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冬將至,表示冬季的開始。
此時氣溫明顯降低,不僅要睡得飽、穿得暖,更要吃得好,以溫補為主。
中國養生以食為主,立冬節氣民間有「北吃餃子南吃鴨」之說。
在北方,立冬要吃餃子,有民間俗語稱,「立冬節氣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此外,因為餃子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餃子在營養搭配上可謂是不錯的選擇,由各種肉類、蔬菜製作的餡料,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深得男女老少的喜愛。冬天建議選擇羊肉、韭菜等溫陽的食物做為餃子餡。
一般蔬菜較多、肉類很少的餃子水分含量高,容易"散",煮食則營養素損失大,口感也差些,可以考慮水煎、蒸等方法,而肉類較多的帶餡食品適合用來煮食。儘量少用油煎、炸等烹調方法,避免額外增加脂肪攝入。
「立冬補冬,補嘴空」
有諺語稱,「立冬補冬,補嘴空」。認為此時進行食補,可補充元氣抵禦冬天的嚴寒。飲食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那必然少不了大口吃肉啊。在我國南方,立冬時節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街頭的「羊肉火鍋」「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都開始燉些雞鴨肉來為身體驅寒、補充營養。
鴨肉是白肉中的代表,以高蛋白低脂肪為特點,它氣血雙補卻溫而不燥,是立冬的美食。
《本草綱目》記載鴨肉具有「鴨肉性昧甘、寒,填骨髓、長肌肉、生津血、補五臟」,所以特別適合不能吃羊肉進補的人群。
除了以上的這些食材之外,立冬也是吃羊肉的最佳季節,隨著立冬的到來,天氣開始逐漸的變為寒冷,羊肉性溫,多吃羊肉就能夠驅除寒氣,是立冬之後很多地區喜愛的肉類。
南方立冬喝羊肉湯,羊肉性溫熱,秋冬食用,益氣補虛、抗寒。尤其適合瘦弱、怕冷的虛寒體質的人補益,溫補腎陽,經常感覺體力不支,疲勞感重的人尤其要補一補。羊肉雖好吃,但也不宜多吃,因為是熱性食物,吃多容易上火。
在冬季,大家應該少食生冷,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同時也要注意不宜過量補,要多吃新鮮蔬菜和富含維生素、易於消化的食物。簡而言之,立冬到春節這段時間,民間有補冬的習俗,而在實際生活中,大家應該注意調養身體的方式和方法。
當然立冬養生,除了吃民俗,還應注意以下細節:
1、在吃的同時也要注意多運動,不要過補滋膩,運動則要注意保暖。
2、規律生活,不熬夜,保持好心情。
3、寒從腳下起,立冬後可泡腳養生,但要注意水不宜過燙亦不宜泡太長時間。
4、天氣漸寒要注意增加衣物,但在室內活動仍應注意多開窗通風預防感冒。
5、祖國傳統中醫學認為冬養「腎」,應食「黑」,日常應多吃一些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髮菜、海參等黑色的食物。
部分來源:騰訊新聞、百度
本文由【尋常味】編輯整理。相關轉載內容只為公益分享傳播之用,非商業用途。文章或圖片版權屬於原作者。如遇到: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審核、更正或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