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7日訊,今天凌晨淅淅瀝瀝的小雨,讓不少老房子存在漏雨問題的居民們焦急萬分,自家的房子,到底還有沒有希望補一補?
這個雨季大家是不是又要在家中抗洪?居民們心裡沒底,為此他們撥打市非緊急救助服務中心電話12345進行反映,希望相關部門儘快關注到居民們的煩心事兒。
西城區帽兒胡同39號院裡共有4戶人家,秦先生家的屋裡四面牆上都貼著厚厚的木板子,因為連年漏雨,牆皮掉得厲害。秦先生說,要是不貼木板,牆皮就跟下雪似的往下掉,現在這些木板子也都讓水泡糟了。天花板上,拇指寬的裂紋一道一道的,最明顯的是一個直徑超過一米的大窟窿。窟窿下面,不乾膠條粘塊板子暫時遮擋,膠條散了,秦先生就拿幾個桶放在頂柜上,勉強又把板子撐起來一塊。
秦先生快六十了,為了房頂漏雨的事,沒少登高爬梯,無論是自己還是找施工隊,房頂的防水做了一遍又一遍,可趕上雨天,屋裡仍是「水簾洞」。昨天記者又隨秦先生爬上了房頂,看到房頂最容易存水的地方已經鋪上了油氈。秦先生推測,之所以漏水,是因為雨水從沒鋪油氈的地方滲到了屋裡,所以油氈不管用。「我這房頂和旁邊兩間房子搭在一起,一面山牆和別人家的房子是共用的,我動靜一大,就會影響別人。」記者看到,這個小院裡,有類似問題的老房子也不止秦先生一家,隔壁的房子屋頂已經全部蓋上了大塑料布。
秦先生回憶,打小兒他就住在這裡,原先39號院是私房,後來房東把房賣給了糧食局,成了公房。二十年前,房子的產權單位發生了變化,從糧食局轉給了奧士凱公司。因為漏雨的問題,秦先生多次向現在的產權單位反映,但因為是遺留問題,產權單位也不知該怎麼解決。「我現在是真著急,好多人也想給我幫忙,可現在不知道漏點在哪,沒有技術,光憑力氣解決不了。」
楊女士住在海澱區北蜂窩路30號院6號樓頂層,自從搬入這裡,每次下完雨,屋裡漏進來的積水多天幹不了。楊女士家臥室漏雨的牆壁和屋頂旁邊就是空調插座,下雨後因為擔心空調漏電,無論天氣多熱,楊女士都不敢使空調。30號院的居民樓大多是五六十年的老樓,不少頂層住戶家裡都有漏雨問題。
楊女士說,去年夏天,屋外中雨,屋裡小雨。「把手貼在牆上有個半分鐘,就能接一捧水,趕上半夜小雨,家裡的墩布、拖把、大桶、小盆的,都得派上陣。」楊女士擔心的是,與漏雨臥室一牆之隔就是廚房,牆上的瓷磚,做好的吊頂,會不會因雨水浸泡發生脫落坍塌,都不好說。
記者在楊女士家的臥室看到,牆壁被水泡的發黃,上面還布滿了裂縫和鼓包,輕輕一碰,大片的牆皮馬上掉落。從窗戶往外看,房頂上的瓦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北蜂窩路30號院的居民以老年人居多,頂層存在漏雨情況的也不止楊女士家一戶。記者為此聯繫了小區產權單位北京市鐵路局房管處,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會儘快核實處理居民們反映的問題。居民說,希望產權單位能夠想個好辦法,幫助大家踏實地度過今年的汛期。
家住東城區海運倉小區5號樓頂層的周先生一家,這些年也一直飽受漏雨問題的困擾。「漏雨的地方就在臥室窗戶附近,雖說還沒到屋外大雨屋內中雨的地步,但再發展下去也是遲早的。」指著牆上的雨水印,周先生無奈地告訴記者,五六年前主臥就出現了漏雨的情況。「每次天氣預報一說有雨,我們老兩口就得待在家裡等著接水倒水,哪怕是陰天都不敢長時間的出去。」
記者在周先生家的臥室看到,漏水的痕跡從臥室窗戶的一端綿延至另一端,部分牆面已經開裂發黃。周先生說,今年年初他剛剛將這裡的牆麵粉刷過一遍,結果在經歷了今年的一場雪一場雨後,牆就白刷了。
雖然每次漏雨周先生和妻子都會尋求幫助,物業的工人也上門看過,但漏雨的問題卻沒有徹底解決。進入雨季,老兩口盼著今年能夠不再受到漏雨的困擾。記者聯繫到了小區物業的工作人員,對方表示會馬上安排維修人員前往現場查看,並安排相關維修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