建造而成,具有防潮、散熱通風、避蟲獸侵襲和避洪水衝擊等優點。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成為我國傳統民居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傣族竹樓是中國傣族的一種典型的民居建築,屬於幹欄式建築的一種,主要用竹子建造而成,因此而得名。傣族是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等地。
  • 還原它的前世今生,為何西南民居多建竹樓
    >鱗次櫛比風格優美造型獨特它便是竹樓竹樓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部、西南部是傣族的一種傳統民居又稱「傣族竹樓」繼承了「幹欄式建築」的布局結構並在其基礎上升級改造形成各式各樣的傣族竹樓其中以西雙版納地區竹樓最為典型西雙版納地處橫斷山脈南延部
  • 我嚮往的西雙版納,是傣族的竹樓和潑水節!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有10多個少數民族,其中以傣族人口居多。作為一個風景名勝的地方,也有它自己的特色,這裡居住的都是少數民族,基本保留了各自的文化和傳統習俗。比如我們會看到傣族和布朗族穿著彩色豔麗的傳統服裝,在他們自家的竹樓吃著竹筒飯。提到傣族,就不得不說他們的潑水節,在節日那天,有的提著水桶,有的端著臉盆,裡面盛著清澈的涼水,趁人不備就潑上去,所有人身上都是水淋淋的。
  • 不可不看的4種雲南民居建築
    這裡有翠竹芭蕉掩映、雲煙繚繞的傣家竹樓;有青山白雲綠水相互映襯、白壁灰瓦、精美別致的白族庭院;有在深山密林中半隱半露、古拙大方的木楞房;有屹立在雪山草地之間、牛羊馬犬來往其下的雄偉莊重的藏族民居;有精巧的漢族、彝族「一顆印」;有簡潔樸素的土掌房等等,形態各異,風格不一, 形成了雲南特色的民族民居文化。竹樓幹欄式建築,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 一同探訪西雙版納的傣式建築
    傣族的建築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美靈巧的幹欄式建築,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築。
  • 傣族竹樓的講究:獨棟河景別墅,木竹結構,能扛八級地震
    ——竹樓。因受炎熱、潮溼、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態環境的影響,傣族的居民建築以"幹欄"(俗稱竹樓)為主。竹樓傣族人喜臨水而居,竹樓大都是建造在河邊。竹樓一樓一底,一般用粗柱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篾子做牆體,樓板用竹篾或者木板,屋頂多數鋪草,也有用瓦片的。房子有24條主柱,梁柱是方體的,這樣可以防止蛇攀爬。房子雖為木建築結構,但整棟房子卻不需要用到一顆螺絲釘,還能防8級地震。
  • 經典傳統建築民居:就地取材的雲南傣家竹樓
    傣族居住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村落多在近水之處,小溪之畔或大河兩岸。湖沼四周,綠樹成蔭之所,必定有傣族村寨。還保留著大的寨子集居兩三百戶人家,小的村落只有一二十人家。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家自成院落。
  • 傣族手抓飯,好吃的不得了
    曼灘村,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傣族傳統古建築群,民族風情濃鬱,依然保持著古樸的傣族文化特色。村子依山傍水而建,保留著精緻古雅的傣家幹欄式竹樓建築風格,屋後是蔥鬱的竹林和熱帶雨林,房前是廣闊的良田和蜿蜒的河流,每年都吸引眾多背包客來此領略傳統的邊境傣族風韻。
  • 川派建築——素有「六大門派」之稱,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
    民族特色川派建築,即流行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一種建築風格,為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築風格。在川派建築中以傣族竹樓傣族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傣族人住竹樓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主要用竹子建造,下層近梯處有一露臺,用竹籬隔出主人臥室併兼重要錢物存儲處;其餘為一大敞間。樓中央視一個火塘,日夜燃燒不熄。
  • 走進西雙版納傣族民俗附西雙版納旅遊景點攻略
    傣鄉風情傣族是西雙版納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主要信奉小乘佛教,自古將孔雀和大象視為吉祥物。傣族少女服飾優美、容姿秀麗、能歌善舞,是版納迷人的景致之一。傣族民居傣家竹樓頗具特色,大多臨江河湖畔而建,是上下兩層的幹欄式建築,周圍綠樹環繞,花香撲鼻,令人賞心悅目。
  • 走進西雙版納傣族民俗附西雙版納旅遊景點攻略
    傣族民居傣家竹樓頗具特色,大多臨江河湖畔而建,是上下兩層的幹欄式建築,周圍綠樹環繞,花香撲鼻,令人賞心悅目。如今斯裡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南亞、東南亞各國並不接受「小乘」的稱號,而自稱為版納佛風有別中原而酷似東南亞,又融入傣族人的文化風格,從寺廟建築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