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公元前29000年到前25000年,歐洲的史前文明格拉維特文化(今捷克境內)出現了愛神維納斯的小雕像。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陶器雕像。
最古老的陶製容器則出現在中國山西的仙人洞文化中,大約可以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
日本早期的繩紋人在前10500年也製造出了陶器罐,而繩紋指的就是在黏土容器或塑像上利用繩子纏繞做記號的意思。
陶器作為人類第一次學會利用自然、創造自然的產物,是史前文明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轉變的重要標誌之一。
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甚至在《古代社會》一書中,用陶器的發明作為「低等野蠻人」和「高等野蠻人」的分水嶺,宣告了「人類朝向更好的生活以及更便利的家庭設施發展的新紀元」。
那麼,陶器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又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呢?
一、自然發現階段:黏土到陶土。
制陶是黏土、火以及容器的融合。那麼人類是如何將可塑性的黏土與用火燒聯繫起來的呢?人類最早發現可以用粘土製造陶器,應該源於自然產生的火堆下硬化的粘土。
於是,自然燒制的陶土被人類用於兩種用途:一種是像格拉維特文化中愛神維納斯小雕像那樣象徵物;另一種就是生活實用,即在編制的或木製的容器上塗上一層黏土,這樣就使得容器比較耐火。
當然,加熱陶土最終能夠被製作成實用的陶製容器,與人類發展過程中的迫切需求有很大關係。
因為露天燃燒的火堆是無法均勻的產生足夠溫度的。直到發明了灶以後,陶土才有被燒成陶器的可能。
進入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讓人類開始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於是,穀物的烹調、盛放和儲存需求,讓能耐火燒的容器成為生活必需品。
例如,陶器誕生之前,人類使用的「石煮法」竟然是在有水的坑穴中放入食物,然後不斷投入燒熱的石塊,一直到水沸騰、煮熟食物。
為了改變這種極為不便的生活方式,人類創造性的將黏土塑成沒有內部的容器,手工燒制。於是,陶器從黏土到容器邁出了成型的第一步。
二、手工燒制階段:雙料混合的陶雛器。
在陶器發展的初期是不需要藉助工具的,只是手工捏塑而成的半圓頭盔型,或者像廣西甑皮巖遺址第一期的「泥塑器」一樣,使用自然泥土和另一種材料如石料、貝殼等加水融合,形成了具有一定粘合度和耐燒煉能力的坯料。
這就是世界上比較罕見的「陶雛器」,是陶器的雛型。
三、陶器革命階段:陶輪的發明
大約8000年前左右,全世界的史前文明都先後發明了陶輪,就是用輪子做的、用於捏制陶器的轉盤工具。
它為陶器的生產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使得陶器工匠能夠成批生產人類最早的工藝品了。
如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約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發明了陶輪。又如,中國的浙江跨湖橋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發現了使用陶輪的痕跡。
四、釉陶的發展階段:多樣的彩陶
製作陶器的陶胎是用黏土為原料的,而從土到泥需要一個複雜的工序。於是,隨著陶器製作技術的發展,粘土篩選技術的改進,讓陶器從粗陶逐漸向光滑的細陶發展。
同時,各種釉料的使用讓陶器發展進入了多樣化的彩陶時代。釉陶本身的器皿也越做越大,越來越精緻。
這是一個從單一色到多彩的變遷過程,如羅馬共和國(前509年-前27年)時期的陶器以單一的黑色為主,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大型陶器工場出現了紅色的釉陶。這一技術在70年間就傳到了英國、丹麥、希臘等歐洲各地。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中都出現了彩陶。動物花紋、幾何紋等紋飾內容的豐富多彩讓陶器增加了藝術欣賞價值。
五、陶器藝術階段:巔峰的陶俑。
陶器發展的藝術品趨勢不容忽視,如在地中海地區,希臘黑暗時期(前1100年-前800年),藝術家利用幾何圖案如正方形、圓形等裝飾雙耳細頸瓶或其他陶器。
在中國,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陶俑,在秦漢時期達到了高峰,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兵馬俑。
這一時期的陶器主要還是硬陶,擁有多樣的類型如陶磚、瓦當等,製作工藝精美,於是後世有了「秦磚漢瓦」的流傳。
特別是漢代在釉中加入了鉛技術,使得陶器表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大大提高。
在這樣的誕生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陶器有什麼不同特點呢?
一、中國彩陶:注重紋樣。
在中國,彩陶出現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其中「半坡彩陶」作為仰韶文化的一部分,在紅色釉面上擁有獨特的符號,叫做半坡陶符。飾紋有動物紋、幾何紋、編織紋等。這些特殊的造型充分展示了先民的想像力。
而距今4800年-3900年的龍山文化則以更為成熟細膩的黑陶掀起了中國陶器的一次高峰。
之後,秦朝的兵馬俑、漢代的瓦當、唐三彩、明清的紫砂壺等陶器工藝不斷發展。
二、希臘的彩虹陶:凸顯海洋文明特點。
在新石器時代的希臘,以一種紅黑混搭的「彩虹陶器」最為著名。而在設計內容上,特別凸顯出海洋文明的特色,如希臘佔領克裡特島之後,吸收了來自米諾斯文明而設計出了含有海洋生物的圖案。
到了大約公元前800年—前480年的希臘古風時期,陶器上的希臘神話剪影圖像被一種以黑色託底、紅色做圖案的實體畫取代,叫做「紅彩陶器」。於是,紅彩陶器成為這一時期希臘陶器水平的代表。
三、日本的陶器:擁有繩紋標誌。
日本早期的繩紋陶器是目前世界上比較早期的燒制黏土容器。
在繩紋時代早期,陶器的特點是表面用手壓印的指甲紋或竹紋,如距今約12700年-10000年,位於九州島南部的福井巖洞裡,就出土了這種圖案的陶器。
之後,在距今約10000年-6000年,陶器的紋飾變為壓印或滾印的繩紋標誌。這時期的陶器形狀通常以小而深的圓底陶罐為主。
直到7世紀,中國的唐三彩傳入日本之後,陶器開始防制唐三彩,創造出了「奈良三彩」等特色陶器。隨著茶道的傳入,陶器在茶具方面的應用更加廣泛。
四、西亞軟石陶器:用微火製作。
在整個西亞,甚至更西的地中海沿岸,廣泛出土的一種早期陶器是「軟石陶器」或者叫「軟陶帶」,就是沒有火燒或者只是輕微燒烤過的黏土,經過乾燥或被曬乾後成型的陶器。
結語:
這種技術與建築上用黏土磚或土坯磚層層構建的技術有關。根據美國學者摩爾根分析,這些未經火燒的黏土物件對它們的製造者來說,有著象徵性的重要意義。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陶器的誕生與發展一直都是非常關鍵的節點。它不僅是新舊石器時代轉變和過渡的標誌性因素,也代表著當時社會的生產力,而陶器本身的技術與裝飾紋路也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陶器成為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文化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