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平陰,第一印象這裡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之地,「森林平陰玫瑰之都歡迎您」讓天性浪漫的我對這個浪漫充滿靈氣的小城充滿了無限好感,想大口呼吸這裡的新鮮空氣,想用力擁抱這座小城的微風,然而,真正地觸摸到這座城市後,我更愛的,是這座小城濃厚的文化氣息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對於我來說,這座小城更吸引人的地方,大概便在於此。
在日升月落交替之間,我去到了平陰的幾個文化場所:文化館、圖書館及博物館,樹木慢條斯理地度量著時間裡的明暗,而無比珍貴的時間被定格在很多個永恆的瞬間,文化場所的魅力便在於此,在這裡,人的胸懷仿佛會變得比時間還寬廣,寬廣到能夠包容世間所有乾淨的裂縫與角落。
文化館展出的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主題藏品展,這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展館,儘管那些曾經被炮火燒傷的田野已經日漸蒼老,但75年後的今天,陽光依然照耀華夏大地,一盞盞燈火,還在用力燃燒著。歷史是不能夠被忘記的,一件件陳舊的展品、一個個英雄的人物、一樁樁不平凡的事件,映射出那段崢嶸歲月的英勇無畏。
文化館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身處這莊嚴肅穆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主題藏品展,重溫那段應該被國人記住的歷史,愛國之情更加濃厚,報效祖國之心更加強烈,英勇無畏的精神,是應該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裡的。
告別了十分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化館,來到平陰縣的圖書館,不禁被圖書館的良好氛圍與學習風氣震撼到,仿佛自己遊船縹緲在青山碧水間,而後停泊在唐詩宋詞的一個意象、詞牌裡,驀然回首,平平仄仄的視線裡,看到了一縷陽光。在圖書館裡的心境,就像打開了一扇心扉,只願與山水相伴,與天地相依,看雲捲雲舒,曼妙著花開花落。
是的,圖書館就是這樣一個讓人的內心變得寧靜柔和的地方。
走近圖書借閱區,汗牛充棟的書籍間閃爍著無數雙求知的眼睛,白髮蒼蒼的老人佝僂著尋找自己想要看的書籍,時間定格在那一瞬間,我想,學無止境的魅力就在於此吧,雖是佝僂的姿態,雙眸卻依舊閃爍堅毅,所幸的是沒有隕滅的文明,心中也仍有希冀,我想,追尋真理的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信仰,是最美好的生活狀態;還有戴著眼鏡的中年男子認真翻閱著書籍、青春陽光的少年如饑似渴的汲取知識、可愛活潑的小姑娘眨巴著大眼睛看著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漢字……整齊劃一的書架間交錯的視線都映射出學習知識的熱切,指尖划過紙張,生命的詩篇也正在不斷的轉動翻閱寫下最華麗的章節,閱覽室裡,所有捧著書籍認真翻閱的人們,是這間小屋裡最美麗的風景線。
最後一站到達了博物館,紅牆青瓦、飛閣流丹,漫步於博物館內,聆聽叮咚作響的透明音符,吟誦純美靜謐的妙曼詩章,我乾淨的大腦和內心,堪比山巔的陽光、白雲和清風。低頭看到青石板路上的螞蟻,竟饒有興致去俯身觀察,我想,螞蟻此時掉到了秋天的深處,樹葉成山,花瓣如泥,一塊黯淡的石板,猶如方寸之疆,竟讓它:東奔西突,南衝北撞,暈頭轉向,實在是有趣極了。
博物館裡坐落著幾座千年文廟,這是時光賦予的古老生命,平陰文廟始建於北宋元符至大觀四年間(1098—1110),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後經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維修,形成了現在的古代建築群。文廟坐北向南,南北長200米,東西寬80米,佔地面積16000平方米,為三進庭院式建築。儒學主張中正有序,反映在文廟建築上,表現為普遍採用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沿軸線南北縱深發展,對軸線之外嚴格對稱,突出居中為尊。整個文廟建築組群參差有致,嚴謹有序,突出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序」的觀念。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照壁、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廊廡、明倫堂,東側建有忠義祠、名宦祠、文昌廟、三代宮、東齋,西側有節孝祠、鄉賢祠、西齋,整個建築遵從了我國傳統建築群中貫軸線,左右對稱的原則,布局嚴整,錯落有致。
身處文廟間,心境好似一朵古典的雲彩把湛藍的天空收藏,唐詩的風中,飄落一場瀟瀟的宋詞之雨,文廟建築鐫刻的那些婉約的字眼,月光般清純,把我的心洗濯得一塵不染。
回到住處時,晚霞十分美麗,朝美麗的晚霞看去,是巍峨的山峰,向上直插雲霄,向下伏回大地,如此偉岸的身軀,卻是如此謙遜,沒有絲毫的做作和驕傲。凝望的一瞬間,我發自內心的想說:我愛這巍峨而陽剛的姿態,我也愛寧靜而溫和的內心,這是平陰帶給我的禮物,真切感受到學無止境的精神境界,文明之風遍布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古老又年輕的平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著像陽光一樣的膚色。
此時,我在平陰,想對遠方的你說:來平陰吧,我們一起,打卡這裡的文化場所,感受這座小城的文明之風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我在平陰,等你。
文/李依帆 攝影:韓春義 欒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