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為疫情,境外旅行顯然是告吹了。整理了一下,發現近年來在我隨著心情變幻莫測的境外旅行心願清單中,始終有個目的地倔強地留在那裡—— 義大利。
因為提起義大利這個國家,能聯想到的東西實在太豐富了:羅馬、威尼斯、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歌劇、足球、黑手黨、比薩斜塔,還有披薩、意面…幾乎在歷史、宗教、藝術等各方面,都有長長的故事可講,委實誘惑。
但義大利又是如何成為今天的義大利的呢?如果暫時不能成行,我們不妨先從書中了解一二。
手中的這本《義大利何以成為義大利》由來自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歷史教授傑裡米.布萊克所著。他本人遊歷義大利逾半個多世紀(羨慕啊!),也曾在那裡執教,更是在多個城市進行了檔案研究。使得我閱讀的時候明顯感覺本書的史實性很強,風格嚴謹。既遵從時間順序從古至今,細緻地將昨天的故事作線性的客觀羅列。又在具體事件的背景與關鍵點上有額外的單獨說明,用詞不打官腔。可以說,這是一本繁雜但絕不晦澀的義大利簡史。
《義大利何以成為義大利》中值得回味的片段很多,這裡只講我印象最深刻的兩點:
我們現在知道的義大利是一個國家,但它在之前其實是一個長期分裂,由各個地區「自治」的地方,很難形成統一。
因為從地形來看,義大利自然本身就是四分五裂的,非常不利於民族團結。它多山,少平原河谷,其間又被險峻的山脈穿行分割開來。我們所知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就是在第三紀大陸漂移中義大利「撞擊」歐洲大陸形成的,它把義大利與歐洲大陸隔離了。而亞平寧山脈又將義大利從內部分割開。
地理環境就是義大利的「出身」。地質活動劇烈的義大利多山、多地震、洪水,耕地稀少、氣候變化多,看起來也不是一個宜居的地方。(義大利南部著名的龐貝古城,就是毀於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大爆發,整體被火山灰掩埋的。)
環境艱難,交通不便,這使得早期的義大利沒有出現像當時的埃及、中國那樣的中央集權制度。(回想下大秦統一中國前,各國的道路車軌是不同的。在軍隊必須配備青銅戰車的年代,這起到了防禦作用,同時也阻礙了統一的進程。所以秦國一旦統一,就馬上實行了全國的「車同軌」制度,以便從交通上掌控全國。沒想到吧,交通對於政權的重要性。)而是各個部落區域而治,誰想吞併別國均非易事。
如此一來就造成了長期拉鋸的「戰國」時代,同時義大利以外的其他歐洲國家,比如西班牙、奧地利、法國、英國紛紛覬覦這塊土地,彼此混戰不斷。
分裂、戰亂中,義大利孕育出了能徵善戰的羅馬武士。這些羅馬人訓練有素,在戰爭的磨礪中越來越強大,不但英勇,並且擅長應對各種自然與軍事環境。他們運籌帷幄,仿佛是天生的戰士。截至到公元30年,羅馬一度控制了地中海東部、埃及、高盧(法國)與西班牙。尤利烏斯.凱撒是他們之中傑出的將領代表。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在公元前221年,大家可以橫向比較下時間軸。就知道義大利確立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有多晚了。
而義大利的動蕩也直接影響了整個歐洲的歷史,大家都是哥們兒,既然你的地界沒劃好,那不如給我一點?
你說啥?我雖然家裡還在鬥,但我打架出身的,不如我去你家比劃一下?
所以義大利與整個歐洲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
前面說過義大利的「出身」不好,所以很長時間沒有現在的義大利格局,大家都在打打殺殺中與惡劣的環境做鬥爭。於是人們在困苦中對命運背後的神靈充滿了敬畏,加之交通不便,信息傳輸不暢,很多「靈異」事件通過口口相傳越來越栩栩如生,宗教信仰由此在義大利盛行。
今天我們去義大利,可以說教堂是一個精彩的看點,那裡可以說是聚集了義大利政治、文化、歷史的多重縮影。至今有及其豐富的溼壁畫都在義大利各個教堂,讓人流連忘返,當然,他們的主題都是關於神的。
在義大利,你躲不開教堂。因為義大利的歷史也更躲不開教堂。
「暴力是羅馬作風的一部分,奴隸制是對羅馬政體不公義的重要指控。正是這種政體講耶穌定在了十字架上,這一點是羅馬在皈依基督教信仰前,基督徒們反覆提及的內容」
在奴隸制中,基督教提出的平等觀念特別具有顛覆性。但312年,君士坦丁一世因為在關鍵戰役中的勝利而皈依基督教,把基督教奉為國教,反過來迫害異教徒。使得羅馬的延續性遭到破壞,由此導致的分裂也削弱了帝國的實力。
參看《聖經》,基督教的教義原本是博愛順服,甘於奉獻不謀私慾的。但在當權者的利用下,宗教卻淪為控制教眾的工具。羅馬教皇的權力竟然可以與國王的相抗衡。這種情況蔓延至整個歐洲,教皇的地位甚至漸漸超過國王,歷史也因此改變了方向。
客觀原因是,中世紀的歐洲,皇帝輪流坐,各自權勢很不穩定,而基督教的一教制卻是相對穩定的。於是民眾覺得相信國家不如相信宗教。各國皇帝在這個勢頭下也紛紛借羅馬教會的背書來彰顯自己是神揀選的正統身份,爭取民眾的支持。
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讓教皇利奧三世為他舉行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加冕儀式。這雖然是個儀式,但它充分提高和顯示了教皇的權威。從長遠來看,這種教皇政策,嚴重導致了義大利政治權威與權力的分裂。連以發起法國大革命著稱的拿破崙一世,也特意在羅馬接受教皇的加冕。
此時在整個歐洲,教會的權勢可以用一手遮天來形容。有宗教裁判所來代理司法機構懲戒人,有賣贖罪券籠絡錢財,更是把平民閱讀《聖經》視為違法,教義只能由教會來解釋,簡直為所欲為。
難怪但丁在《神曲.煉獄篇》中悲嘆義大利的命運:
雖然生活在一牆之內…
同胞自相殘殺,
啊,本應敬虔奉主
讓皇帝坐在馬鞍上的神職人員,
如果你們聽從上帝的指示!
看這牲口已經變得多麼不馴,
…
因你們將馬勒緊握手中。
馬基雅維利著名的《君主論》宣揚的就是政教分離。
而後來的義大利一度被納粹代表人物墨索裡尼控制。他在1932年寫道:法西斯主義是一個「宗教概念」,一個借著宗教掀起戰爭與屠殺的活生生的例子。
宗教給義大利留下創傷,但也留下了輝煌。
文藝復興源自義大利,當時的藝術作品燦若星辰,而它們的主題大多都是關於宗教。因為教會有錢啊!
教會得到當局的推崇、民眾的捐贈,掌握了最好的資源和充裕的資金。於是教堂成為城市中最高大華麗的中心建築,可謂一擲千金。例如我們所知著名羅馬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等都持續建造了100年以上的時間才建成,而科隆大教堂則用了整整400年才建成。它們的精美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
但如此浩瀚繁複的工程,其實是人在給神建豐碑,還是給自己建造豐碑呢?不管怎麼說,它們給人類留下了藝術瑰寶。
要寫清楚一個國家的歷史絕非易事,《重新發現歐洲:義大利何以成為義大利》是《重新發現歐洲》系列叢書的一部分。從這本書來看,我覺得這個系列的作品質量還是可以信賴的。如果喜歡歷史,尤其是歐洲歷史的小夥伴不妨可以翻閱。
雖然是歷史書,行文還是很通俗的,說明翻譯也不錯,容易上手。
略有缺憾的地方就是這本書的字體排得有點小了,估計是內容太豐富,怕書太厚的原因,比平時的書字體小,希望可以有所改進。
如果給這本書打分的話,10分制的7分吧,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