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
萬千精妙,皆從春始
而春茶第一杯至鮮
應屬「象窩茶」
為讓茶友喝上一杯鮮爽的春茶,象窩茶人不辭辛苦,從原生態產區,純手工採摘,到制茶老師傅用一雙手的力量,精雕細琢的匠人精神,成就著味覺系統的匠心之美。
讓「大自然」走出茶園,將這份春天獨有的味道,送到象窩茶友的面前。
春雨後,春茶鮮,採摘正當時,各地茶園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
新興縣太平鎮象窩山上的茶園基地也不例外。
經過一個冬季的休眠和養分積累,漫山遍野的茶樹吐露新芽,帶著春的活力,和大自然一同甦醒過來。
對任何茶品而言,原料的生長環境是品質形成的關鍵,唯有優越的生長環境才能給茶樹帶來充足的營養,進一步影響茶的品質。
新興縣太平鎮的象窩茶場可以說是整個廣東片區最美的茶園之一。
這裡高山疊翠、雲霧繚繞,是名副其實的「大自然氧吧」。
▼▼▼
它位於天露山脈北緣,與禪宗六祖惠能聖地國恩寺僅一山之隔,擁有大山深處的奇美之地,至今仍保留著8萬株有60餘年歷史的老茶樹。
▼▼▼
經過天露山脈的山泉水灌溉著茶園,賦予了每一片葉子最優質的水分。
這裡有著漫射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等地理特性,促進了茶樹鮮葉原料中豐富的胺基酸類和芳香類物質形成。
此外,更構成了象窩茶芽葉肥壯多毫,持嫩性強,茶香濃鬱持久,滋味醇爽甘美的品質特色,也成就了象窩茶「香、甜、鮮、爽」的絕味。
加之高海拔地區年平均氣溫與降雨量均比山下低,涼爽的局部氣候更給予了高山上的茶葉更多成長時間。
成長期的延長,讓茶葉的根脈吸收的礦物養分可以更多地送達芽頭,葉片中的光合作用將合成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貯存在葉片的細胞之中。
作為廣東著名的有機生態茶園,象窩茶場更榮獲了大大小小上百項榮譽,這一切都歸功於茶園的有機管理種植。
多年來,堅持施放以花生麩、兔糞、羊糞等農家肥作基肥。
不噴施任何農藥,以保護生態、科學有效的物理方式治蟲,保證每一顆茶芽都是無公害、無農殘的,是讓消費者放心的好茶,從「源頭」保障茶園的有機品質。
採茶是看天吃飯的活兒,為搶奪入魂的鮮味,只有晴天才上山採摘。
太陽初升,天微亮,一群背著大籮小筐的採茶人便迎接晨起的露水,爭分奪秒,把整個春天都裝進茶筐裡。
象窩茶人一直相信,只有最古老的採茶方式才能最大限度保證春茶的品質。
純手工採摘,要求極其嚴格,採時,在新梢上採下肥壯芽葉。用手的溫度去度量每一片茶芽的嫩度、勻度、淨度和鮮度。
在頭輪採的茶芽飽滿而且重實,製成的茶品質最優,營養價值最高,但產量卻極其稀少。
只有手工採摘的茶葉才能保證每一片的完美,不是所有的一芽一葉,都能成為您杯中的上品。
一斤上好的茶葉約1萬顆芽葉
以一次衝泡5克計算
一斤茶能泡100次
10000/100=100
這意味著一泡茶5克
需要採摘100顆芽葉
一次採摘一個芽頭
一泡5克的茶需在枝頭上採摘100次
一斤需要採摘10000次
這說明一斤的茶需要茶農
重複10000多次的採摘動作
(彎腰、低頭,摘取茶樹芽葉)
人間凡是美物,大都行色匆匆,就如象窩茶,等待了365個日夜,春茶之時最為讓人期待。
當它帶著沉甸甸的養分,從芽頭走向人間時,我們才曉得這世間的春天有多鮮美。
唯有細細品一杯「貴如金」的春綠茶,才算沒有辜負這個大自然的饋贈和茶農的辛苦勞作。
俗話說:做茶三分看茶青,七分看工藝。
象窩茶,由多年炒茶經驗的手藝人製作,在老師傅看來,春茶是天地美好的饋贈,更需人的悉心製作和守護,但把春天滿溢的生機鎖在一顆顆鮮嫩的芽葉之中絕非易事。
剛摘下來的鮮茶,需在第一時間攤晾上,將含水量降至70%,去除青草氣。
柴火開始燃燒,炒青的鍋逐漸溫熱,人便要寸步不離,人茶和一。
抓、抖、扣等手法輪番上陣,鍋不離手、手不離鍋,溫度、色澤、形貌,全憑眼力、手感判斷,掌握精準的火候,鎖住茶葉的鮮嫩口感。
除了嚴格「找茬」的採茶人和制茶師傅,象窩茶的匠心品質還來自更苛刻的審評師們的監督。
他們每天都要從外形、滋味、茶湯、香氣、葉底等方面,綜合把關象窩茶的明前春茶的品質。
盒裝 150克/盒
優選手工採摘一芽二葉鮮茶葉
滋味鮮醇而甘甜
香高且帶有花香
盒裝 150克/盒
手工採摘60多年
老茶樹一芽一葉嫩芽
條索細緊勻整,顯鋒苗
葉底嫩綠明亮
滋味鮮醇,香氣鮮嫩高爽
春茶,是每一個茶人春日的美夢,而象窩的春茶,便是讓茶人們實現美夢的地方。
沸水一入,馥鬱茶香撲鼻而來,叫人心曠神怡,入口鮮、香、潤,舌頭生津。
這一杯綠意清澈的茶湯裡,藏著春日柔風的鮮嫩,一口上心頭,成為象窩茶友心中的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