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新增1處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展現新石器時代稻作文化!

2021-01-10 知浙江

日前,

浙江省文物局公布

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桐鄉市譚家灣考古遺址公園

成功入選。

譚家灣考古遺址公園

佔地面積約42公頃,

是以譚家灣遺址為載體,

以展現馬家浜文化內涵

和新石器時代的稻作文化為主題的

綜合性考古遺址公園。

譚家灣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中晚期的古文化遺址,也是目前已知的我省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最為重要的遺址之一,於1975年被發現。

該遺址位於桐鄉市烏鎮鎮浮瀾橋村譚家灣組,面積約12000平方米。遺址保存較好、堆積豐富,出土了包括生產、生活等多種類型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其中,出土的完整骨耜,見證了原始的農耕文明;以釜、罐、盆、豆等為代表的陶器,顯示了新石器時代高超的工藝技術水平。

譚家灣遺址M10平面(左)

譚家灣遺址出土器物(右)

譚家灣遺址出土器物

1989年,譚家灣遺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高質高效推進譚家灣遺址的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我市制定了《譚家灣遺址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按照規劃,陸續開展了針對遺址本體的植草培土、坡腳固土、河堤植樹等多項本體保護措施,以及道路鋪裝、農居建築「整改拆」等多項環境整治措施。

根據規劃,譚家灣考古遺址公園的展示結構將由展示服務區、現場展示區和景觀環境展示區等3類功能區組成,目前都已初步建設完成。

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有利於加強

我市重要考古遺址的保護和利用,

更好地處理遺址考古、保護、

研究、展示、合理利用之間的關係。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

2個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另一個為羅家角考古遺址公園,

位於石門鎮顏井橋村羅家角組,

以羅家角遺址為載體,

佔地面積約20公頃)。

「通過對考古遺址公園的打造,形成社會公眾可進入、可遊賞、可解讀的公共空間,使其成為展示『風雅桐鄉』悠久歷史文化的新坐標、文旅融合的新窗口,成為傳承和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讓文化遺址真正地『活』起來。」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文物不僅見證著歷史變遷的滄海桑田,更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讓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更多的群眾,讓文明記憶得到更好的傳承,推動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桐鄉一直在實踐中找尋「路子」。

羅家角考古遺址公園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野外不可移動文物830餘處,已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28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10處。

2019年,「風雅桐鄉·文化尋寶」活動啟動,使桐鄉優秀文化資源得到全方位解讀、傳播,在保護文化遺存、延續城鄉文脈、賦能鄉村振興的同時,也讓分布在全市各處的文明符號、文化遺產「活」起來。

一次次的生動實踐都在告訴我們,

只有始終對歷史文化保持敬畏,

讓那些在歷史長河中

積澱下來的文化珍存、歷史文脈

走近百姓、走進當代,

才能讓「風雅桐鄉」走向更遠的未來。

相關焦點

  • 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公布
    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按年代排序):荷花山考古遺址公園 龍遊縣荷花山遺址位於龍遊縣湖鎮鎮邵家自然村南側,遺址包含7個文化層,距今9000—8000年左右,是上山文化的代表性遺存,出土了大量石器、紅衣夾炭陶等早期新石器時代特徵文物,為解讀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的關係以及與周邊考古學文化的關係提供了全新的資料。2017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浙江公布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餘杭玉架山遺址等10處入選
    △浙江省考古遺址公園分布示意圖自2012年以來,浙江省文物局積極籌劃推動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以妥善解決大遺址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同時,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報作項目儲備。分別於2013年公布第一批8家省級考古遺址公園,2018年公布第二批7處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後續,浙江將繼續強力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積極探索大遺址展示利用模式。
  • 橋頭遺址上榜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上山文化遺址入選增至4處
    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日前公布,本報多次報導的義烏橋頭遺址、龍遊荷花山遺址同時上榜。繼浦江上山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後,上山文化遺址入選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增至4處。橋頭遺址展現了環壕、中心臺地、器物坑、墓葬、房址、彩陶等遺蹟、器物組成的新石器時期上山文化遺址群中等級較高的聚落形態,體現了中國稻作文化的發展。2018年12月31日,在橋頭遺址還沒有「顯山露水」時,本報即在顯著位置,以《9000年前的義烏寫下「世界之最」》為題,對橋頭遺址進行深入報導。
  • 橋頭遺址上榜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繼浦江上山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後,上山文化遺址入選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增至4處。上榜遺址金華日報多次報導橋頭遺址位於義烏市城西街道橋頭村村西,是浙江省發現的早期19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屬上山文化中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
  • 塔山遺址入選浙江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日前,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公布,10處遺址入選,分別是龍遊荷花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桐鄉譚家灣遺址、象山塔山遺址、餘杭玉架山遺址、長興臺基山遺址、德清原始瓷窯址、上虞鳳凰山遺址、黃巖沙埠窯遺址、紹興宋六陵(按年代排序)。
  • 金華義烏橋頭遺址上榜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日前公布,本報多次報導的義烏橋頭遺址、龍遊荷花山遺址同時上榜。繼浦江上山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後,上山文化遺址入選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增至4處。
  • 佔地規模約370公頃,義烏橋頭遺址公園喜提省級稱號
    日前從省文物局獲悉,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公布,10處遺址入選,分別是龍遊荷花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桐鄉譚家灣遺址、象山塔山遺址、餘杭玉架山遺址、長興臺基山遺址、德清原始瓷窯址、上虞鳳凰山遺址、黃巖沙埠窯遺址、紹興宋六陵(按年代排序)。
  • 義烏這裡入選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義烏這裡入選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2021-01-06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象山塔山公園入選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日前,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公布,10處遺址入選,分別是龍遊荷花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桐鄉譚家灣遺址、 象山塔山遺址 、餘杭玉架山遺址、長興臺基山遺址、德清原始瓷窯址、上虞鳳凰山遺址、黃巖沙埠窯遺址、紹興宋六陵(按年代排序)。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草地·考古
    、分布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上山遺址考古公園最貴重的鎮館之寶,就是一粒「萬年米」首發:12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馮源、李牧鳴「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一首歌唱響全國,至今膾炙人口。
  • 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公布
    記者從浙江省文物局獲悉,日前,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公布,龍遊荷花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桐鄉譚家灣遺址、象山塔山遺址、餘杭玉架山遺址、長興臺基山遺址、德清原始瓷窯址、上虞鳳凰山遺址、黃巖沙埠窯遺址、紹興宋六陵(按年代排序)等10處遺址入選。
  • 湖州市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添新成員
    浙江省文物局日前公布了第三批10家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長興臺基山遺址、德清原始瓷窯址上榜。據了解,臺基山遺址位於長興縣雉城街道,是太湖西南岸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經2003年試掘,探明該文化遺址文化序列為崧澤、良渚、馬橋、商周延續至明清時期,出土器物十分豐富。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上山文化遺址群構成了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上山文化是中國農耕村落文化的源頭 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上山遺址考古公園最貴重的鎮館之寶,就是一粒「萬年米」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一首歌唱響全國
  • 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試運營
    長江流域第一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命名地、長江中遊首次發現史前稻作遺存的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6日建成試運營。湖北省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現場會26日在荊門屈家嶺舉辦,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同時試運營。
  • 在萬年,感受綿長的稻作文化
    這裡的稻作文化源遠流長,如今,走進萬年,在仙人洞、吊桶環遺址處,可以了解遠古時代先人們生活的環境及萬年考古發掘的歷史;在縣城裡,世界稻作文化牆、正在修建的稻作文化公園等讓人們在稻作文化的浸潤中讀懂萬年。 源遠流長的稻作起源 在距萬年縣城12公裡的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腳,狹長的仙人洞是新舊石器時期萬年先民生活居住的場所。
  • 河姆渡文化遺址是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稻作文化遺址
    河姆渡文化是距今約7000年,長江下遊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得名。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包含4個文化層。
  • 河姆渡遺址入選第二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6月13日,浙江省文物局正式發文,公布了第二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全省共有7處考古遺址被列為第二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我市的河姆渡遺址榜上有名,成為繼上林湖越窯遺址之後寧波市第二個考古遺址公園。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是中國最重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從中發掘出土的遺物、遺蹟一經問世便引起國內外考古界、史學界的轟動。
  • 塔山遺址公園入選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圖」
    12月29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象山塔山遺址公園上榜。塔山遺址位於浙江省象山縣丹城塔山東南麓,依坡瀕海,面積約4萬平方米。1988年被發現,1990年、1992年、2007年三期發掘1600平方米,使象山地域人類活動的歷史,從春秋戰國時期,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層堆積厚0.8-2.3米,分10個地層。時間跨度3000餘年,早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屬於商周文化。
  • 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記者了解到,劉家寨遺址最早於2010年發現,是四川境內一處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年代上限可能距今約5000年,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有專家推測,「這是一個以制陶業為主的聚落」。
  • 遠古時期,生靈匯集——探訪福建省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巖仔洞
    2019年新年伊始,福建省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公布,將樂巖仔洞考古遺址公園上榜。這是福建省首次開展省級考古遺址公園評定。將樂的溶洞資源豐富,被譽為「三華瑰寶」的溶洞有玉華洞、銀華洞和金華洞。分布在這些溶洞周圍的溶洞還有巖仔洞、寶華洞、九八洞、石燕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