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居然是用這種方法做的

2020-12-21 侃陶論藝

這一器我們來講述新石器時代陶瓷的製作和燒成方法。古代陶器製作,根據考證是用手捏制或用泥條盤築而成。除了這兩種以外,以後還有使用模子成型的,這些方法統稱為手制。

一、輪製法

陶器成型後,通常用細繩把底部與陶輪勒開。這種制陶方法稱為輪制。使用這種方法製作的陶器,器型相當規整,內外壁都有清楚的紋路。仰韶文化晚期,陶器的製作即用慢輪修整的方法,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這是把成型的陶坯放在陶輪上,在轉動中修整口沿等部分。因此在口沿內外留下一道道平行的擦痕。以後又進一步把陶泥放在快速轉動的陶輪上來製造圓形陶器。

二、選擇原料

最早的的陶器所用陶土是不加淘洗的,所以雜質較多。後來人們學會了選擇陶土,並且知道淘洗掉土中的雜質,於是出現了泥質陶,細泥陶,和只用白色陶土燒成的白陶。為了是炊器在受熱時不容易裂開,還特意摻加了一定量的砂礫,這種陶器叫做夾砂陶。

三、燒成方式

據悉,陶器的燒成,最早是露天進行的,最初可能是曬乾的陶坯投放在篝火中去燒。因此很少有完整的陶器,遺存更是罕見。以後慢慢懂得了把它放在柴草上,四周圍上柴火再去點火,經2~8小時燒成。這種方法至今還在使用。以後才發明陶窯,經過陶窯燒過的陶器,顏色比較均勻,後來又進一步發展到高溫中密封窯頂,並且從窯頂上滲水入窯,由於窯內氣氛被還原的作用,陶器顏色由紅色變為灰色。

從無窯到有窯燒成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最初的窯是就地挖穴做窯,有豎穴窯與橫穴窯之分。

下一期我們將介紹新石器時代陶器的造型與裝飾藝術歡迎大家批評指導。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故事: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分期和分布
    例如:仰韶(河南混池仰韶村)文化』或「龍山(山東章丘龍山鎮)文化.之類.然而,隨同考古工作的不斷發展,對於原來所定的某一種「文化』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因而這種『文化』的具體含義也就隨之發生變化二例如『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 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藝術:陶器上的彩繪,仰韶文化彩紛花紋
    大家好,我是石林芳,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藝術。新石器時代考石,不僅發掘出有豐富的、反映原始經濟生產生活方面的實物資料,也發掘出有許多反映原始文化藝術方面的資料,其中以彩繪、雕刻、舞樂、刻符方面的資料尤為豐富。新石器時代的彩繪遺存十分豐富。
  • 浙江省博物館——新石器時代上山文化與跨湖橋文化陶器
    上山文化,是迄今為止浙江境內發掘並命名的時代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8400年至11400年。本世紀初發現於浦江黃宅鎮上山而命名。這是目前所知浙江最古老的陶器。儲食器類。敞口鼓腹,頭重腳輕,上豐下斂的設計,表明這種器物是定居的貯存器,下部或埋地下,或有相應支座支撐。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至8000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發現於杭州蕭山跨湖橋。
  • 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半坡!
    圓形房子用木料和黏土混合構築,有半地穴式,也有平地起造,後者外形象蒙古包。居住區東側是陶窯遺址。大量陶製品表明,當時人們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按質料,分粗砂陶、細砂陶和細泥陶;按用途,分炊器、水器、飲食器、儲藏器等;按形制,分盂、杯、盤、碗、盆、缽、壺、瓶、甕、罐等。
  • 新石器時代的裝飾繪畫藝術
    大約在1 萬年前,以農耕時代和畜牧業的產生及磨製石器、陶器和原始紡織的出現為標誌的中國,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也促進了社會文化的進步。出現了龍山文化、江漢之間的屈家嶺文化、江淮流域的青蓮崗文化、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和良渚文化,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的紅山文化,華南及西南等地也發現了眾多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這些遺址裡不斷出土了如彩陶、玉雕、骨器、木器等豐富的工藝品,此外,還發現了祭壇、神廟及神像,展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和藝術創造才能。
  • 長春地區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
    「目前發現的動物骨骼包括牛、馬,羊、豬、鹿、獐、狍子、魚骨等,基本都是新石器時代的,下一步通過動物考古的手段,做全面的動物骨骼鑑定,從而分析出新石器時代的動物種群構成。」據考古專家介紹。隨後,記者跟隨考古隊來到位於劉寶山屯西500米的五臺山上。在五臺山遺址第一處地點,現場工作人員正蹲在地上,手拿工具緊張的進行挖掘工作。
  • 澧縣孫家崗遺址新石器時代墓地初步認識
    這次發掘在遺址墓葬區再揭露新石器時代墓葬98座,加上1991年發掘清理的33座和2016年發掘清理的7座,孫家崗遺址墓地已揭露出的新石器時代墓葬達138座。以下淺談幾點發掘者對該墓地的初步認識。  首先,關於墓地在遺址中的位置。
  • 黃陂新發現32座新石器時代墓葬
    考古人員在武漢市黃陂區橫店街張黃家灣東北部與漢十高速公路交會處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墓葬群在1000平方米範圍內現場用藍色圍欄封閉,圍欄上掛著寫有「一舉一動保護文化遺產」等標語的紅色橫幅。面積1000平方米的發掘現場在一條村級水泥路的西側,離發掘現場北部約100米遠處是漢十高速公路高架。
  • 新石器時代農業氏族聚落丁沙地
    1989年3月,在和平行政村丁沙地村東北「黃泥山」考古發現,這是一處距今7000年至6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圖1)。1990年,南京博物院將丁沙地遺址命名為「丁沙地文化」。發掘出土的主要器物有:第一層,宋代瓷片、近代磚塊瓦片;第二層,新石器時代的釜、缽、罐形口沿等陶片和紅燒土塊;第三層,出土的陶片中多為夾砂紅褐陶、泥質紅陶、少量的灰、黑陶,器形有釜、罐、缽、碗等;第四層以下遺物主要有破碎陶片,還有獸骨、獸牙等;生土層之內,包含物有夾砂陶腰沿釜、附有雞冠耳的夾砂紅陶罐、陶器蓋的殘片及魚骨、獸骨等。
  •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案什麼樣?紋飾又有什麼內涵
    新石器時代 網絡圖片遠在新石器文化時期,符號化的圖案紋就已在陶器上大量出現,早期的圖案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實在令人費解,即便解釋也十分牽強。彩陶旋紋瓶 新石器時代甘肅省博物館藏彩陶文化中曲線表達比直線表達多而豐富。
  • 陶器的誕生:變「土」為寶的奇蹟
    日本早期的繩紋人在前10500年也製造出了陶器罐,而繩紋指的就是在黏土容器或塑像上利用繩子纏繞做記號的意思。陶器作為人類第一次學會利用自然、創造自然的產物,是史前文明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轉變的重要標誌之一。
  • 編織物工藝簡單,但易腐爛而很少能見到實物,比陶器的起源更早?
    這種壓印而成的裝飾可追溯到陶器的起源時期,早期的裴李崗文化的陶器就有蓖點紋、席紋、繩紋出現,這種由實物得來的紋樣經過長期的發展提煉成為抽象的兒何紋。幾何印紋陶多用預先做好的印模,從出土的印模看形似帶把的拍子,上面刻上幾何紋在陶坯未乾時按順序壓印成連續紋樣,相接處有重疊的痕跡。主要紋樣有方格紋、米字紋、回紋、菱形紋、水波紋、繩紋等數十種。
  • 馬家窯文化陶器的「原始美」
    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隨著原始農業的出現和人類定居生活的需要,人類學會了製作陶器.我國的陶器生產距今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陶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用具。我國最早陶器製作可上溯至距今1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分布相當廣泛,南北各地均有大量實物資料出土。
  • 河南發現龍山文化古城遺址 為新石器時代遺蹟
    連日來,河南南陽方城縣平高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掘進展順利,據悉,這是首次在豫西南發現龍山文化古城址遺蹟。  據介紹,該遺址是在一九六一年十月河南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的,一九七六年第二次普查時確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 龍川現新石器晚期人類遺址 遠古人類在此做「時裝」
    龍川發現兩處新石器晚期人類遺址 位於在建中的河惠莞高速龍川鶴市路段  遠古人類在此做「時裝」  曾煥陽  遺址發掘現場,地上的洞為「柱礎坑」,也就是建房搭棚所用的梁柱基礎的地方。
  • 滇中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寨山類型合唱海東村類型文化之間比較
    導語:滇中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寨山類型合唱海東村類型文化之間比較滇中區域的新石器時代,目前看,大體分為石寨山類型和海東村類型兩種不同的文化。對比可發現,兩地遺址類型相同點很多,一是都為貝丘遺址。相同點三是陶器中都有印紋陶。兩種文化類型比較的不同點在陶器。石寨山貝丘發掘時,並未提及地層情況,只能從綜合的遺物情況進行分析比較。石寨山類型陶器發展經歷泥質陶為主和夾砂陶為主的兩個階段。以泥質陶為主的階段在前,夾砂紅陶為主的階段在後,但泥質紅陶碗盤的生產貫穿遺存中的各個時期,並未被淘汰。泥質紅陶器型簡單,幾乎都是手制,火候低,紋飾以素麵為主,製作粗糙。
  • 古代人的智慧的凝聚——陶器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在現在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禮記·月令》:「﹝仲冬之月﹞陶器必良,火齊必得。」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維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現今捷克下維斯特尼採境內發現的陶器:維斯特尼採愛神。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維特文化),表現為一個裸露女性的形態雕像。
  • 基於GIS 的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分布初探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鎮賚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址,在已發表的資料中新石器時代遺址65處,青銅時代遺址79處,其中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連續使用的遺址28處。經過發掘的遺址有烏蘭吐北崗、黃家圍子、聚寶山、坦途北崗子遺址。
  • 土器與陶器是文化符號
    ,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在中國,陶器中的精品有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灰陶、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兵馬俑、漢釉陶、唐唐三彩等,陶器往往成為文化發展某一階段的文化符號,中國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的象徵與符號,就是彩陶人面魚紋盆等;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相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的象徵與符號是黑陶
  • 晉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內坑思母山
    作者 |江 濱 原文出處 | 晉江文史資料第二十三輯 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在青陽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