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現代,西安市民宋成飛一次性向陝西歷史博物館捐贈了27件文物和珍貴藏品。
5月8日,陝西歷史博物館向他頒發了捐贈證書。而這些文物在被收集之前可謂「經歷坎坷」,有漢代陶罐被當成花盆用,有的是在廢品站裡發現的……作為文物捐贈者,宋成飛也有不少感慨。
一次捐獻26件文物和1件藏品 多半都是自己撿回來的
據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徵集科科長呼嘯介紹,宋成飛先生捐贈的東西,以漢唐時代的陶器為主,包括漢代黃釉的陶倉、文字瓦當、陶罐,以及唐代的陶俑。除了這些,還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個鋁質的團徽。「這件團徽不算是文物,所以這次總共捐贈的是26件文物和1件藏品。去年年底,宋先生就聯繫我們,把這些東西捐給了歷博。本來早就準備舉行儀式對他進行表彰,因為疫情一直耽誤到現在。宋先生是西安市雁塔區市容綜合管理所工作人員,本人特別有文物保護意識,也熟悉相關文物法規,見到這些就收集起來了。」
4月9日,宋成飛先生接受了華商報記者的採訪。他說,他們單位是一個科級所,負責轄區出土工地和建築垃圾管理工作,每天會劃分為四個片區由所領導帶隊去檢查工地出土到什麼階段了,以及規範不規範、有沒有揚塵、設施有沒有到位等,所以很自然就會走到正在施工工地的建築垃圾中去。
「因為西安地下文物比較多,常年來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對渣土裡面比較規則的很圓、很方、很正的東西比較注意,所以這次捐贈的東西,一多半都是我撿回來的。有了這個愛好以後,有些管理對象包括單位同事知道後就把他們發現的東西也給我拿來。長期以來,這些東西在辦公室柜子頂上、桌子底下放了很多。大家認為,放到辦公室不合適。那究竟該怎麼處理呢?我認為放到博物館應該是最合適的,於是就把它們捐給陝西歷史博物館了。」
漢代陶罐曾被當成花盆 74釐米鋁質團徽在廢品收購站發現
據宋成飛先生講,捐贈的大陶罐是在皂河溼地公園發現的。「雖然西安所有施工工地搞基坑開挖都要做文物普探,但八水繞長安,過去的古河道裡,以及綠化帶、人行道塌陷等不可能普探到的地方,也可能會出現文物。去年3月份,我在皂河一工地檢查時,發現大門口放著一個大陶罐,詢問工地上的農民工得知,這是他們在皂河工地上取沙時挖出來的,當時罐內於滿了泥沙。看到陶罐完好無損捨不得扔,就把罐子搬到大門口,種上了巴西木。但後來沒有養活,在裡面扔著垃圾。我覺得這應該是漢代的東西,決定把這個陶罐收集保護起來。工人聽說這是文物也很高興,當即表示願意上交國家。經陝西歷史博物館專家鑑定,這件陶罐直徑為60公分,是一件漢代的文物。」
「博物館工作人員來我們單位搬這些準備捐贈的文物時,我把這件鋁質的團徽也捐贈給了陝歷博。這件團徽也比較稀少,是一次對廢品收購站進行檢查時,在即將裝車的金屬物裡面發現了一個鍋蓋大小的東西。我注意到上面有共青團字樣,就問這個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對方是說30元收的,然後我就把這件東西買下來了。這個團徽直徑74釐米,我覺得應該是當年火車頭上掛著的東西。」
根據捐獻文物清單,宋成飛先生捐獻的文物中,最早的是新石器時代的盛水器,最晚的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燈罩,以及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這件團徽。
2011年捐給碑林的餘姚縣主墓誌 為研究唐代和親提供一手資料
據了解,這已不是宋成飛第一次上交文物。2011年6月,唐太宗孫女餘姚縣主的墓誌就曾被他在西安南郊一處建築工地中發現,並捐給西安碑林博物館。按照專家的說法,這塊墓誌為研究唐代和親政策提供了珍貴的一手實物資料。
宋成飛介紹,餘姚縣主墓誌是在南三環和子午路十字東南角的西姜村江林新村五期工地發現的。「遺憾的是在我發現這件東西的頭一天晚上,這裡進行了土方作業。第二天我在現場只看到一些廢棄的磚,而磚室墓一般都是有身份人的墓。從坡道上往回走的時候,發現沙土上有一塊很規整的石頭,把土刨開後發現上面有唐代風格的花紋和銘文,就把這件東西搬回保存,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原來是唐太宗孫女餘姚縣主的墓誌。有人曾表示我把這件文物無償捐給了碑林博物館,本來要獎勵8000元,我沒有要這個獎勵。第二年,碑林博物館的工作總結中還提到徵得餘姚縣主墓誌一事。第三年,根據這塊墓誌做出的研究內容就出書了。專家認為,這塊墓誌有補史糾史的價值,彌足珍貴。」
捐贈者建議:對於市民捐獻的文物,應追根溯源進行調查
在建築工地上發現文物,是不是說明有遺址可能已在施工中被破壞?
文物徵集科科長呼嘯表示,現在在西安搞建設都是要做文勘的,這些文物不一定都是從墓葬裡出土的,比如說古代的水井,或者可能有些古墓葬因為發洪水被衝毀了,陪葬品也會出現在河道裡。總的來說,這批捐贈的文物都是一些零散發現。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徵集科專門負責文物徵集,每年都會有市民捐贈的文物。
那麼向博物館捐贈文物需要注意什麼?據介紹,要具備三個條件:要籤承諾書,承諾來源合法;是自己所有,自己能夠處置;經鑑定確實是文物,博物館也願意接收。滿足這三個條件,就可以辦理相關手續。博物館接收後會給予鼓勵和表彰,比如頒發捐贈證書,對特別重要的文物也會給予獎勵。
作為文物捐贈者,在文物收集和捐贈過程中有何感觸?宋成飛表示,感觸確實不少:
「咱們是文物大省,地下到處都可能有文物,我覺得對市民捐獻文物的重視程度還應進一步增強。相關鼓勵措施也應該進一步提高,對於捐獻者至少是否應該予以永久免費參觀資格?」
「對於市民捐獻的文物,我覺得應該追根溯源,比如我2011年捐的餘姚縣主的墓誌,我覺得文物部門當時應該到現場去調查一下。」
「哪裡有施工,就應該有針對性對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進行宣傳,農民工既然能發現這些文物,甚至有些被當菸灰缸,有些被當花盆,為什麼不能就近張貼宣傳海報,讓大家來把這些寶貴的文物捐獻給國家呢?
「對於所捐獻文物的後續研究成果,我覺得應該與捐獻者共享。對積極捐獻文物的市民,應該以適當形式在文物展示時給予體現,以大力表彰這種行為。」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文(陝西歷史博物館、宋成飛、趙爭耀供圖)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相關熱詞搜索:陝歷博文物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