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會館尋遺 令人迷惑的百年會館你都了解多少

2020-12-13 北晚新視覺網

北京的會館,已經有數百年歷史。這些會館的建立最初與進京趕考的學子有很大的關係。明朝遷都北京後,各地進京趕考的學子總得有個住的地方,一路舟車勞頓的學子們,大多也囊中羞澀,即便臨時住的地方,也是找不花錢的為好。於是,各地的故裡鄉紳或者本籍京官,就出錢行義,置地建房,免費提供給本籍學子棲住,這樣就陸續有了數百所會館。

作者 彭澤民


湖廣會館  視覺中國 供圖

會館留下各種遺蹟

多年前,由於興趣使然,筆者步了許多前輩和長者的後塵,按圖索驥,在北京城的各大胡同,實地勘察會館舊址。從那些遺留下來的門樓、舊屋、碑記、舊物,還有那些與會館有關的人或其後人的講述,依稀可知會館裡曾經的熱鬧。見得多了,聽得多了,印象深了,想像往日的興旺,覺得有必要把「會館還留下些什麼」記下來。

首先要說說,會館的「會」如何理解呢?「會」,在中國農村漫長的封建歷史中,發揮自治作用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這「會」、那「會」,在當時很普遍。位於原宣武區大耳胡同6號(老門牌26號)的江西婺源會館(婺源曾屬安徽省),現在它裡院的南牆上有一塊記事碑——「文明會原啟」,記述了文明會成立的宗旨,其中籌資接濟本籍學子進京趕考是非常明確的目的。除此之外,年根兒底下公布開銷帳目,添置家具、房屋修繕、發放長班工錢一類,都量入為出,如果略有節餘,同鄉還會在一起聚會,聯絡鄉誼,排解思鄉之愁。

文明會的碑記鑲在會館的牆上,說明會館不僅是一座院落,幾間房子。沒有「會」這種形式,就沒有會館;有了會館,還要有「會」的組織形式。兩者不一定是相伴而生,結果必然是相依而存。當然古代科舉中有鄉試、會試,說會館是會試學子住的館子也講得通。而且如果是工商性質的會館,則必然與行會的組織形式有關。

因此,探尋北京會館「還留下些什麼」,除了探尋作為建築的院落、房屋是否健在,其實還包含著更寬泛的內容:是否留下口耳相傳的故事,是否留下一些有益的啟示,等等。值得慶幸的是,經過數年的尋訪,三百多處會館大致還留下二百多處。只不過,這些會館的命運各自不同。有的會館被拆除,有的會館得以修復,有的還留下石碑、門樓、館額等物件,訴說著舊時的歲月。

在原崇文區遠望前街(原來叫閻王廟前街)有一處湖北雲夢會館,危房改造時,這裡已搬得人去院空,院內建築破敗擁擠,在冬天的寒風中略顯幾分悽涼。就是這樣一所會館,也有著很長的歷史。據記載,這裡是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秋,由一鄉紳集眾力重建的。雖集眾力,無奈此縣居京者甚少,人力財力不支,只能勉力維持,談不上發展,也就十餘間房。

在雲夢會館不遠處,尋得對面17號(老26號)有一處江西宜黃會館,騎牆的院門還在,只是院中的房子已拆得七零八落。筆者當年探訪時,有幾個民工在施工,有一些拆卸的柱腳石被編了號,堆在一邊。往裡走,未推倒的一間西房的山牆內側還歪斜地寫著「保護文物,人人有責」幾個大字,堆在一旁的舊木料上原來是用作柱或柁的,也編著號。筆者當時猜想,難道要搬到哪兒去復建不成?至於後來在哪復建,如今也不得而知。

當時親眼見著正在拆除的會館還有原崇文區西曉市街140號(原曉市大街129號)的浙慈會館(成衣行工會)和財神廟,約始建於清初。看來浙江人在北京經營成衣行是很有歷史的,據說當時會館那一帶,多居住為浙江人。

不過,有些會館被雖然被拆了,但一些因為會館而叫開的地名卻留了下來。如今北京工人俱樂部往南,有一條胡同叫福州館街,它就是當年福州會館所在地。原宣武區海柏寺街16號(老26號)的廣東順德會館西側,由北到南,有一條很長的一條胡同叫順德館夾道,就是因順德會館而得名。如今的宣武體育場北門外有一條登萊胡同,原來叫登萊膠胡同,是由山東登州、萊州、膠州會館及義地得名。西城區德外有個弓箭胡同,正是因為附近有弓箭會館。

順便提一下,如今弓箭會館仍在,而且弓箭會館也算是如今北京城區最靠北的一座會館了,而最靠東的會館當屬位於朝陽門外呼家樓南裡的山東會館。1988年市文物局編的《北京名勝古蹟辭典》稱此處為山東會館,經實地勘察似覺得有些不確。現該院修繕一新,院內東南角立有一塊碑,前面為:「樂善好施」,背面為重修海陽義園碑記,一看就知是山東海陽邑的義園,雖屬會館財產,但不是會館,而是本邑「客都者養病停柩之所」。因為原來老城圈外面已無跡可尋,因此筆者當年能尋訪到的最靠西的會館,是位於下斜街的浙江會館,最靠南的是位於龍潭湖公園內的袁崇煥廟,那裡原來是廣東籍會館所屬新義園所在。廟是廣東籍人士建在本籍義地上的建築,自然也屬於廣東籍會館的房產。在此處原來還有一座屬於義園的地面建築,現已無存,成為小廣場。

令人迷惑的會館名

因為世事更迭,不少會館的資料出現了遺失,這樣使得一些會館的名字出現了較多爭議。沿著原崇文區興隆街往西,草廠五條的南頭路西有一座要上幾層臺階的大門樓,新老門牌正好都是27號,大門兩邊斑駁的木板上有一幅對聯「唯善為寶,則篤其慶」,而現在很多人傳「慶」字為「人」字,這是講不通的。這是一首藏尾聯,內含了館名「寶慶」二字。因為寶慶會館是為湖南寶慶五邑(邵陽、新化、新宇、武岡、城步)人所開的會館。

在寶慶會館附近的奮章胡同11號(原草廠十條2號)有一座會館,叫上湖南會館。門樓顯得非常寬敞,當時頂部已漏了天兒,幸運的是,這個會館如今得以修復。現在的建築沒有掛牌,但在胡同的標牌上指出是「湖南會館」,少了一個「上」,這一字之差,卻是謬以千裡。

上湖南會館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有《增建上湖南會館瑞春堂碑記》為據。又據有關史料,此處曾是明朝丞相張居正的宅第。有研究者認為,上湖南會館與位於宣武區爛漫胡同101號(老41號)的湖南會館(建於清同治、光緒年間)有修建先後的對應關係,在先為上,所以叫上湖南會館。這一看法值得商榷。一個建於清初,一個建於清末,兩館建立時間相差百年以上,上湖南會館建立時即定名,難道預知以後還要建一個湖南會館嗎?明顯不妥。再則,上湖南會館最初實為衡陽、永州、郴州以及後來桂陽的四郡合館,而湖南會館為省館,兩者產權所屬毫無關聯。湖南歷來有三湘之說,湘陰為上湘,湘潭為中湘,湘鄉為下湘。然而上湖南會館所屬四郡,其地理位置比下湘還靠下(南),又怎麼能稱為上湖南會館呢?按另一種三湘之說,灕湘、瀟湘、蒸湘,均指湘水匯合發端的上遊,而衡陽、永州、郴州、桂陽恰恰處於這一地區。那麼,上湖南會館特指處於湘江上遊地區的四郡會館,多少能解釋得通了。《重修上湖南會館碑記》曾記載:「吾裡,處於楚上遊,歷來是人才薈萃之地……」可見,當初建此會館的先人之所以定名為上湖南,更主要是借上遊之地勢,寓顯這本地人士一種自豪榮耀的優越感,淘淘湘江水,奔流上湖南。

關於會館的定名,有時著實給後人留下很多迷惑。享譽京城、坐落於虎坊橋的湖廣會館在命名上就有這樣一段歷史。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撤湖廣省,改置湖北省和湖南省。湖廣會館的建立卻是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的事兒,湖廣省撤銷數百年後,為何會建湖廣會館呢?其實,很簡單,當時建會館的首倡創建者一個是長沙(湖南)劉會房相國,一個是黃岡(湖北)李秉和少宰,一個湖北人,一個湖南人,就取名為湖廣會館。因此,後來有人有時將湖廣會館歸為湖北,有人有時又劃入湖南,都不準確。上世紀50年代,北京市各省會財產向北京市移交前,在湖南、湖北之外單獨成立有北京市湖廣會館財產管理委員會,移交財產資料也是單獨具列的,這比較符合歷史事實。

惠州會館

會館匾額遺存較少

北京會館的門樓一般都是中式起脊,金柱大門居多,也有不是的。在草廠七條中間路東,現門牌12號(老門牌5號),有一處惠州會館,它的大門就帶有西洋的味道,紅磚砌成,門洞拱券形,兩邊起著圓形沖天柱,上邊收為尖塔形。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惠州屬廣東籍,當時可是「沿海開放城市」,他們也總當時的京城帶來些不一樣的文化。在原宣武區鐵樹斜街裡頭也有一處廣東籍會館,它就是現門牌86號(老門牌68號)的肇慶西館,它的門樓是平頂,門洞也是磚砌拱券式,這與大多數會館不一樣。

當年會館大門的上方往往都掛著匾,也叫館額,現在很少見了。在前孫公園有一處廣州七邑會館,大院裡套著五個小院,現門牌25號(老12號),門上原來也有匾,據說現在被一戶原來會館長班的遺屬拆下來當了鋪板,不過不得一見,但總算還有保存的可能。

木質的會館牌子,是極容易毀壞的;即使是石頭的,也很容易遭到人為的毀壞。從有關資料看,過去有很多會館的館名是刻在石板上,然後鑲在大門上邊的。如果所附的大門拆了,石刻的也很難很好地保存。不過在板章胡同香廠路小學分校的操場邊上,卻躺著一塊兩米多長的石匾,紅沙巖的,錛鑿出大致的平面,鐫刻著「安溪會館」四個大字,更加顯得粗放古樸。走遍那麼多會館,這是少見的石質館額實物。整個小學校當年就是安溪會館,不過老房子多拆改過。

在原宣武區校場二條路東新門牌16號(老門牌29號)的一所會館,騎牆的門樓上方有磚雕的館額「漳浦會館」,這是為數不多,還鑲在門樓上的會館匾額。館額上的落款日期「中華民國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修」字樣大致可見,不過也有用灰抹平的痕跡,也許這在特殊年代是一種保護措施。

多年前,在尋訪會館時,聽一會館研究者說長巷二條43號(老32號)福建汀州南館門樓上,仍留有一塊石刻的館額。等我聽此信兒再往前查看時,已經不復存在。

還有些會館除在它的門額上標出會館的名字以外,還在適當位置標著其內所供奉的神像或牌位。如位於原崇文區西半壁街17號(老門牌49號)的靛行(染業)會館,現在仍然存留的第二道木門樓上,用木板刻著「五聖祠」三個字,說明這裡曾供奉著五個聖人或者神的牌位。據說原來外邊門樓上也有石刻的館額,想當初,行內人士一說五聖祠,就知道說的是靛行會館。在原崇文區北蘆草園85號(老4號)是顏料會館,戲樓還在,神廟也在,供的也是五聖。顏料業和染業相通,故供奉相同。

也有的會館門額上的刻字不一定與會館名字有關。原崇文區打磨廠105號(老120號)是臨汾鄉祠,在它的二道木門上,刻著「紫氣東來」四個大字,一方面祈求財運,同時也烘託了氣氛。此處會館始建於清朝初葉,木刻字跡是民國的了,與通往後院過道鑲著的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臨汾東館記事碑相參照,記述說明歷史延續的久遠。

浙江會館內的上馬石

會館上馬石用作磨刀石

在尋找位於原宣武區米市胡同的六英霍會館時,有這麼一件趣事。我按照資料上提示的新門牌80號,老門牌72號,轉悠了半天,也不敢確定這裡是不是六英霍會館,正好遇有一位老大姐外出歸來,說自家院落當中有一塊帶字的方石。跟著進去一看,正是六英霍會館重勘四界的碑記。「六英霍」是當時安徽六安、英山、霍山三個縣名簡稱。在後來的勘察中,我遇到了更多這樣的情況,在原宣武區王皮胡同7號(老3號),一位姓張的老大媽指著一塊平躺在地上的大石碑說,這裡是仙城會館。那碑有一人多高,一肩寬,用水一衝洗,篆書「仙城會館碑記」六個大字赫然出現在眼前,而碑上的小字已經踩磨得幾乎無法辨認。有一本關於北京工商會館碑刻的書記載,李華先生曾於上世紀60年代初拓過此碑,此碑刻於康熙五十四年(1775年),更是數百年歷史。

原崇文區草廠頭條7號(老20號)原來是廣州會館,當年的幾顆老槐樹還在,老房子卻都拆了,上世紀90年代蓋起了三層矮樓房,仍然大致四合院的形式。經人指點,我在院子的裡頭牆角處見立著一塊漢白玉的捐款題名碑,據說沒有蓋樓房時,那碑是躺在院內公共廁所門口的,人們居住條件改善了,也想起應該把石碑立起來了。這個院內街坊們文物保護意識的增強,是這塊題名碑的幸事。

不過,還有很多碑的境遇卻總讓人心裡不是滋味。原崇文區小江胡同(原小蔣家胡同)新門牌30號(老門牌12號)裡有一處晉翼會館,三通大石碑,一溜排開,被做成了院中的甬道,碑上的字跡全無,院裡公用水管處一些小些的碑,也當做放置洗涮家什或站腳的石臺,總著水,光滑如鏡,我只能期許碑文是朝下的,這樣或許還不曾磨損。晉翼會館是山西翼城布行商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立的,石刻的碑文是「以求永遠」,親見此境況的心情,比那石碑還要沉重。

原崇文區大江胡同29號(老73號)廬陵會館的碑撂倒後一直存放於通往後院的門道,上面壓著許多雜物,雖被冷落,卻避免了進一步認為損壞。在廬陵會館外右邊的牆上還有一磚雕,「鴻禧」二字豎著排列。在上斜街路南34號(老57號)河南武寧會館,有一家住戶,把原本鑲在牆上的重修嶽王精忠祠碑,順放在小房根兒,上邊鋪一塊涼蓆,再上面放著蜂窩煤。院子裡一位婦人說,這樣做是省得不注意讓人搬走。更幸運的是,她雖然不懂拓碑技術,但她鋪薄紙在碑面上,用鉛筆拓了一張拓片,拓片上很少有殘缺的字。

與會館有關的石雕也不少見,會館的門口如同四合院門口,一般都有石頭的門墩兒。位於後孫公園25號(老12號)安徽會館的一對獅子門墩兒,雖然殘破了,仍能看出輪廓,大獅子背上還有小獅子,小獅子損毀不嚴重,樣子活靈活現。據說用這種獅子門墩兒是有規制的,王府門前才能擺石獅子,一般尋常人家是不可以的。安徽會館是由清朝重臣李鴻章倡議修建的,所以他用了也就用了,慈谿不說話,誰也不敢說什麼。

上馬石也是石雕的一種,宣外大街路西111號(老54號)的浙江會館院內,儲庫營17號(老5號)四川會館門口以及前門西大街路北15號(老門牌前內順城街14號)安徽桐城會館門口,都能見到上馬石。敢備上馬石在門口,已然說明當年經常貴客臨門了。不過,浙江會館內現存的上馬石,經常被用作砸東西的砧子,或用作磨刀石了。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會館內還有兩顆老棗樹,一株樹皮斑駁蒼老,一株略遜,其中一顆樹牌B20521,院內人稱子母樹,有樹牌的母樹,樹齡幾百年不在話下。

周家楣故居

會館戲樓被修復

當年有些會館外還有影壁,上斜街56號(老54號)廣東東莞會館處保存有八字影壁,襯託著那朝北的大門,坦坦蕩蕩。據說此處與年羹堯有關,大門特意朝北,表示臣心永遠向著皇上。此館內迎面一座客廳獨具特色,每邊十六步闊的一座似亭子式有廊子的建築,獨東側緊接出三間的房子,也許過去只是一段從客廳通向後院的走廊;客廳東西起脊,南北懸山,四角略挑簷。作為會館的客廳,此種格局很是少見。

在原宣武區米市胡同43號(老18號)南海會館大門外面,有一堵殘牆,過去想必是很像樣的影壁,不過,據說影壁塌過,殘存的影壁是後砌的,在基座底部的一塊磚上,還有燒制的「特製」二字。是否為這座會館特別燒制?不得而知。

在不少會館裡,少不了戲樓。說起會館的戲樓,人們多會想起位於虎坊橋的湖廣會館戲樓和位於前門外西河沿的正乙祠戲樓,都很有名,經過修復,現在還經常用來演戲。如今,安徽會館和小江胡同的陽平會館戲樓也都修復了。

在儲庫營胡同門牌15號(老4號)有個山西太原會館,在那裡邊也有戲樓的痕跡,坐南朝北倒座的二層樓,北面的前面原來是接出演戲用的臺子。據在該館西院居住的一老大媽講,她住的屋,原來是一座坐西朝東的二層樓。據史料記載,此院西側曾有康熙年間大文人閻若璩的祠,想必這二層樓就是那座祠堂。不過因為危舊,早拆改為平房了。

在原宣武區南半截胡同24號(老28號)廣東粵東會館,有一排西房,在它的前面明顯突出一段挑簷來,據說那是戲臺,不知院內曾否有罩棚。在崇文區草廠三條路西19號(老30號),太平會館內也有坐西朝東的二層小戲樓,遠比不上所見其他會館戲樓的規模,現在二層仍然敞著,一層仍能住人。

北京的這些會館,其院落一般為平房四合院式,尤其那些本用作私人住宅、後捐為會館的。如西城區西四北五條15號(原石老娘胡同8號)的吉林會館,三進院子,還有東西跨院。據說西跨院本是花園,裡頭假山石後移入中山公園。東跨院還有迴廊可見,是比較典型的四合院。不過,會館如果不是嚴格按照四合院格局建的,則多半是因地制宜,按照實用原則建的。海柏寺街16號(老26號)的廣東順德會館,一進門院中央一座單開間客廳,看不出與之相對應的廂房。延壽街北頭路東有一條死胡同,胡同裡有一處廣東潮州七邑會館(現門牌12號,老100號),會館坐西朝東,整個院落格局為梯子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尉營胡同44號(老24號)的宜興會館,中間一個大門樓,兩側各有一個小門樓,稱掖門。此種門樓在北京民居是很少見的,一般為廟宇常用的「山」字形門式,如上斜街仍留著的頭廟、二廟的門式都是如此。筆者當年尋訪時,前院內東屋有一姓姚的住戶,他的爺爺曾是這裡的長班。姚大哥說,這裡也曾是周家楣故宅。在《清史稿》有「周家楣」一條,江蘇宜興人,曾於光緒二年、六年兩次在順天府任上,其業績記述頗祥。周家楣去世後,人們為了感念其恩德,順天府所轄二十四個縣捐錢為其修建了這座宅院。據記載,周家楣去世後,當時的一些商人在通州為他建了周公祠,現周公祠已不存,但周公祠的碑拓還藏於國家圖書館,上書:生為名臣,沒為名神。

值得一提的是,名副其實留下來的會館只有一處,那就是位於崇文區大江胡同114號的臺灣會館,盧嘉錫題的館名,產權歸屬於臺盟,又叫寶島賓館,房舍平常用於出租。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CDC說唱會館你了解多少?
    CDC說唱會館你了解多少?中國的嘻哈一直都是各省有著各省的廠牌,每個地區都有自己值得驕傲的廠牌。比如重慶現在有著經過《中國有嘻哈》一炮而紅的GOSH,而廣州不得不提就是精氣神,西安則有著Nous和一個因為那個男人不能說出名字的廠牌,而長沙則是Sup,有著C-Block這樣頂尖的說唱組合。
  • 話說北京的會館
    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其中會館文化就是個重要的話題。我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會館最早見於明朝,其發祥地就在北京。  明永樂年間,朝廷由南京遷都北京,永樂十三年(1415年),朝廷宣布將科舉考試地點也改為都城北京。「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各地莘莘學子,無不夢想著「一舉成名天下聞」。每逢三年一考的會試期,全國數以千計,有的年份竟達上萬的舉子紛紛湧入京師。
  • 北京安徽會館或成博物館 「會館之首」將再現盛景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李修松建議恢復原貌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安徽會館,規模號稱「北京會館之首」,京師文化的博大和徽州文化的深厚曾在這裡融匯,盛極一時。近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了解到,從2017年12 月開始,安徽會館文物騰退工作實施,目前已基本完成。
  • 林兆華《窩頭會館》急尋英國「老鳳頭」自行車
    一部《窩頭會館》因為集結了北京人藝的五星陣容而備顯熱鬧,昨天多家媒體聚集北京人藝排練場先睹為快,導演林兆華和演員們按部就班,低頭排練絲毫不受打擾,一言不發只顧排戲。演員們嘴裡說的老北京話,讓記者熟悉又陌生,那些老北京胡同裡的語言是小時候的記憶,如今已經很少有人這麼「嘀裡嘟嚕」的說話了,舞臺上宋丹丹、何冰、濮存昕和楊立新都是老北京人,即便這樣,那些臺詞依然顯得拗口難念,但也正因為此,字字都帶著編劇劉恆鮮明的烙印,才更顯得老北京地方語言的豐富,從而也折射出老北京底層人們活生生的氣息及雜陳五味。但估計該劇的臺詞也可能對外地觀眾造成一些聽覺障礙。
  • 走進北京前門的臺灣會館 感受兩岸百年歷史
    北京,前門,臺灣會館。前幾日,無意中發現北京前門藏著一座臺灣會館,查詢了一下相關信息,發現該會館僅在每周二對外開放,參觀者提前一天預約即可免費進入參觀。 之前路過前門很多次,但基本上都沒注意過這裡還有這樣一座院落。
  • 北京安徽會館「枯木逢春」
    那時,屬於北京安徽會館舊址的後孫公園胡同27號已經住得很擠。  張大媽的生活是後孫公園胡同3號、25號和27號共100餘戶居民生活的一個縮影,讓人很難想像這裡是京城二環之內的居民區。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裡是李鴻章、李瀚章等眾多淮軍將領於1871年籌資建成,久負「京城會館之冠」盛名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安徽會館。
  • 北京會館遺蹟如今僅剩一成多
    近日,市人大代表宋慰祖和有關專家對北京的會館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令人嘆息,多數會館已被拆除,保留原貌的會館寥寥無幾,會館資料沒有系統整理,許多文物流散民間。調研發現,會館早年原建地區都有著重建當地會館的強烈意願。宋代表提出,這正是會館文化和會館經濟的未來發展之路。
  • 北京有座臺灣會館,百年傳奇!有時間一定要去逛逛!
    而會館最密集分布的區域,則在菜市口,之前小北的多篇推送中,對此都有過描述。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開始,陸續有臺灣舉人到北京參加會試。為方便臺灣舉人來京參加考試和聯絡感情,1893年臺籍進士施士潔主持建立臺灣會館,1896年搬至大江胡同114號。
  • 走進「臺胞之家」——北京臺灣會館
    北京臺灣會館是北京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它是百年來臺灣同胞在京城聚會的場所,留下了臺灣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跡,見證了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歷史,是情牽兩岸的「臺胞之家」。會館是北京城歷史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年有許多會館,最初作為本籍舉人赴京會試棲息之所,故稱為會館,同時也供來京同鄉縉紳暫居。
  • 湖廣會館(一)
    來北京旅遊的想聽德雲社相聲的,有時候回去湖廣會館,我們來了解下湖廣會館的前世今生。        國民黨的誕生地——湖廣會館       經歷了兩百年的滄桑歲月,湖廣會館早已被打磨成了一顆蘊含濃厚歷史文化的璀璨明珠。湖廣會館裝修得復古雅致,百年來,一直充當著歷史見證人的角色。不論是「霓裳同詠」的匾額,還是宛如洞庭雲夢的樓閣,都在一點一點地積攢歷史的塵埃。     坐落在虎坊橋西側的湖廣會館,前身是全楚會館。
  • 湖廣會館 差點被拆掉的百年建築精品
    每個城市在發展重建中都有可能拆掉很多老建築,在這其中,也有很多老建築被規劃保留,重慶的湖廣會館就是一個。重慶湖廣會館坐落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包括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系廣東所、齊安公所、禹王宮等清初古建築群及仿古新建築群的統稱,是目前已知全國城市中心區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
  • 山西會館傳承292年,攜手共創30年——山西會館的前世今生
    承五千年三晉之古韻,秉五百年會館之遺風,晉公館的前身是於1964年8月,由韓雅琴接手公私合營成立的新餐飲部門,1990年由高紹軍繼承改為白雲飯莊,2006年轉變為山西會館晉公館。山西會館晉公館在太原轉名創辦,不僅傳承了會館「聯絡鄉誼」的功能,還將山西歷史文化、晉商文化、民間風俗、地方特色、餐飲文化融合起來,被譽為「能吃飯的博物館,山西人的會客廳」。建立這樣的會館總是有一定的契機,山西會館創始人高紹軍在清華學習時,看到不少高檔建築都使用了木雕,磚雕等工藝,經過了解,才知道這些雕刻均來自山西民間!
  • 上下杭的百年會館,鄉情與記憶從未搬遷
    「商貿盛都」的福州臺江有著得天獨厚的「面江臨海」地理條件曾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商人云集在此孕育了一批融合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建築人文專題系列節目《百年商埠推開厚重的木門走近古樸恢宏的會館多處門柱上的聯文都以「
  • 校友遊記|興寧的「兩海會館」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興寧人,神光山自然熟悉不過了,而兩海會館竟然還沒有踏足過。        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從電子地圖上搜得位置,在一個夏日周末的傍晚,我終於在地圖的導航下尋得館址。在興寧的老城區,兩海會館這座具有百年歷史的潮汕風格古建築寧靜地坐落在西河橋畔。
  • 「北京會館之首」安徽會館文物騰退接近完成,將變身博物館
    官方媒體近日的公開新聞報導披露,作為「北京會館之首」,承載著非常豐厚歷史底蘊的安徽會館文物騰退已漸近尾聲。《北京日報》10月15日報導報導稱,「記者昨天從市發改委、西城區文委獲悉,去年12月安徽會館文物項目啟動騰退,截至目前,115戶居民中已有110戶籤約搬遷,騰退工作漸近尾聲。
  • 新加坡興安會館與附屬宏文學校慶祝成立百年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12月7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日前,新加坡興安會館與附屬宏文學校舉行慶典,慶祝成立百年,以及會館擴建大樓落成。黃永宏在致辭中表示,興安會館是新加坡早期成立的華人宗鄉會館之一,興安會館在1920年創辦的宏文學校,雖然曾兩次停辦,但在學校管理委員會、校長和校友的領導和支持下,至今仍然屹立不倒。「今天,我們一起見證重建後的會所,這是我們保留與推廣興化文化的另一個重要裡程碑。
  • 為什麼我們國家會出現會館,會館的作用是什麼
    會館更像我們國家自古以來的"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同鄉之間互幫互助,"泛愛眾,德親人"更是會館能夠流傳至今的特色符號。會館裡,有互相幫助的同鄉人,有從事同一行業,忙碌指導後輩的前輩,也有共同向政府請願的普通老百姓。今天,讓我們走進會館,了解會館文化,品會館風採。
  • 北京西城古會館,歷史悠久卻破敗不堪,欲加保護住戶不願搬離
    歷史上,會館作為同邑鄉親在外地聯繫紐帶,可以說是一個團體的辦事機構,也可以說是鄉親在異鄉的一個歇腳點,會館大多都以異鄉客的家鄉名字命名,比如我們熟知的湖北會館、江西會館、廣東會館等等。,原有的建築由於很有地域特點,很多作為旅遊景點供遊客參觀旅遊,也有一些會館或許被移作它用,保護得不是很好,經過幾百年歲月變遷,已經顯得破敗不堪,滿目蕭條,比如北京的東莞會館。
  • 北京安徽會館明年修繕 「京師第一會館」將無預約全面開放
    2015年11月9日訊,位於琉璃廠附近的安徽會館明年將進行全面修繕。安徽會館始建於清代中後期,是北京400多家會館中唯一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修繕後的安徽會館「會更有利於參觀和使用」。 安徽會館安徽會館1871年由李鴻章兄弟籌資修建,是北京京劇的發祥地,至今保存著「三慶班」1886年的演出戲單,還有著名戲劇大師洪昇極負盛名的《長生殿
  •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為北京臺灣會館重張5周年題詞
    丁遠超轉交連戰先生題詞(圖片來源:海峽之聲)   具有百年歷史的北京臺灣會館18日迎來重張五周年。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特為北京臺灣會館重張五周年題詞:「百年會館,兩岸一家親,樂利融合,萬事開太平」,並由連勝武在5月18日轉交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蘇輝。   18日上午,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臺灣財團法人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財團法人臺灣文化會館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北京臺灣會館重張五周年成果展」及臺灣畫家「山川韻秀——蘇惠心書畫特展」在臺灣會館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