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劉俊明 通訊員 易成 《中國紀錄》新媒體 周杰 編輯報導
「媽,兒子因為工作不能在旁邊盡孝了,請您保重身體!」正月初十,湖北雲夢縣駐曾店鎮雙合村第一書記張赤平一大早給在吳鋪鎮井崗村的母親趙蘭打了一個電話,便入戶為村民們測量體溫去了。今天是母親80歲大壽的日子,原本一家人準備好好慶祝一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卻讓一家人分隔幾地。
趙蘭老人的老伴多年前去世了,她膝下有兩兒兩女四個後人,其中只有老三張赤平在雲夢工作。因為年紀大了,在城裡生活不習慣,老人要求一個人回老家井崗村住,孝順的張赤平拗不過老人家,只好每個周末去陪陪母親。
張赤平的愛人是福建人,在雲夢人生地不熟;大女兒大年三十在武漢值班後因為封城回不來;小兒子只有七歲;家裡全靠著愛人一個人操持。
「為子盡孝,為父盡責,為夫愛妻」,在疫情防控期間,張赤平一樣沒有做到,對於家庭,他感覺虧欠很多……
雙合村位於曾店鎮東北部,較為偏遠。目前全村有110戶342人在家,其中從武漢陸續返鄉的有84人,情況複雜。有16人屬於重點管控人員,其中有建設雷神山醫院的工人近期發燒發熱症狀的情況。
從正月初三開始駐村,張赤平就住到了村委會。24小時值守,張赤平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每天都要負責對全村進行疫情監測、排查、預警、防控等工作。住,就在村委會大廳搭一個臨時的床鋪。吃,就在樓梯口和隊員們輪著做飯。生活上,張赤平自己從來沒有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他卻用私家車給村民們運送生活物資十多趟,儘量滿足大家的各種需求。
為減少人員集聚、有效控制疫情傳播擴散,張赤平帶領防疫隊員們家家戶戶做工作。剛開始村民不重視、不理解,還有聚集聊天的情況,張赤平就拿著移動音箱放在人群聚集處反覆播放,苦口婆心進行勸導,並給村民們送上自己的防疫口罩。將心比心,村民們開始理解這位第一書記的苦衷,不再聚會。
看著村裡留守老人可憐,張赤平把自己的防疫物資大部分都送給了老人們,口罩一戶送幾張,自己卻一個口罩連用三天。
由於位置偏遠,村裡買藥十分不便。有些村民等著藥急用,張赤平就把自己從家裡帶來的藥送給村民使用,自己身上過敏又疼又癢,他只能默默忍受。「我作為第一書記,過敏這點小事根本不算啥。疫情就是命令,只要疫情在,我就一定會堅守自己的崗位。」張赤平堅定地說。
村裡有16位留守老人,張赤平對他們總是格外用心,他每天去給他們測體溫的時候,總囑咐並幫助他們做好防疫保護,並操心著他們的飲食起居。「沒能在母親旁邊盡孝,我只有把他們當作父母一樣照看!」張赤平說道。
村民宋木英是留守老人,今年65歲了,在2月16日的體溫測量中溫度超標,張赤平知道後馬上撥打96120,當天晚上把老人家送到了縣中醫院進行檢查。送走老人後,張赤平連夜對她的房子進行全面消毒,同時將她的老伴劉華文隔離起來進行觀察。
經過五天的觀察隔離,確定了只是普通的感冒發燒,中醫院通知宋木英可以回家。由於兒子在外地打工沒有回來,老伴劉華文聯繫了有車的親戚接送,卻沒有車敢去中醫院接人。
劉華文無奈又找到了第一書記張赤平,聽說情況後,張赤平迅速開著自己的私車去醫院將宋木英接了回來。由於對宋木英老人的及時排查、反應迅速、處置得當,曾店鎮政府獎勵了工作隊300元錢。
「現在是防疫期間,村民不能隨便出入,但是實際問題要解決,我作為第一書記只能盡力為他們多做一點事情」,張赤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村裡48歲的劉鴨娃養了一輩子的鴨子,因為疫情,他家的5000隻鴨子面臨著沒有飼料可吃的風險。5000隻鴨子是他的全部家當,因為飼料不夠吃,鴨子已經開始有餓死的情況發生,劉鴨娃愁得團團轉。得知這一情況後,張赤平馬上向鎮政府和縣農業農村局反映情況。
經過多方聯繫,終於在該鎮馮巷村買到了部分飼料,解決了燃眉之急。飼料不可能一直供應,最主要的是要找到買家,張赤平又運用「朋友圈」多方求援,有幸聯繫上了安陸一位買家,一次性訂購了2000隻鴨子,加上縣裡「朋友圈」的訂購,他已經為劉鴨娃銷售了2400隻鴨子。
經過張赤平等防疫隊員的共同努力,全村沒有一人感染上新冠肺炎,雙合村也被評為了「無疫村」。面對這一榮譽,張赤平卻表示:沒有確診病人,這裡有運氣的成分,但守好「無疫村」就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如今在疫情防控面前,為國盡忠就是為我盡孝……」對於一直駐守在抗疫前線而不能在身邊的兒子,趙蘭老人哽咽著為兒子點讚!
記者手記: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勇戰一線,更顯幹部擔當。誰不願在家中陪父母說說話,誰不想與兒女歡聚一堂。張赤平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逆行而上!他用實際用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