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十一月二十六日電題:不遺餘力追尋偉人足跡——訪臺北「國父紀念館」館長張瑞濱
中新社記者路梅董會峰
從更新維護硬體設施、充分利用館內外整體空間、加強典藏文物的保管與安全,到設置孫學資訊網站、加強孫學研究交流,張瑞濱自上任之初開始,五年多來為臺北「國父紀念館」的發展完善不遺餘力。他對本社記者說,弘揚中山思想是紀念館的首要任務,「就算我不是館長,依然尊崇孫中山的理念和偉績。」
嚴謹重現偉人時代軌跡
與大陸各地的孫中山紀念館不同,臺北「國父紀念館」並不是孫中山足跡所至的歷史舊址,而是專門為了紀念他所建造。因此,「國父紀念館」所擁有的孫中山真跡僅有十三件。其中一幅「天下為公」的字,是兩年前經過五位專家鑑定之後,以近一百萬元新臺幣的價格購得。張瑞濱說,只要發現了孫中山的文物,他都會努力收為館藏。
孫中山為同盟會寫的對聯「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被臺灣駢文大師謝鴻軒在二十多年前以近七百萬元新臺幣購得。「我對這幅對聯非常欣賞,想收為館藏,但是謝老先生亦是非常喜歡,當然捨不得。於是我說,那就借給我展吧!謝老說『好好好』,可到現在也沒有捨得借給我。」說起這段趣事,張瑞濱不禁笑了起來。
當然,臺北曾有人拿著床被褥,說是中山先生蓋過的;大陸有時也有人拿出點什麼東西說是孫先生的文物,想要賣給「國父紀念館」。張瑞濱一定會請臺灣或大陸的專家仔細鑑定其真假,並不輕易收購。「對此,我們積極,但亦謹慎。」他如是說。
除此之外,「國父紀念館」還收集了其他館所收藏的孫中山文物的複製品,加上藏有一萬餘冊中國近代史資料圖書的專業圖書館,這裡成為兩岸完整重現孫中山所走過時代軌跡的紀念館。
積極與各地友館共切磋
張瑞濱表示,孫中山革命足跡遍及大陸、臺灣及海外。這些革命活動所造就的歷史舞臺,不僅是建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誼橋梁,也是臺灣與大陸溝通的渠道之一。
於是,張瑞濱積極參訪兩岸的孫學研究機構和孫中山踏過的歷史遺蹟,了解兩岸孫學研究動態,增進館際之間的友誼與交流。臺北「國父紀念館」所推動的孫學研討會以及孫中山文物的互展、聯展,均贏得了各地熱烈的迴響,也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寫下亮麗的一筆。
張瑞濱說,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政治家,為海峽兩岸人民所共同景仰與推崇,其思想和人格以及他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貢獻得到絕大多數臺灣民眾的認同。紀念館將透過兩岸的文化、藝術以及學術的交流,繼續致力於傳揚中山先生的思想、行儀,促進兩岸民眾尤其是年輕人認知其價值,務必使中山精神與傳統文化相互結合,達成中國文化的再出發、再發揚。
讓歷史貼近民眾更親切
記者坐在紀念館的會客廳裡,不時有錘打與電鋸的聲音傳入。張瑞濱說,館內正在進行建館三十二年來首次大規模翻修,將以最先進的聲、光、視訊等現代手法展示歷史文物和資料,一改過去「國父紀念館」在人們心目中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殿堂形象,變得更加親切、貼近普通百姓,讓更多的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和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和行儀。
如今,紀念館已發展為一個多功能的社教文化中心,擁有一流的演藝廳、幾千平方米展覽場所、設備先進的多媒體視聽中心、演講廳、中山講堂,以及花木扶疏的中山公園。除了供民眾瞻仰孫中山先生之外,還兼有文化藝術教育、生活休閒及學術研究之功能,成為臺北民眾成長的好夥伴,也成為臺北的重要地標之一。
「現在有很多的青年人參與到孫學的研究中來,這是大家多年努力開出了好的花朵,我覺得很高興。」說這句話的時候,張瑞濱的語氣中充滿了欣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