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超30年,每日素食,家人已認不出他

2020-12-12 讀天下史

隱士,可以說是中華歷史上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並不是對紅塵感到厭倦、去林中隱藏居住就能被稱為「隱士」的,因為古代有「士、農、工、商」的分類,隱士首先應當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有能力步入仕途,但他們卻不慕名利,只一心追求內心的寧靜平和。

現代的城市生活方便快捷,隱居山中的生活在很多人的想像中都很難熬。但每個人的追求都不一樣,如今也有很多人選擇去終南山隱居,這座位於陝西省內、綜合了道文化、壽文化以及各種歷史文明典故的「仙山」,不僅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也吸引著慕道養生者。

早在9年前,終南山的隱居人數就超過了5000名,其中甚至不乏年輕人、外國人。現在終南山隱居人數恐怕已經過萬,而在這些人中,有一個被稱為現代「終南山第一隱士」的人分外顯眼,他隱居超過30年,每天只吃一些簡單的素食,甚至家人看到他也已經認不出來。

這位「第一隱士」就是但侯大師。當年他進入終南山時,還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小夥子,旁人在他這個年紀,可能一心想著成家立業,但侯大師卻有些與眾不同,也許是受古代隱士文化的影響,也許是想追求清靜的生活,但侯大師進入山中,過起了「原始生活」。

終南山很美,陶淵明就寫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但想在終南山長期生活卻並不容易,但侯大師和其他隱士一樣,在山洞中或者廢棄的房屋草棚裡居住,每天打坐、或者閱讀經書,然後就是睡覺、休養,以及吃一些在我們看來難以下咽的食物。

但侯大師的飲食,除了清水,就是山中開闢菜地種下的青菜,每天素食。這樣的生活很多網友都覺得難以堅持,但侯大師卻樂在其中。其實也不止他一人,終南山上其他隱居者的生活也大同小異,只是但侯大師入山的時間太長,已經30多年,讓大家都感到驚奇。

當初家人並不支持但侯大師的決定,但他們改變不了他的想法。入山之後,但侯大師就長年沒有和家人團聚過,即使是中秋、或者過年。因此,30年後家人進山希望和他見面時,已經認不出他的模樣了,當年的小夥早就成為了面容滄桑、鬚髮半白的老人。

對於放棄現代生活、遠離家人獨自進山隱居,網友們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有人認為,古代終南山的確是隱居的「仙山」,但如今終南山裡的很多人都是附庸風雅,稱不上真隱士,而且為了這樣的生活離開家人,更是不可思議、不負責任,令人難以理解。

但也有人認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他們嚮往清淨自然的日子,選擇隱居並沒什麼難理解的。古代有無數知名隱士,莊子、列子、鬼谷子、諸葛亮、陶淵明都是我們熟悉的人物,沒準在現代隱居者中也有深藏不露之人。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現代終南山第一隱士:每日素食,隱居30年不與父母相見,如今怎樣
    經過數年的努力,比爾寫下了《空谷幽蘭》一書,在書裡,他高度讚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並且表達出了自己對隱士生活的嚮往,隨著這本書的熱銷,國內掀起了一股成為「隱士」的熱潮。根據不完全統計,當年該書上市的那幾年,有超過5000人跑去終南山隱居,並自稱為「隱士」。然而真正的「隱士生活」哪裡有那麼容易過?
  • 「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30多年每日清水白菜,父母再見已認不出
    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論六家要旨》隱居山林,悠然田野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客的畢生追求。擇一處良田,建一所私宅,養一圈雞禽,彈一曲雅樂,好不快哉。在世外桃源,他們可以逃離世俗的紛擾和官場的爭鬥,專心發展自己的愛好和事業,而這些人,被後世統一稱作隱士。
  • 終南山隱士:隱居長達30多年,每日清水白菜,如今親人已認不出
    道教的人大部分都是隱士,平時喜歡待在自然裡面,喜歡遊山玩水。在全國有名的大山裡面,其實都有很多的這種隱士。其中,終南山是最多的,這些隱士也喜歡往那裡跑。終南山隱士:隱居長達30多年,每日清水白菜,如今親人已認不出。作為道教的發源地,終南山的地位一直都很超前,歷史上很多有名的隱士都曾在這裡隱居。到了現在,依然有號稱「第一隱士」的侯大師在這裡隱居。
  • 「終南山第1隱士」:隱居30多年,天天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而「歸隱」山水就是要求人要不受外界的喧囂幹擾,不再去關注追名逐利,把心靜下來,去思考宇宙萬物哲理。隱士通常都喜歡雲遊,享受明山秀水,自在遊樂於山水之間,享受漫天雲捲雲舒,花開花落。著名的自然景區裡面都有許多隱居的人,其中終南山就受不少人青睞。當年陶潛一句「悠然見南山」,寫的就是這個終南山。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中,隱士這一群體也在慢慢縮小,畢竟現如今想要成為一名與世隔絕的隱士也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在我國的終南山上,卻有這樣一位隱士,他隱居深山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每天都是以粗茶淡飯來度過修行時光的,由於他隱居的時間非常久,因此,他也被人稱為"終南山第一隱士"。那麼,在這位第一隱士的背後,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事情呢?
  • 他被稱作「終南山第一隱士」,在山裡生活30多年,家人相見不相識
    他被稱作「終南山第一隱士」,在山裡生活30多年,家人相見不相識隨著現在社會的不停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快節奏的生活都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大家都喜歡通過旅遊來緩解自己的生活壓力,或者說是工作壓力,順便還能一睹自己喜歡的風景,但是有一些年輕人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覺得現在的生活並不適合自己,他們需要找一個安靜環境來讓自己度過餘生,這就導致了終南山上有非常多的隱居的人。
  • 隱居終南山的隱士,日子居然過得如此悽慘
    終南山為道教發祥地之一。據傳楚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
  • 不用手機不花錢,這位終南山隱士獨處30年,卻被網友指責沒人性
    不過古往今來還真有這樣一類人,他們不追求金錢名利,也不嚮往權勢地位,過著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隱居生活,這一類人通常會被稱為隱士。中國古代隱士數量極多,尤其是在宋明理學以及道教興起的朝代,人們受到返璞歸真思想的影響,追求無欲無求的生活狀態,甚至在政治上都追求無為而治。當然了,最後一點只是一個概念,在現實中並不具備可行性。
  • 終南山隱士之謎,終南山真的有隱士高人麼?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寫過的詩句,這是他當年隱居時候寫過的詩句,而這裡的悠然見南山就指的終南山。終南山是位於陝西省,有天下第一山之稱,而我們經常看到的武俠小說裡也有很多是以終南山為背景的,比如神鵰俠侶,裡面寫的終南山下住的都是武林高手,都是隱居起來,不問世事的人,還有就是像王重陽,這在歷史上是真有此人,也是在終南山隱居,哪歷史上這麼多的人為什麼都選擇終南山隱居呢?現代還有人在終南山隱居麼?
  • 終南山「隱士」已高達五千人,隱居之地變「鬧市」究竟為哪般?
    不當官了做什麼呢?從「士農工商」的順序而言,自然就是回到土地當個農民了。這不,陶淵明也因為在仕途連連受挫,就乾脆隱居了起來,開始在土地上耕作了。雖然種地技術不咋地,還自嘲是「草盛豆苗稀」,但「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還是讓許多人心馳神往。而現代社會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車馬喧」,節奏快。
  • 終南山隱士只是標籤?也有隱士下山聚會泡酒吧
    就在這片靜寂的山林中,卻常年隱居著數百名修行者。隨著外界對隱士生活的好奇,連日來大批尋訪者前往終南山尋訪,山野的平靜終被打破。究竟是哪些人在終南山隱居?他們為何要躲進山林過著清貧的與世隔絕的生活?隱士生活背後究竟蘊藏著怎樣的文化現象?記者近日前往終南山,實地踏訪並體驗了隱士生活。而有內行指出,當前已不具備產生隱士的條件。
  • 終南山80歲「女隱士」,一人隱居44年,自稱感覺不到疲倦
    在地理位置上,終南山位於秦嶺中段,東起藍田西到太白山,綿延了200多公裡,這裡是西安南邊最雄偉壯麗的屏障,被譽為「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除了悠久的文化外,這裡還擁有絕倫的自然景觀,比如第四紀地質遺蹟、地貌遺蹟和古人類遺蹟等,都讓人嘆為觀止。
  • 「天下第一福地」終南山,探訪隱居於此的隱士們,來一場心靈之旅
    在這個世上,還真有這麼一處歸隱聖地,那就是聚集著眾多隱士的終南山。在這裡,你或許可以找到令你心安的地方。終南山又被稱為太白山、太乙山,這裡是道教、佛教以及壽、孝、財神、鍾馗文化的發祥聖地。終南山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屬於秦嶺山系。終南山被人們譽為仙都,也被稱為是天下第一福地。這裡雄山巨溝,既有雲深不知處的高山之景,又有小溪流水的閒暇之處。
  • 終南山千年隱居生活真相 驢友觀光影響隱士修行
    20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尋訪終南,《空谷幽蘭》問世,揭秘山谷5000多位隱居修行者,過著和1000年前一樣的生活,年齡最大的90多歲,個別隱士甚至數十年在山中居住,直到終老也未曾下山。
  • 終南山為何多隱士?堪比希臘的奧林匹斯山
    據不完全統計,終南山現有約三百到四百名隱士。這些人來自全國各地,此外,還有我國臺灣、日本、韓國的修行者。這些隱士有的是來學佛問道,有的是為了練氣養身,有的僅僅只是找一處清淨的地方讀書做學問。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選擇來終南山隱居呢?終南山與其它地方相比又有著怎樣的奧秘呢?
  • 終南山隱士:萬人隱居的背後是逃避現實,一場大雪直接原形畢露
    在這些不願妥協的人當中,有部分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與本事掙扎出另外一條路,但有部分人只是逃避,逃避生活的苦難與現實的殘忍,他們就是今天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一些借著"隱士"的名號,實則逃避現實的人。昔日八十多歲的姜子牙就生活在磻溪谷中隱居,每天坐在溪邊垂釣,終於釣到了周文王這條大魚;而老子騎青牛出函谷,最終也是去到了終南山逍遙於天地間。再到後來,張良在輔佐劉邦統一天下之後,深知劉邦秉性的張良也跑到了終南山附近隱居;而唐代詩人王維也曾在終南山附近有過一段隱居生活,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詩篇,如今咱們在課本裡還能讀到"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這樣的佳句。
  • 放棄億萬家產隱居終南山,自認與世無爭,看終南山隱士生活怎麼樣
    相信很多人對這樣的生活都曾憧憬過,卻不敢付出行動。然而,有那麼一批人,毅然拋棄了城市生活,選擇了隱居終南山,過上了清幽的日子。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隱士們,過的還好嗎?就是這麼一個事業愛情雙雙得意的人,在2014年,居然放下了一切,孤身一人,背上一個小小的行囊就直接來到了終南山,開始定居。他的這個決定過於驚世駭俗,毫無疑問得到了周圍所有人的反對,然而,父母妻兒的哀求都挽留不住他,在終南山的高地上,他給自己建了一座簡陋的茅草屋,從此便在這裡住了下來。
  • 住茅棚吃野菜過千年前生活5000隱士隱居終南山
    2012年2月12日,秦嶺終南山大峪,《問道》雜誌主編張劍峰和幾位隱居者合影留念。隱士居住的茅棚一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他們分散在各個山谷裡。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傳說中在終南山隱居的隱士,因為《空谷幽蘭》的問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離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終南山中,還保留著隱居傳統,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隱居者,過著和一千年前一樣的生活。日前,記者跟隨張劍峰前往終南山尋訪隱士,揭秘終南山傳承千餘年的隱居傳統。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43歲皈依佛門,隱居四十多年,自稱能和佛祖講話
    她在43歲那年與家人斷絕聯繫、皈依佛門。如今,王芝霞已經年過九十,卻依舊隱居於終南山。心有菩提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教,自傳入中國便極受人們歡迎。幾年過去,佛教已經成為了中國的最大的宗教之一,在中國的不少城市裡都有著大大小小的佛寺分布。
  • 哪些人可以隱居終南山?終南隱士都是哪些人?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秦嶺終南山隱士多,這是世所公認的事實,尤其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空谷幽蘭》的出版,更是讓這一神秘群體被世人所知,也讓世界上更多的人選擇來到終南山做一個隱士,那麼隱居在終南山裡的隱士都是哪些人呢,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