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陳敏爾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近期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更加科學精準有效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切實做到各級領導幹部工作責任、各類公共場所機構健康管理、全體市民防護意識不放鬆,切實做到企業復工達產、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抓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軌道,為今年全市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創造條件。開州博物館將在積極準備對外開放的同時,在前期推出的線上展覽基礎上,繼續高質量推送館藏精品文物展示,為市民提供最貼心的服務,為決戰疫情防控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油鼓勁!
今天為大家推送的是「漢土豐盛——開州漢代文物展·陶器」。
漢 土 豐 盛——開州漢代文物展 · 陶器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王朝。開州地處長江支流小江流域,境內山巒疊嶂,溪流縱橫,在農耕時期的漢代,既無長江主幹道之艱險,又無徵戰之頻繁,很適合農耕漁獵發展,自然成為秦漢時期三峽地區較為富庶的地方。
由於地理環境的獨特,南有鐵峰山為屏障,北有大巴山橫亙,東有長江為天塹,又非建制所在地,直至戰事頻繁的三國時期,開州這塊地方仍然未能受到戰事的侵擾,加之境內水系發達,土地肥沃,社會經濟發達。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在建安二十一年劃朐忍西北部以「漢土豐盛」為由置漢豐縣,其主要用意就在於藉助開州的農耕文化的發達,讓開州成為他一統中原的大糧倉。正式開啟了開州獨立建制的歷史起點。
開州漢代文物遺存眾多,尤以紅華崖墓的出土最為豐富。無論是青銅器還是瓷器、陶器都有很多的經典器物,還包含許多國家珍貴文物。兩漢時期的開州已被塵封近兩千年,考古工作者在竹溪鎮紅華村、漢豐街道雙河村、渠口鎮桃坪村、豐樂街道迎仙村、趙家街道古墳包、厚壩鎮廟坪陳家灣等地發掘了大量的漢代墓葬遺蹟,出土了較多青銅器、陶器等文物遺存,這些藏品集中展示了漢代開州物質生活的富有,社會生活的繁榮,也體現出漢代工藝技術的高超水平。歷史的烙印如此明顯,從一個側面表現了漢代開州的社會生活風貌。
此次我們推出的線上展覽「漢土豐盛——開州漢代文物展」,使觀眾足不出戶也可以盡情領略開州博物館館藏漢代文物的風採。
漢 代 陶 器
開州漢代生產的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砂質灰陶較少,也有一些紅陶和黑、灰皮陶。工藝吸取了原始瓷器器表著釉的經驗,創燒了以銅為呈色劑的低溫鉛釉陶器。常見的日用陶器有甄、釜、碗、杯、缽、甕、罐、壺、缸等。紋飾多繩紋、弦紋和劃紋。隨葬的陶明器,其中除一部分實用器,絕大多數器形仿製商周青銅器和漆器。常見有灶、鼎、釜、瓶、豆、缽、罐、敦、盒、壺、鍾、盆、甕、壇、困、倉等。陶器組合,西漢早期墓內多鼎、敦(盒)、紡、壺;中期多鼎、敦(盒)、壺、倉、灶、甕、盆、碗等;晚期有鼎、敦、壺、倉、灶、罐和陶井、燻爐、釜、瓿、燈、盤等。東漢早期墓隨葬明器減少,或有鼎無敦,或有敦無鼎,增加了盒、案、耳杯、勺等。東漢中期墓鼎和敦已不見,而家畜、家禽等陶俑增多。東漢晚期墓內陶困罕見,而樂舞、百戲、樓閣、倉房、磨房、臼房、豬圈增多。
開州漢代陶器,渾厚、規整、精巧、均衡,稜角分明,有的模仿動物形象,實用而生動。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器物品鑑
完
重慶市開州博物館
主 編:王永威
副 主 編:劉炳束
責任編輯:袁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