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春12月16日電 (高龍安)在長春,人們對於輕軌和地鐵總是懷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因為這裡建有中國內地第一條輕軌線路。「十三五」期間,長春軌道交通運營線網從48公裡增長到100.1公裡,實現了從輕軌時代到地鐵時代的跨越。現在,城市地上地下往來穿梭的列車,平均每天接送人次70餘萬,繪就了一幅覆蓋整個城市的軌道交通便捷「出行圖」。
地鐵列車整裝待發。長春軌道交通集團供圖
從輕軌時代駛向地鐵時代
時間回到2000年,中國內地第一條輕軌線路——長春輕軌一期工程正式開工,當時,國內沒有任何輕軌建設和運營的經驗,輕軌建設者們一步一步探索和攻關,掃平建設中的阻礙。2002年10月30日,長春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工程順利通車試運營,長春由此開啟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新的徵程。
長春在發展軌道交通之初提出「先建輕軌,後建地鐵」的模式,而從輕軌時代過渡到地鐵時代,長春整整用了15年的時間來積蓄躍遷的動能。
隨著長春城市體量迅速增大,民眾對於軌道交通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地上,輕軌線路不斷向更多區域延伸;地下,地鐵正一寸一寸向更遠處掘進。
2017年6月30日清晨,一列頂著大紅花、通體白色的列車駛出車庫,長春軌道交通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成功通車試運營,長春由此邁入地鐵時代。時隔一年,長春軌道交通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於2018年8月30日通車試運營,與1號線在城市中心位置形成「十字換乘」。短短兩個月後,長春軌道交通8號線一期工程通車試運營。
據統計,地鐵1號線通車以前,輕軌3、4號線日均客流20餘萬人次,地鐵1、2號線運營後,截至2019年末,長春軌道交通線網日均客流達70餘萬人次,最高日客流達93.8萬人次。整個「十三五」期間,長春軌道交通運營線網從48公裡增長到100.1公裡,更重要的是,地鐵與原有的輕軌組成了「十字+環線」的交通網絡,構建成為長春又一交通動脈。
長春軌道交通建設現場 王長宇 攝
「智慧城軌」讓交通更便民高效
如果說,暢通的軌道網絡為民眾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那麼,智能化的服務設施則賦予了這張網絡「智慧」。
長春軌道交通經歷了從紙質票、單程票卡,到後來自動售票機、「一卡通」儲值卡等階段,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網際網路+軌道交通得到迅速應用,如今購票和「充卡」已不再是乘車的必要條件,售票處前排長隊的場景也鮮有出現,因為更多的人會選擇通過手機支付寶、銀聯雲閃付、長春E出行、長春市民卡等掃碼乘車。
事實上,真正運用在軌道交通系統中的「黑科技」遠不止於此,目前,地鐵1、2號線的智慧運維系統已覆蓋AFC(自動售檢票)、供電、電扶梯和車輛段等環節,同時,通過「軌道車輛智能聯網系統」,乘客可隨時掌握站點信息和下車位置,有效地規劃出行路程。
此外,車輛遠程監測與診斷系統、車輛弓網檢測系統、車輛輪軌檢測系統等,為軌道交通安全、平穩、高效地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一年八項目 2020年成最忙建設年
2018年11月,長春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覆,7個項目、116公裡長線網、總投資711億元。這是長春軌道交通發展史上的一次突破,建設規模創造歷史新高。而在2020年,第三期建設項目同期開工5個,還有3個續建項目,當年在建項目達到8個,開創了長春軌道交通年度建設規模歷史之最。截至12月11日,6號線長春西站至祝家屯站盾構區間實現雙線貫通。
在第三期軌道交通項目建設中,首次採用了「項目制」工程管理,管理團隊在初步設計、施工、驗收、結算、交接等階段全面負責項目建設,對線路管理負總責,以此達到項目管理主體責任明確,高效管理的目的。
為了儘早完成施工任務,長春市軌道工程今年開展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冬季施工,參與冬季施工的有6條線路,共43家施工單位,5923人。冬季施工有效地解決了東北地區每年施工期短的問題,為各條線路按照計劃開通打下了基礎。
「十四五」時期,長春軌道交通將在高水平完成第三期建設規劃項目的同時,超前謀劃上報第四期建設規劃,布局多層次、多模式、多制式的交通網,為城市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出行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