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20世紀考古大發現」的大地灣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

2021-03-01 天水在線

從1978年到1995年,大地灣總共發掘面積14752平方米。相繼清理新石器時代房屋遺蹟240座、灶址98個、柱基2處、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65座、窯址35座以及溝渠12段。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27件、獸骨17000多件以及數十萬殘陶片。依據地層關係及出土物,劃分為五個文化期:主要包括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 

第一期文化遺存是大地灣最早的遺存,可稱為前仰韶文化或大地灣文化,碳測年代數據約為距今7800年-7300年(經校正,下同)。最早的一個數據是7800年,有正負200年的誤差,所以也可以說距今約8000年。聚落建於較低的河旁二級階地。房屋系地穴較深的圓形半地穴建築。陶器大多為圜底器、三足器,流行交錯繩紋,缽形器口沿內外常飾紅色彩帶,這是我國最早的彩陶,也是甘肅彩陶的源頭。發現了糜子的碳化顆粒,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穀物。 

第二期文化遺存屬於仰韶文化早期,碳測年代數據約距今6500年-5900年。聚落由壕溝圍成橢圓形,中心繫廣場和公共墓地,房址以廣場為中心呈扇形多層分布。房屋大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建築。發現15座成人墓葬、6座兒童甕棺葬。陶器典型器物為圜底缽、迭唇或卷唇盆、葫蘆形口尖底瓶、侈口雙唇深腹罐、弦紋淺腹罐、斂口甕、尖底缸等,彩陶主要為黑彩,圖案有寬帶紋、生動活潑的魚紋及各種直線、圓點、弧線構成的幾何紋。有成套的農業加工工具,如碾磨石、棒、盤等,發現較多的碳化粟。少量的玉鑿、玉錛此時已出現。二期遺存與陝西關中的半坡類型大同小異。 

第三期文化遺存屬仰韶文化中期,年代大約為5900年-5500年。聚落已擴展到河邊Ⅲ級階地後緣以及山腳下。房屋仍為長方形或近方形半地穴建築。典型器物有斂口平底缽、曲腹彩陶盆、雙鋬盆、雙唇口尖底瓶、腹飾弦紋、繩紋的鼓頸罐和短頸罐、大口小底缸、曲腹甕等。彩陶發達,絕大多數為黑彩,圖案絢麗精美,線條生動活潑,有弧邊三角紋、勾連紋、花瓣紋、豆莢紋、網格紋等,主要由圓點和弧線組成。 

第四期文化遺存為仰韶文化晚期,碳測年代數據約距今5500年-4900年。聚落主體坐落在背山面河的山坡上,山坡中部以F901、F405、F400大型原始宮殿式建築作為公共活動中心,周圍分布著數個房址密集的居住區,形成眾星捧月的格局。房屋均為平地起建的長方形或近方形建築,平面大多呈「凸」字形或「呂」字形,居住面有草泥土、料姜石、白灰面,以輕骨料、砂石、料姜石粉混凝而成的類似現代水泥地面等。其中,以佔地面積在420多平方米、多間複合式的F901代表了仰韶文化晚期取得的輝煌建築成就。袋狀窖穴內常出有成組器物和碳化糧食。陶器以斂口缽、平底碗、淺腹盆、平沿或喇叭口尖底瓶、矮頸或高細頸壺、侈口夾砂罐、尖唇或方唇或圓唇缸、圓唇夾砂甕、四足鼎等為主要器形。彩陶以黑彩為主,少量為紅彩,有弧線三角紋、花瓣紋、漩渦紋、網格紋、平行線紋等。還有個別的蛙紋、寫實動物紋。部分石器製作相當精細,石刀數量增多,顯示了農業的迅猛發展。 

第五期文化遺存為常山下層文化,年代大約在距今4900年-4800年前後,僅出土少量遺蹟遺物。這類遺存在渭河流域是首次發現,主要分布在海拔1550米以上的半山地區。房址為平地起建的白灰面建築。陶器開始使用橫籃紋。這是仰韶文化向齊家文化的過渡性遺存。 

大地灣遺址發現房址240座,類型多樣,變化複雜,時間跨度約為3000多年左右,構成一個從早到晚的完整序列,可謂一部史前建築的發展史。四期F901則是目前所見我國新石器時代面積最大、工藝水平最高的房屋建築,它既集中體現了我國傳統土木建築的特點,又開了後世宮殿建築的先河。F901以長方形主室為中心,主室面積131平方米,東西中軸線長16米、南北中軸線寬8米。兩側擴展為與主室相通的東西側室,左右對稱;主室後面設單獨的後室,前面有附屬建築,前後呼應、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形成一個結構複雜、布局嚴謹、佔地總面積達420多平方米的建築群體。其居住面大部分保存完好,以輕骨料、砂石、料姜石粉混凝而成的類似現代水泥地面。它應是大地灣乃至清水河沿岸的原始部落的公共活動中心——一座宏偉而莊嚴的部落會堂。 

大地灣遺存為甘肅東部史前考古樹立了距今7800年-4800年的斷代標尺,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使西北地區新石器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大地灣考古以不容置疑的事實表明甘肅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大地灣四期宏大的聚落或許將之視為城址的前身更為妥當。它的出現標誌著原始社會正處在向文明社會轉折過渡的重要階段。    

相關焦點

  • 「大地灣遺址」名稱的由來
    2000年榮獲20世紀「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聞名於國內、外。、博士生導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認為:「大地灣遺址的發掘,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是一件大事。
  • 預告《絲路大講堂》——郎樹德:我和大地灣考古
    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現為中國博物館協會史前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顧問、甘肅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前文化和彩陶文化。1981年他主持發掘、保護、研究秦安大地灣遺址,此項發現被學術界評為我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 比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都要早的大地灣文化,在甘肅何處發現的?
    甘肅彩陶從目前的考古發掘實物來看,當代考古發現的大地灣遺址,就在甘肅境內。大地灣文化是我國20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遺址位於秦安縣五營鄉,主要分布在渭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總面積110萬平方米。1978至1984年,考古人員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的大量遺蹟和遺物。從彩陶的發明,農業的肇始,到大型禮儀性建築的出現,表明甘肅東部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
  • 遠古文明的火花──走進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是我國近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對於建立渭河上遊史前文化系列,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產生、發展及探討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大地灣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中共甘肅省委把大地灣遺址公布為首批「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地灣遺址有著重要的考古價值和開發前景。
  • 【旅遊推介】大地灣文化和「街亭之戰」遺址
    吳豪偉詳細介紹說,這次首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將以「文化與科技——認識大地灣」為主題,從大地灣遺址的考古發掘、大地灣彩陶文化的考古學研究、大地灣遺址和出土遺物的科技考古、大地灣遺址價值認知和保護等幾個方面開展專題討論,進行大地灣遺址及出土遺物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
  • 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走進大地灣F901遺址
    下面我單獨把大地灣遺址F901的基本概況做個簡要的介紹。   F901遺址它是一座舉世震驚的「原始宮殿」式建築,由前廳、後室、左右側室及門前棚廊式建築組成,保存殘餘的遺址面積有420平方米(其中東側室、後室僅僅殘存一部分)。廳室內有兩根直徑為0.87米的大撐頂立柱,有16根半突的附牆柱和142根牆中柱,有一直徑達2.6米的大灶臺,正門兩側各開一門,內連側室。
  • 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該遺址人工、自然遺存豐富程度遠超川西北地區已發掘的同時期遺址,這對深入研究馬家窯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近日,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正式揭曉,包括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內的10個項目被評為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黃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蹟—大地灣遺址
    1978年至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肅省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的大地灣,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大地灣遺址發現地 發現房址226座,灰坑328個,墓葬76座,窯址33座,壕溝6條,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7700餘件。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周鄰地區伊金霍洛旗朱開溝、準格爾旗大口、白草塔、永興店、岱海老虎山、忻州遊邀、神木寨峁、新華等一批重要遺址發掘材料的相繼公布,進一步明確了這類廣布於黃土高原東部的龍山時代遺存自身的文化特點,新材料使得有了重新審視這類遺存的條件。
  • 大地灣文化
    大地灣是一處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遺址。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遺址,比廣為人們所知的河南澠池仰韶村和陝西西安的半坡村遺址都要早。         2006年發掘工作的最新發掘研究成果顯示,大地灣遺址的人類活動歷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萬年。這次發掘工作由蘭州大學、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肅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共同主持,其間有來自美國的考古學者參與工作。
  • 中影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焦宏奮一行參觀考察大地灣遺址
    5月10日,中影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焦宏奮,中影新農村數字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總經理李建軍一行,來到秦安縣大地灣遺址進行參觀考察。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文斌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考察活動。
  •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等20個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等20個項目入圍終評。此次評選共收到有效投票215張,其中得票第一的項目獲得200票,位列前10的項目得票數均在135票以上,選票結果非常集中。
  • 中國二十世紀考古大發現(一):三門峽虢國博物館
    一座墓,解開千年之謎;一座館,守護一代記憶最近,我一直在看關於二十世紀的考古發現的紀錄片,所以我想給大家也介紹一下根據這些考古發現所建成的博物館。如果有說的不好的地方,歡迎下面留言指正。講起我國二十世紀的考古發現,就不得不提起我們的老一輩的考古人,而這一輩人裡最讓我敬佩便是夏鼐老先生。夏鼐老先生是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參加主持過的田野調查發掘有:殷墟、四川彭山漢代崖墓,甘肅敦煌,河南輝縣、鄭州、洛陽等地的新石器,商代、漢唐遺址,湖南長沙戰國墓和漢墓等重大考古發現。
  • 難道是重大考古發現?南澳發現真正的太子樓遺址??
    這處傳說中的「太子樓」,便是這次考古調查中的一個重要調查點。  近日,考古報告「出爐」,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南澳這處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歷史。   考古報告中,考古隊對太子樓遺址考古調查作出這樣的描述:發現遺址遺存可分為二期,一期為宋時期,二期為明時期,同時採集到部分建築構件和大量的文化遺物。
  • 專家熱議平湖莊橋墳遺址考古新發現
    ——專家熱議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考古新發現光明日報2013年7月9日刊發的消息《中國最早原始文字在浙江被發現》引起史學界高度關注,各大媒體與網站紛紛轉載。針對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的考古新發現,有專家認為這次考古發現「為文字起源提供新的線索」,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原始文字」。
  • 20項改寫歷史的考古發現
    幸運的是,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這種情況開始改變,這要歸功於科學和考古學,它們為恢復和重新發現我們的過去打開了大門。以下是關於重大考古發現的二十件事,這些發現對塑造或重塑我們對歷史的理解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一發現後來被稱為羅塞塔石,包含希臘、埃及象形文字和埃及通俗文字。沒有人知道如何閱讀象形文字或通俗文字,但學者可以閱讀希臘語,希臘語文本告訴考古學家,石器時代的人尊敬公元前2世紀的託勒密五世國王。更重要的是,希臘語文本宣布,這三個文字包含相同的信息。因此,這件藝術品是解開古埃及文字之謎的鑰匙,古埃及文字已經死亡了一千多年。
  • 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龍興寺遺址出土的北魏時期的佛造像
    #佛像#1996年在龍興寺遺址(青州市博物館南鄰)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時期的各類佛教造像400餘尊,該發現被列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是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轟動國內外,享譽世界。作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的一項重要發現,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的發掘距今已整整20年。20年來,學者們就相關問題發表了大量論著,使這項發現成為中國考古學和美術史研究的一個熱點。與此同時,海內外舉辦過多次規模不等的展覽,受到觀眾的普遍歡迎。以往各種展覽和圖錄、教材所呈現的,多是龍興寺窖藏造像中的精品。
  • ⑩鞏義雙槐樹遺址考古發現舉世矚目
    :「被稱為『河洛古國』的雙槐樹遺址,你去看過沒?原來,是表姐看到了5月7日在鄭州舉行「雙槐樹遺址考古重大發現」發布會的新聞報導。那陣子,新華社、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網、南方周末等極具影響力的主流媒體輪番報導,一天之間一篇深讀報導的閱讀量就達數億人次,令王先生倍感驚訝又喜悅,連「圈外人士」表姐也專門打電話了解情況。
  • 欒川縣龍泉洞遺址有了考古新發現
    在日前召開的洛陽市2017年度考古工作匯報會上,欒川縣龍泉洞遺址項目考古負責人透露,通過近年的持續發掘,該遺址發現了大量的人類活動遺蹟,生活在這裡的古人類不僅能製作精美的石器和骨器,還會用火。在日前召開的洛陽市2017年度考古工作匯報會上,欒川縣龍泉洞遺址項目考古負責人透露,通過近年的持續發掘,該遺址發現了大量的人類活動遺蹟,生活在這裡的古人類不僅能製作精美的石器和骨器,還會用火。  龍泉洞遺址位於欒川縣城關鎮龍泉山公園內廟坡南麓坡根,洞口朝東,洞頂部分坍塌嚴重。2011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和欒川縣文物管理所曾對此進行考古發掘。
  • 奇臺石城子遺址當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全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資料照片)。5日,國家文物局官網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揭曉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榜上有名。石城子遺址位於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半截溝鎮麻溝梁村東、河壩沿村南、麻溝河西北側的山前緩坡丘陵地帶。該遺址建在崖體上,部分地表上還可見裸露的巖石,故當地人稱為石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