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徽會館將全面修繕 始建於清代中後期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北京安徽會館將全面修繕 始建於清代中後期

2015-11-09 08:00:39來源:新京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2015年11月09日 08:00 來源:新京報

參與互動 

  新京報訊 (記者馬力 通訊員劉辰)記者昨日從西城區椿樹街道了解到,安徽會館將於明年啟動全面修繕。這個北京會館中唯一一處全國重點文物的會館,修繕後將不用預約,全面向社會開放。

  此前局部復建、預約參觀

  史料記載,安徽會館始建於清代中後期,佔地約9000平方米,分中、東、西三路庭院。會館內的大戲樓是北京現存的四座民間戲樓之一,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去年,安徽會館通過局部復建,對外開放了包括大戲樓、神樓、碧玲瓏館等主體建築,但只接待有組織的群體預約參觀,公眾要先籤承諾書,方可參觀。這也是北京文保單位首次要求參觀者籤署文保承諾書。

  會館所在地西城區椿樹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配合會館的復建工作,去年會館附近的琉璃廠西街周邊12條胡同啟動了修繕改造,街道特別聘請了專業古建修繕隊伍,將居民房屋修繕成風格統一又各具特色的復古建築。

  該負責人表示,此前會館只是局部復建,明年將啟動全面修繕,經過專家論證,專項資金到位後就將啟動維修。

  不會進行市場化運作

  修繕完成後,根據情況進行參觀利用,作為政府公益性項目,修繕後不會進行市場化運作。今後會館參觀不再進行預約,將向社會全面開放。

  「街道為了豐富地區居民文化生活,搭建了活動及展示的平臺,充分利用會館的資源開展了一系列的市民活動。作為京劇發祥地之一,安徽會館及周邊胡同將打造成國粹京劇文化展示、體驗、傳承和群眾文化活動的基地」。這位負責人說。

  此外,除了安徽會館,此前西城區文委也表示,今年粵東新館將完成徵收。徵收結束後將啟動文物修繕,建設「戊戌紀念館」對社會開放。宣西北地區的山西會館、沈家本故居等都將啟動項目保護規劃等。

  ■ 檔案

  安徽會館 安徽會館是舊京著名會館。位於西城區後孫公園胡同。18世紀末,徽班進京,京劇藝術日漸興盛。安徽會館所在的椿樹地區因與前門外很多戲園相鄰,為演出方便,不少梨園名家便在此安頓下來,「四大鬚生」之首餘叔巖,「四大名旦」之一尚小雲,「四大鬚生」之一高慶奎,名旦張曼君、張曼玲姐妹等都曾在這裡居住過。

  有「京師第一會館」之稱的安徽會館是京劇發祥地的唯一文物見證。

相關焦點

  • 北京安徽會館明年修繕 「京師第一會館」將無預約全面開放
    2015年11月9日訊,位於琉璃廠附近的安徽會館明年將進行全面修繕。安徽會館始建於清代中後期,是北京400多家會館中唯一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修繕後的安徽會館「會更有利於參觀和使用」。 安徽會館安徽會館1871年由李鴻章兄弟籌資修建,是北京京劇的發祥地,至今保存著「三慶班」1886年的演出戲單,還有著名戲劇大師洪昇極負盛名的《長生殿
  • 安徽會館將編制修繕保護方案
    本報訊(記者李天際)長期被民居包圍和佔用的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安徽會館,本周開始拆除違建。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西城區獲悉,安徽會館拆違預計6月中旬結束,隨後將著手編制文物修繕和保護利用方案,逐步恢復歷史原貌。  昨天上午,後孫公園胡同25號院,施工人員正在對院內的違建進行拆除,這處大雜院位於安徽會館最南側,目前整院已經騰退。據介紹,始建於清代中後期的安徽會館被稱為「京師第一會館」,是北京會館中唯一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也是京劇發祥地的唯一文物見證。
  • 「北京會館之首」安徽會館文物騰退接近完成,將變身博物館
    為全面保護和恢復安徽會館的完整性,改善居民居住環境,2017年12月,北京市西城區啟動了安徽會館文物騰退項目,針對中路前院、東院和西院的115戶居民進行騰退安置。安徽會館未來將變身會館文化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安徽會館。
  • 北京安徽會館或成博物館 「會館之首」將再現盛景
    晚清之時,經李鴻章以及淮系將領、皖籍官員等捐資修建,安徽會館成為清代北京所有會館中面積最大的會館,佔地面積近9000 平方米,房屋達200 多間,主體分為中院、東院和西院三路院落。整個會館反映了清代官式建築的傳統樣式,規模號稱「北京會館之首」。這裡曾經是高官名士的聚集之所,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人士還在此辦《萬國公報》。徽班進京,梅蘭芳、譚鑫培等京劇名角也曾在會館戲樓演出,會館見證了京劇的起源。
  • 安徽會館大戲樓重張開放 參觀者進入需籤承諾書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從西城區獲悉,安徽會館中路的大戲樓等建築已修繕完畢並具備開放條件,但公眾要先籤承諾書方可進門參觀。這也是本市文保單位首次要求參觀者籤署文保承諾書。  曾為京師第一會館 未來不做商業運作  始建於清代中後期的安徽會館曾被稱為「京師第一會館」,而且這裡也是京劇發祥地的唯一文物見證。
  • 北京安徽會館「枯木逢春」
    那時,屬於北京安徽會館舊址的後孫公園胡同27號已經住得很擠。  張大媽的生活是後孫公園胡同3號、25號和27號共100餘戶居民生活的一個縮影,讓人很難想像這裡是京城二環之內的居民區。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裡是李鴻章、李瀚章等眾多淮軍將領於1871年籌資建成,久負「京城會館之冠」盛名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安徽會館。
  • 李合肥兩造京城安徽會館
    為了做好採訪準備,我們還專門網購了《北京安徽會館志稿》,上面還有花戲樓的照片,確實和城隍廟的很像。 翁飛博士(以下簡稱翁):安徽會館是清代京城著名會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後孫公園胡同,原為明末清初學者孫承澤寓所「孫公園」的一部分。清康熙年間,洪升創作的《長生殿》曾在這裡的大戲樓演出。
  • 始建於清代的曲水亭街15號將修繕
    5月21日,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濟南曲水亭街15號北屋屋頂修繕進行了批前公示。據了解,該項目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曲水亭街15號院內,始建於清代,現由於年久失修,前簷位置屋面及簷口坍塌,嚴重影響建築和居民的安全,本次修繕僅針對其屋面維修,大木架、木裝修、牆體、地面均不做處理。
  • 蜀中軼事|龍潭寺的三大清代會館
    這裡原有三個會館,即「廣東會館」、「江西會館」和「湖廣會館」。這些會館據查是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的廣東籍、江西籍、湖廣籍的人士修建的。西晉永嘉之亂後,戰爭、瘟疫、災荒及人口增長等諸多因素,客家人先後五次從中原南移。清初,大部分客家人在清政府「湖廣填四川」的命令下,再次從廣東的長樂(今五華)和興寧遷至四川。由於明末清初,四川連年戰亂,人口銳減。
  • 走進「臺胞之家」——北京臺灣會館
    北京臺灣會館是北京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它是百年來臺灣同胞在京城聚會的場所,留下了臺灣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跡,見證了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光榮歷史,是情牽兩岸的「臺胞之家」。會館是北京城歷史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年有許多會館,最初作為本籍舉人赴京會試棲息之所,故稱為會館,同時也供來京同鄉縉紳暫居。
  • 上海最古老會館修繕完畢
    本報記者 戚穎璞歷經半年修繕,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商船會館」於12月22日正式落成。這是上海最早建成的會館,擁有300多年歷史。記者昨天從建設方綠地集團獲悉,商船會館將具備一定公益性質,未來考慮開放。
  • 外灘又一幢古建築修繕後回歸 305歲商船會館明天開放
    明天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申城78處文物建築將免費對公眾開放,其中有著305年歷史的商船會館在完成重新修繕後,也將首次亮相。這座當年上海248座會館中面積最大,建築格局與型制最為豪華的會館,將以原汁原味的風格重新喚回人們對黃浦江畔老碼頭的古老記憶。
  • 北京會館遺蹟如今僅剩一成多
    在原宣武區,清朝時會館曾多達405家,並出現了最大的會館——安徽會館。   宋代表指出,歷史上的會館作用是各地在北京的同鄉進行互助聯絡、協調交流場所。事實上,會館是各地人在北京的根,承載著歷史,有著各地人在北京的過去,有著他們的辛酸和輝煌。歷史上眾多會館帶來了各地建築、飲食、醫藥、戲曲、音樂、舞蹈、禮儀、科技、民俗等,對北京文化及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300年商船會館修繕落成 江南文化地標回歸外灘
    位於南外灘董家渡的商船會館經過半年多的精心修繕,這座有著305年歷史的江南文化地標近日正式回歸,古老的歷史建築再度煥發新生。外灘商船會館始建於1715年,是當時上海面積最大、建築格局與形制最為豪奢的會館之一,由當時上海周邊的沙船業眾商集資興建,用於集會、議事、看戲等。
  • 話說北京的會館
    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其中會館文化就是個重要的話題。我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會館最早見於明朝,其發祥地就在北京。  明永樂年間,朝廷由南京遷都北京,永樂十三年(1415年),朝廷宣布將科舉考試地點也改為都城北京。「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各地莘莘學子,無不夢想著「一舉成名天下聞」。每逢三年一考的會試期,全國數以千計,有的年份竟達上萬的舉子紛紛湧入京師。
  • 走訪京城胡同,安徽會館的2座大院已騰退,一同探訪原貌
    一、京城胡同美妙時節,尋訪安徽會館,只為看到騰退修繕前的原貌!這個季節是走訪京城胡同的最好時節,尤其是休息日,可以好好感受京城胡同裡的人間煙火氣。周日來到了虎坊橋西北的後孫公園胡同,這一片區是北京南城近代城南文化的起源地,這裡有京報館、林海音的故居等。
  • 湖廣完美呈現會館文化 京劇崑曲堂會唱響北京金秋
    湖廣完美呈現會館文化 京劇崑曲堂會唱響北京金秋   在北京,會館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種集中體現,而會館卻又主要集中在北京的宣武區,比如:湖廣會館、安徽會館、瀏陽會館、中山會館、湖南會館、陽平會館、南海會館等。其中湖廣會館是它們中極具代表性的會館。
  • 安徽一處中國傳統村落,始建於北宋,發展於明朝,鼎盛於清代
    安徽一處中國傳統村落,始建於北宋,發展於明朝,鼎盛於清代安徽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單從旅遊產業的發展上看,就有不少發展魅力大的景區,一座黃山吸引到了全國很多的遊客為之嚮往,一座古鎮則能讓遊客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方式,一座古建築則能體會到古人的建設智慧,而一處古村則能很好的展現地域風情和習俗,像是這處古村文化就堪稱是安徽的代表性的名村。
  • 外灘商船會館修繕落成 上海城市更新傳承歷史文脈
    新華社上海12月27日電(記者鄭鈞天)近日,象徵著曾經上海繁榮景象的人文建築地標——外灘商船會館重新修繕落成。這意味著,這一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建築將重新煥發光彩。外灘商船會館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是當時上海面積最大、建築格局與形制最為豪華的會館之一,由當時上海及周邊的沙船業眾商集資興建,用於集會、議事、看戲等。作為上海及周邊沙船業商行團體的所在地,商船會館記載著上海航運發展、客商貿易及文化往來的厚重歷史,對上海港初期的形成、興起和發展有著重大影響,也是上海「海納百川」城市精神的重要歷史見證。
  • 北京會館尋遺 令人迷惑的百年會館你都了解多少
    當時親眼見著正在拆除的會館還有原崇文區西曉市街140號(原曉市大街129號)的浙慈會館(成衣行工會)和財神廟,約始建於清初。看來浙江人在北京經營成衣行是很有歷史的,據說當時會館那一帶,多居住為浙江人。不過,有些會館被雖然被拆了,但一些因為會館而叫開的地名卻留了下來。如今北京工人俱樂部往南,有一條胡同叫福州館街,它就是當年福州會館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