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北京的會館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其中會館文化就是個重要的話題。我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會館最早見於明朝,其發祥地就在北京。

  明永樂年間,朝廷由南京遷都北京,永樂十三年(1415年),朝廷宣布將科舉考試地點也改為都城北京。「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各地莘莘學子,無不夢想著「一舉成名天下聞」。每逢三年一考的會試期,全國數以千計,有的年份竟達上萬的舉子紛紛湧入京師。

  政府規定,每個舉子都可領取一定數量的車馬費(即所謂「公車」)作為進京的盤纏,但眾多舉子進京後吃飯住宿是個很大的問題。為方便本鄉舉子們考試期間的食宿,各省、州(府)、縣政府或在京為官的士紳,大都在京城選址,買地買房,修建會館。因為這類會館是為考試的舉子們所建,所以又稱為「試館」。據說最早在京購屋置地辦會館的,是安徽蕪湖人,會館名為「蕪湖會館」。會館出現之初,把服務科舉放在頭等位置,不僅免費為舉子提供食宿,有的會館還另外資助路費。

  中國人地域觀念即「籍貫」意識濃厚,在京各地官員為壯大自己的勢力,無不希望家鄉子弟能夠科考及第入朝為官,對建會館都是全力支持,因此,各省在京的會館往往不止一處。明代嘉靖年間,奸相嚴嵩為拉幫派,結黨營私,大力扶植家鄉江西省的在朝勢力,在京的會館數量就很多;因明清兩代江西籍京官人數眾多,到清代時,共建會館66處,為各省之最。

  全國性的會考每三年舉辦一次,舉子們住會館的時間有限,逐漸地,在會考之前或之後,多數會館也成為同鄉聚會、聯絡情誼的場所,如年節團拜,以及祭祀、結婚、做壽、宴請等活動之用;聽候分配或準備上任的新官也常暫居於此。有的省份對會館的功能還是細分的,如山東省,就同時有「山東試館」(專為會試之用)和「山東會館」(除會試用外,還兼做它用)。有趣的是,雖然許多會館在建造時都有商人捐款助力,但各地會館一般都鄙夷、排斥商人,不允許商人在此食宿;大概是認為商人唯利是圖,一身銅臭氣,而讀書人自視清高,不屑與他們為伍吧。

  一般的會館在管理上實行館長制;館長由本籍同鄉推舉,公推德高望重、辦事公道、能力強者擔任。而日常開支,一般靠官員士紳、商人、民間捐助和平時出租房屋所得(科考期間房屋須收回供舉子居住)。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經濟的繁榮,有資料顯示,明代鼎盛時期中國每年的生產總值佔到世界的百分之四十以上,除了文人的試館外,漸漸地,也出現了以經商和商人、手工業者活動為主體的會館即「工商會館」和「行業會館」。

  工商會館最活躍的時期是明代中期以後。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同一地區同一行業的會館,如山西平遙顏料商建的「山西平遙會館」和山西河東菸草商人建的「山西河東會館」等;另一種是由不同地區或不同行業商人共同集資興建的,如「臨襄會館」,是臨汾、襄陵兩地油商、鹽商、糧商共建的,「臨汾東館」(又稱「臨汾鄉祠」)則是臨汾紙張、乾果、顏料、雜貨、菸草五個行業的商人集資合建的。這類會館,是商人辦事、聚會的場所,通常又往往用作本鄉人包括在京城士人聚會的地方,有的還逐漸和官府搭上了關係。

  行業會館,是從事某個行業的人士共建的會館。工商業和手工業者為了能在京城生存發展,需要立足之地,也會建會館。如從事玉石行業的「長春會館」、從事戲劇行業的「梨園會館」,還有「棚匠會館」等。這些會館的出現,主要為維護本行業人士的共同利益。所謂「行有行規」,為了維護本行業的社會聲譽和避免同行之間的惡性競爭,其內部往往會訂立若干規章制度,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共謀發展,使本行業更加興旺。例如,山西臨汾人、襄陵人從事的油行,由經營香油、花生油、豆油,逐漸擴展到醬菜、酒類、綢緞的買賣及紙業。晉商肯吃苦,又善於經營,事業在京城發展很快,他們開的店鋪,有的名號歷久不衰。大家所熟知的「六必居」醬菜園,已歷經四百餘年,至今仍很紅火。當年,山西人在京的各類會館,多達47所,其數量名列全國第二。

  商人建會館,當然主要是便於做生意,但其中也有模仿文人試館的影子。在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早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經商牟利尤為文人所不齒,以致會出現商人出資出力幫助建會館,反過來卻不允許商人在會館食宿的尷尬情形。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商人有了大把的銀子,為壯大勢力、擴大影響,為改變其社會地位,他們建自己的會館,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除上述三類會館外,還有一種為客死京城的死者家屬服務的「殯葬儀館」,方便食宿之外,還協助辦理送葬、追悼等諸多善後事宜。如山西人在南下窪子建的「西晉會館」,山東人在廣安門外手帕口建的「齊魯會館」便是此類。

  此外,還有少數會館,其功能不同於其中任何一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安徽會館」。這所會館佔地九千多平方米,規模宏大,整體為蘇杭園林式建築,雕梁畫棟,亭臺樓閣,美輪美奐。它既不接待考試的舉子,也不從事任何行業活動,它是清末以李鴻章為首的在京安徽籍官員、將領聚會聯絡感情的場所,因而具有濃烈的政治色彩。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變法,即康有為、梁啓超等志士仁人發起的維新運動,便以安徽會館作為策劃地之一;清末四大徽班進京,也曾在安徽會館立足並在會館的戲樓登臺獻藝,對京劇的最終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清朝取代大明後,鑑於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漢人反被漢人同化的歷史教訓,朝廷實行滿漢分居制度。漢人不得在內城居住和從事各種活動,連同其會館一侓遷往外城(內城南面以前門、宣武門、崇文門一線為界),於是,離內城較近的地區就得天獨厚地成為興建新會館的理想選擇。這也是清代以來宣南和崇文地區會館特別多的重要原因。據統計,從滿清建朝至辛亥革命建立民國之初二百多年間,區區宣南(即原來的宣武區)百餘條街道、胡同中,所建會館達429處之多。

  會館的興盛,有力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來自全國的成千成萬名進京趕考的舉人,把各地不同的風俗、文化帶進北京,又將京師文化傳播到全國各地;各省建的會館,風格多種多樣,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其他行業人士也彼此借鑑,帶來了諸多行業的繁榮。

  會館衰落,始於清末。二十世紀初,大清帝國已是風雨飄搖,科舉考試先是廢止八股文,接著科舉制度被徹底廢除,本以服務科考的會館失去了服務對象,不得不改變職能。轉變最快的,是福建省的「閩中會館」,1902年率先把會館改為新式學堂「京師閩學堂」。其餘會館大都改為「同鄉會」。這給許多革命志士、文人學者提供了棲身之所,可以藉助會館從事革命活動或進行寫作和研究。例如康有為,先以「上皇帝書」的方式呼籲變法,繼而成立「強學會」,就是在南海會館;孫中山先生到北京,主要的活動都在湖廣會館進行。魯迅先生在紹興會館的「補樹書屋」寫下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藥》《一件小事》等膾炙人口的小說,從而完成了由「周樹人」到「魯迅」的蛻變。會館文化無疑已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惜的是,會館的保護工作不力,其現狀令人痛心。許多的會館早就被毀,有一部分曾成為街道工廠、倉庫、學校,現在又建起了商品樓;更多的成了民居大雜院,時刻面臨拆遷的命運。去年,筆者因為奉命編寫鄉土教材,曾騎自行車走訪宣南地區的會館,看到一些頗有名氣的會館,如紹興會館、瀏陽會館等,雖然大門口的牆上赫然釘著「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但裡面無不是破敗失修,滿眼髒亂差。想打聽一下「補樹書屋」的位置,所遇住在紹興會館的人,竟無一人聽說過。

  保護最好的,當屬坐落在虎坊路路口的「湖廣會館」了。會館的正門朝東,氣勢恢宏,兩邊是高大的灰色院牆,裡面的建築都經過翻修,錯落有致。如今它不僅開著規模不小的由啟功先生題寫匾額的楚畹園飯莊,而且還有京劇團常年在此演出。我想,這倒是個可以借鑑的保護會館的好辦法。 (張克嶷)

相關焦點

  • 北京安徽會館「枯木逢春」
    那時,屬於北京安徽會館舊址的後孫公園胡同27號已經住得很擠。  張大媽的生活是後孫公園胡同3號、25號和27號共100餘戶居民生活的一個縮影,讓人很難想像這裡是京城二環之內的居民區。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裡是李鴻章、李瀚章等眾多淮軍將領於1871年籌資建成,久負「京城會館之冠」盛名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安徽會館。
  • 北京安徽會館或成博物館 「會館之首」將再現盛景
    關於安徽會館的下一步規劃尚未確定,初步意向是作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附近居民耳熟能詳近日,在北京西城區後孫公園胡同,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一路尋訪安徽會館。附近居民們對此耳熟能詳,在熱心居民的指引下,記者漸漸走近位於胡同深處的安徽會館,這時能看到附近民居牆壁上雕刻著「安徽會館大事記」「安徽會館簡介」「安徽會館示意圖」等介紹。據悉,安徽會館是北京著名會館,曾為明末清初學者孫承澤寓所孫公園的一部分。
  • 藏在北京前門的小眾展館——臺灣會館
    北京,臺灣會館。臺灣會館免費開放,無需門票,但是只有每周二才會對外開放,且需要提前預約,才能進入參觀。北京,臺灣會館。臺灣會館免費開放,無需門票,但是只有每周二才會對外開放,且需要提前預約,才能進入參觀。北京,臺灣會館。
  • 「北京會館之首」安徽會館文物騰退接近完成,將變身博物館
    官方媒體近日的公開新聞報導披露,作為「北京會館之首」,承載著非常豐厚歷史底蘊的安徽會館文物騰退已漸近尾聲。《北京日報》10月15日報導報導稱,「記者昨天從市發改委、西城區文委獲悉,去年12月安徽會館文物項目啟動騰退,截至目前,115戶居民中已有110戶籤約搬遷,騰退工作漸近尾聲。
  • 北京會館尋遺 令人迷惑的百年會館你都了解多少
    北京的會館,已經有數百年歷史。這些會館的建立最初與進京趕考的學子有很大的關係。明朝遷都北京後,各地進京趕考的學子總得有個住的地方,一路舟車勞頓的學子們,大多也囊中羞澀,即便臨時住的地方,也是找不花錢的為好。於是,各地的故裡鄉紳或者本籍京官,就出錢行義,置地建房,免費提供給本籍學子棲住,這樣就陸續有了數百所會館。
  • 北京安徽會館明年修繕 「京師第一會館」將無預約全面開放
    2015年11月9日訊,位於琉璃廠附近的安徽會館明年將進行全面修繕。安徽會館始建於清代中後期,是北京400多家會館中唯一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修繕後的安徽會館「會更有利於參觀和使用」。 安徽會館安徽會館1871年由李鴻章兄弟籌資修建,是北京京劇的發祥地,至今保存著「三慶班」1886年的演出戲單,還有著名戲劇大師洪昇極負盛名的《長生殿
  • 北京有座臺灣會館,百年傳奇!有時間一定要去逛逛!
    而會館最密集分布的區域,則在菜市口,之前小北的多篇推送中,對此都有過描述。話說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後,鄭氏一門經略寶島,將科舉制度移植到了那裡。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開始,陸續有臺灣舉人到北京參加會試。為方便臺灣舉人來京參加考試和聯絡感情,1893年臺籍進士施士潔主持建立臺灣會館,1896年搬至大江胡同114號。
  • 走進「臺胞之家」——北京臺灣會館
    北京臺灣會館是北京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它是百年來臺灣同胞在京城聚會的場所,留下了臺灣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跡,見證了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歷史,是情牽兩岸的「臺胞之家」。會館是北京城歷史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年有許多會館,最初作為本籍舉人赴京會試棲息之所,故稱為會館,同時也供來京同鄉縉紳暫居。
  • 北京會館遺蹟如今僅剩一成多
    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會館,曾經是北京城裡除了皇宮和皇家園林之外一道獨特的風景。然而,北京歷史上有過的600多座會館,如今有跡可循的僅剩75座,其中,只有成為劉老根大舞臺的陽平會館和能吃飯看戲的湖廣會館,還算保存完好。
  • 走進北京前門的臺灣會館 感受兩岸百年歷史
    北京,前門,臺灣會館。前幾日,無意中發現北京前門藏著一座臺灣會館,查詢了一下相關信息,發現該會館僅在每周二對外開放,參觀者提前一天預約即可免費進入參觀。 之前路過前門很多次,但基本上都沒注意過這裡還有這樣一座院落。
  • 北京紹興會館,魯迅先生的補樹書屋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個北京旅遊的好去處,北京地鐵四號線菜市口站的紹興會館,魯迅故居,魯迅先生在北京的第一處居所,位於如今的南半截胡同路西。四合院院門外的牆上,鑲嵌著一塊漢白玉的文保單位標牌,上寫「紹興會館」四個大字。
  • 「五星」再聚北京人藝《窩頭會館》
    楊立新、何冰在排練場 富田 攝中新網北京11月8日電 (記者 高凱)一周前,北京人藝《窩頭會館》在京城引發大批戲迷通宵排隊的「購票奇觀」,8日,這部聚集了何冰、濮存昕、宋丹丹、徐帆、楊立新五位中國頂級戲劇演員的京味兒大戲進行了公開排練,言及此劇的火爆,濮存昕說,「我們幾個在這部戲裡達到了一種表演狀態
  • 北京安徽會館將全面修繕 始建於清代中後期
    北京安徽會館將全面修繕 始建於清代中後期 2015-11-09 08:00:39這個北京會館中唯一一處全國重點文物的會館,修繕後將不用預約,全面向社會開放。  此前局部復建、預約參觀  史料記載,安徽會館始建於清代中後期,佔地約9000平方米,分中、東、西三路庭院。會館內的大戲樓是北京現存的四座民間戲樓之一,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 為什麼我們國家會出現會館,會館的作用是什麼
    會館更像我們國家自古以來的"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同鄉之間互幫互助,"泛愛眾,德親人"更是會館能夠流傳至今的特色符號。會館裡,有互相幫助的同鄉人,有從事同一行業,忙碌指導後輩的前輩,也有共同向政府請願的普通老百姓。今天,讓我們走進會館,了解會館文化,品會館風採。
  • 《窩頭會館》五星級陣容 北京人藝大腕兒總動員
    8月4日,北京人藝建國六十年獻禮大戲《窩頭會館》所有劇組成員在湖廣會館高調亮相,這個戲的陣容之強大大約只有《茶館》可以與之媲美,可謂「北京人藝大腕兒總動員」,堪稱話劇舞臺上的《建國大業》,將在十一國慶前夕在首都劇場上演。
  • 話說北京的八大胡同,不僅僅是風月場所
    在北京多如牛毛的胡同裡,八大胡同的標籤只有一個,風月場所。也可以理解為那個時候的紅燈區。所謂的八大胡同是指西珠市口大街以北的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胡同、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現在叫做棕樹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現在叫做小力胡同)。
  • 湖廣完美呈現會館文化 京劇崑曲堂會唱響北京金秋
    湖廣完美呈現會館文化 京劇崑曲堂會唱響北京金秋   在北京,會館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種集中體現,而會館卻又主要集中在北京的宣武區,比如:湖廣會館、安徽會館、瀏陽會館、中山會館、湖南會館、陽平會館、南海會館等。其中湖廣會館是它們中極具代表性的會館。
  • 北京最大的兇宅,不是「京城81號」,而是「北平會館」
    提起北京的兇宅,大家反應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京城81號",本地人的叫法是"朝外81號",戰臺烽數次路過,這是一棟造型精緻的小別墅,但有關這棟樓的"鬧鬼"傳說卻早有澄清,皆是誤傳,這棟樓近年也在在荒廢許久之後重新裝修,出租於尋常單位作為辦公用。而在傳說中的"北京四大兇宅"中最大的北平會館,也就是位於虎坊橋的湖廣會館,至今則依然神秘。
  • 北京四大兇宅之一的湖廣會館,你去過嗎?
    聽說北京湖廣會館是北京四大兇宅之一,很早以前曾經路過此地,卻從來沒有進去過,選了一個晴朗的天特意過來看看。湖廣會館早先為清乾隆時張惟寅、王傑、劉權之等官員的府第。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捐為會館,清道光十年1803年增設戲樓。進門左轉通向戲樓,廊道上掛有名角的戲裝照。
  • 北京大紅門溫泉會館,是養性怡情的絕佳之地
    北京大紅門溫泉會館,這裡環境優美,是一座集休閒度假、娛樂遊玩、項目體驗的好去處。你可以選擇到豪華現代的溫泉洗浴中心泡湯,遊泳,也可以選擇打破室內外溫泉泡池裡休閒愜意一番,亦或是到健身中心,棋牌室,休息雅間小憩,聽聽音樂,放鬆下舒心,伴隨著鳥鳴、流水、昆蟲的聲音感受下外面世界的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