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民向陝歷博捐贈27件文物藏品 漢代陶罐曾被當花盆

2020-12-21 西部網

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現代,西安市民宋成飛一次性向陝西歷史博物館捐贈了27件文物和珍貴藏品,而這些文物在被收集之前可謂「經歷坎坷」,有漢代陶罐被當成花盆用,有的是在廢品站裡發現的……5月8日,陝西歷史博物館向他頒發了捐贈證書。

捐的東西多半都是撿回來的

據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徵集科科長呼嘯介紹,宋成飛捐贈的東西,以漢唐的陶器為主,包括漢代黃釉陶倉、文字瓦當、陶罐,以及唐代的陶俑。除了這些,還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鋁質團徽,「這件團徽不算文物,所以這次總共捐贈26件文物和1件藏品。去年年底,宋先生就聯繫我們把這些東西捐了。本來早就準備舉行儀式對他進行表彰,因為疫情一直耽誤到現在。宋先生是西安市雁塔區市容綜合管理所工作人員,特別有文物保護意識,也熟悉相關文物法規,見到這些就收集起來了。」

5月9日,宋成飛接受了華商報記者的採訪。他說,他們單位是一個科級所,負責轄區出土工地和建築垃圾管理工作,每天會劃分為四個片區由所領導帶隊去檢查工地出土到什麼階段了,以及規範不規範、有沒有揚塵、設施有沒有到位等,很自然就會去工地的建築垃圾堆看看。

「因為西安地下文物比較多,常年來養成了一個習慣,對渣土裡很圓、很方、很正的東西比較注意,這次捐贈的東西,一多半都是我撿回來的。有了這個愛好以後,有些管理對象包括單位同事知道後就把他們發現的東西也給我拿來。長期以來,這些東西在辦公室柜子頂上、桌子底下放了很多。大家認為,放到辦公室不合適,於是就把它們捐給陝西歷史博物館了。」

漢代陶罐曾被當成花盆

據宋成飛講,捐贈的大陶罐是在 河溼地公園發現的,「雖然西安所有施工工地搞基坑開挖都要做文物普探,但八水繞長安,過去的古河道裡,以及綠化帶、人行道塌陷等不可能探到的地方,也可能會出現文物。去年3月份,我在 河一工地檢查時,發現大門口放著一個大陶罐,詢問工地上的農民工得知,這是他們在 河工地上取沙時挖出來的,當時罐內於滿了泥沙。看到陶罐完好無損捨不得扔,就把罐子搬到大門口,種上了巴西木,後來沒有養活,在裡面扔著垃圾。我覺得這應該是漢代的東西,決定把這個陶罐收集保護起來。工人聽說這是文物也很高興,當即表示願意上交國家。經陝西歷史博物館專家鑑定,這件陶罐直徑為60釐米,是一件漢代的文物。」

宋成飛說:「捐贈的團徽是一次對廢品收購站進行檢查時,在即將裝車的金屬物裡面發現的。我注意到上面有「共青團」字樣,就問這個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對方是說30元收的,然後我就把這件東西買下來了。這個團徽直徑74釐米,我覺得應該是當年火車頭上掛著的東西。」根據捐獻文物清單,宋成飛先生捐獻的文物中,最早的是新石器時代的盛水器,最晚的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燈罩,以及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這件團徽。

曾給碑林捐贈餘姚縣主墓誌

據了解,這已不是宋成飛第一次上交文物。2011年6月,唐太宗孫女餘姚縣主的墓誌是他在西安南郊一處建築工地中發現,並捐給西安碑林博物館。按照專家的說法,這塊墓誌為研究唐代和親政策提供了珍貴的一手實物資料。

宋成飛介紹,餘姚縣主墓誌是在南三環和子午路十字東南角的西姜村江林新村五期工地發現的。「遺憾的是在我發現這件東西的頭一天晚上,這裡進行了土方作業。第二天我在現場只看到一些廢棄的磚,而磚室墓一般都是有身份人的墓。從坡道上往回走的時候,發現沙土上有一塊很規整的石頭,把土刨開後發現上面有唐代風格的花紋和銘文,就把這件東西搬回保存,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原來是唐太宗孫女餘姚縣主的墓誌。我把這件文物無償捐給了碑林博物館,本來要獎勵8000元,我沒有要這個獎勵。第二年,碑林博物館的工作總結中還提到徵得餘姚縣主墓誌一事。第三年,根據這塊墓誌做出的研究內容就出書了。專家認為,這塊墓誌有補史糾史的價值,彌足珍貴。」

文物徵集科科長呼嘯:捐贈要承諾來源合法 博物館接收後會鼓勵

在建築工地上發現文物,是不是說明有遺址可能已在施工中被破壞?

文物徵集科科長呼嘯表示,現在在西安搞建設都是要做文勘的,這些文物不一定都是從墓葬裡出土的,比如說古代的水井,或者可能有些古墓葬因為發洪水被衝毀了,陪葬品也會出現在河道裡。總的來說,這批捐贈的文物都是一些零散發現。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徵集科專門負責文物徵集,每年都會有市民捐贈的文物。

那麼向博物館捐贈文物需要注意什麼?據介紹,要具備三個條件:要籤承諾書,承諾來源合法;是自己所有,自己能夠處置;經鑑定確實是文物,博物館也願意接收。滿足這三個條件,就可以辦理相關手續。博物館接收後會給予鼓勵和表彰,比如頒發捐贈證書,對特別重要的文物也會給予獎勵。

文物捐贈者宋成飛:建議展示文物時體現捐贈者以示鼓勵

作為文物捐贈者,在文物收集和捐贈過程中有何感觸?宋成飛表示,感觸確實不少:

「咱們是文物大省,地下到處都可能有文物,我覺得對市民捐獻文物的重視程度還應進一步增強。相關鼓勵措施也應該進一步提高,對於捐獻者至少是否應該予以永久免費參觀資格?」

「對於市民捐獻的文物,我覺得應該追根溯源,比如我2011年捐的餘姚縣主的墓誌,我覺得文物部門當時應該到現場去調查一下。」

「哪裡有施工,就應該有針對性對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進行宣傳,農民工既然能發現這些文物,甚至有些被當菸灰缸,有些被當花盆,為什麼不能就近張貼宣傳海報,讓大家來把這些寶貴的文物捐獻給國家呢?」

「對於所捐獻文物的後續研究成果,我覺得應該與捐獻者共享。對積極捐獻文物的市民,應該以適當形式在文物展示時給予體現,以大力表彰這種行為。」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文 陝西歷史博物館 宋成飛 趙爭耀 供圖

編輯:融媒體

相關焦點

  • 西安市民向陝歷博捐贈27件文物和藏品 有漢代陶罐曾被農民工當花盆
    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現代,西安市民宋成飛一次性向陝西歷史博物館捐贈了27件文物和珍貴藏品。  5月8日,陝西歷史博物館向他頒發了捐贈證書。而這些文物在被收集之前可謂「經歷坎坷」,有漢代陶罐被當成花盆用,有的是在廢品站裡發現的……作為文物捐贈者,宋成飛也有不少感慨。
  • 西安市民向陝西歷史博物館捐贈27件文物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今天,這些文物終於在博物館找到了『家』,這裡才是它們最好的歸宿!」5月8日,西安市民宋成飛將自己在工作中發現並收集的27件文物捐贈給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此次捐贈的這批文物時代跨越戰國至當代,以陶器和陶俑為主,豐富了博物館的藏品。
  • 8年向南海博物館 捐贈藏品逾千件
    ■李冠春的藏品馬家窯蛙紋陶瓶。 今年「5·18世界博物館日」當天,藏家李冠春再次向南海博物館捐贈了10套古代琉璃器,藏品年代跨度大、品種多樣,填補了南海博物館藏品類別的空白。 自2013年開始,來自廣州的李冠春每年都向南海博物館無償捐贈藏品,包括古陶瓷、木雕、錢幣、石器、銅器、金銀器等類別,8年捐贈的藏品數量已達225套超1000件。 出生文博家庭從小迷戀舊物 李冠春每次捐獻文物,都優先給予區級博物館。
  • 香港收藏家向甘肅省博物館捐贈6件漢代到宋代年間的陶瓷器精品
    11月15日,76歲高齡的楊緒昌先生專門從香港飛抵蘭州,在甘肅省博物館專門舉辦的「物歸其所——香港收藏家楊緒昌、柯金針伉儷文物捐贈儀式」上,親手將多年來收藏的6件漢代到宋代年間的陶瓷器精品轉交省博。楊緒昌先生接受採訪楊緒昌先生在捐贈儀式上表示,「收藏對我而言已經不是簡單的擁有和消遣,而是一種責任和義務,而甘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地處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又是「一帶一路」黃金段,為自己畢生收藏的心愛文物找到這樣一個「家」,是藏品最好的「歸宿」」。
  • 熱心市民向松江博物館捐贈藏品
    博物館才是藏品最好的歸宿。」日前,上海市民張平來到松江博物館,捐贈了一批具有松江歷史文化和考究意義的藏品,其中包括《松江文獻》第一期、錢同壽贈沈思期詩稿、《張琢成山水畫立軸》、松江生產救濟協會公告等。 據介紹,這些資料是張平的父親沈思期生前收藏的。
  • 香港漢代文物大展
    「漢武盛世」展從全國14個省36家文博單位精心挑選出162組(件)珍貴文物參展。其中,西漢時期的金縷玉衣是目前中國出土金縷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工藝最精的一件;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所有的「文帝行璽」龍鈕金印,則是目前考古發現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還有鹹陽出土石天祿及石闢邪、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出土銅羽人等大量的精美文物,為香港人民帶來視覺上的饕餮盛宴。
  • 洞頭區大門市民專程赴京捐贈文物
    日前,大門鎮年過八旬的市民陳定存委託家人專程趕往北京,將自己的「特殊藏品」捐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據悉,此次捐贈的文物包括日軍頭盔、昭和十九年制飯盒、軍用地圖、重機槍子彈鏈條、軍用行李箱等,其中抗日戰爭紀念館經鑑定後收藏3件文物,革命軍事博物館經鑑定後收藏10件文物。
  • 凱叔來西安啦!七夕,帶你雲遊陝歷博
    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西安。來一趟十三朝古都,走進陝西歷史博物館,領略獨特的歷史文物;什麼?陝歷博門票有限,還得排長隊? 嘀嘀!你有一場來自「國寶」的直播,請注意查看!
  • 陝西歷史博物館:「省」字從帶到不帶 蘊含陝歷博發展史
    如今開館27年,已成為一張響亮的中國名片。 200餘幅館史照片、40餘張圖表和文字資料,展現了其前身、籌劃、基建、開放及發展的過程,集中反映了陝歷博在改革開放中的發展和成就。
  • 市民向市博物館捐贈龍山文化遺址文物
    市民向市博物館捐贈龍山文化遺址文物 2021-01-15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海洋博物館獲臺灣捐贈藏品5000餘件
    據新華社消息 記者7月3日從國家海洋博物館管理辦公室獲悉,自今年3月正式面向海內外徵集藏品以來,截至目前,國家海洋博物館已徵集達成協議藏品約2萬件,其中包括臺灣民間博物館協會捐贈的5000餘件藏品。 國家海洋博物館藏品徵集包括與海洋自然、海洋人文歷史相關的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工業遺產、自然標本、多媒體資料以及其他具有展覽、收藏價值的實物或展具。據國家海洋博物館管理辦公室介紹,經過數月的努力,博物館已徵集達成協議藏品約2萬件,其中,包括貴州捐贈的1600餘件古海洋生物和臺灣民間博物館協會捐贈的5000餘件藏品,前者即將入藏博物館,後者即將交接。
  • 湖南株洲樊女士向鎮江博物館捐贈70餘件文物
    金山網訊 近日,鎮江博物館工作人員趕赴湖南株洲樊女士家中,接受文物捐贈,並精心打包妥善保管,目前70餘件文物已安全運抵鎮江
  • 【文物捐贈】孫益民先生向臨洮縣博物館捐贈文物58件
    12月26日,我縣在博物館隆重舉行「物歸其所——孫益民先生文物捐贈儀式」,原臨洮師範教師孫益民先生作為戰國秦長城西起首的主要發現者,將自己發掘收藏的骨質箭頭、鎧甲片、秦磚瓦、瓦當、灰陶罐、秦斧、秦劍、箭鏃等文物共計58件捐贈給縣博物館
  • 湖南女士向鎮江博物館捐贈70餘件文物 離家數十載,殷殷桑梓情
    此次接受捐贈活動,鎮江博物館準備充分,對捐贈物品逐一登記造冊,精心打包妥善保管,文物安全運抵鎮江。 △工作人員在鑑定登記捐贈文物   早在幾個月前,樊女士就通過電話,表達了捐贈意向,提出將家中祖傳的清代至民國的一批古籍、瓷器、銀飾等共計70餘件捐獻給鎮江博物館。
  • 安徽界首市民將19件漢唐文物上交博物館
    新華社合肥12月19日電 (記者鮑曉菁)記者從安徽省界首市博物館獲悉,近日當地熱心市民殷俊民將自己收集的19件漢唐時期文物上交給該館。其中包括漢代鐎(jiāo)鬥一件,漢代雙耳帶蓋陶鼎一件,唐代白釉綠彩高頸執壺一件以及不同朝代銅幣15枚等。
  • 記錄廣州十三行的博物館,1600件藏品一人捐贈
    收藏的近1600件(套)文物,記錄著清代中國對歐美重要貿易口岸十三行的百年輝煌。 而這些文物中,屬於王恆捐贈的就有1500多件。 十三行文物捐贈人王恆。 心願 沙面往北,跨過六二三路,拐向東北,是清代十三行商館區遺址,現在是文化公園。
  • 十三行博物館獲贈1199件藏品
    原標題:十三行博物館獲贈1199件藏品    記者從荔灣區獲悉,收藏家王恆、馮傑近日將其收藏的1199件藏品捐獻給了籌建中的十三行博物館,這些藏品包括廣彩、廣繡、通草畫、象牙扇等,保守估價近2000萬元,對於促進十三行博物館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市民王恆、馮傑多年來耗巨資到世界各地收藏十三行的歷史文物。
  • 本是中國人,無償捐贈美國183件中國文物,卻對祖國開出天價購買
    尤其在1875年,曾花400兩重金買下了清代畫家王翬的《長江萬裡圖》,這也是他所有藏品中收藏價值最高的一件。 後來翁同龢去世,這些珍藏幾經沿襲,到了孫子翁萬戈手中,而翁萬戈接手這幾百件藏品時才兩歲。哪裡明白這些寶物的價值。
  • 喜迎瓷博會,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舉行藏品捐贈儀式
    10月17日上午,藏品捐贈儀式暨羅馬尼亞陶藝家瓦拉德·巴薩拉伯作品展開幕式在我館舉行。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副館長邵紅主持捐贈儀式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共接受捐贈的陶瓷藝術品185件,既有古代匠人的藝術結晶
  • 陝歷博遷址再次引發熱議——真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畢竟現在的陝歷博擁有170餘萬件文物,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是講述五千年中華文化的大學堂。但因展陳面積限制僅能展示3000件左右,大量文物常年深藏庫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