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臺北1月2日電(記者顧錢江、胡創偉)在實驗室感染非典的臺灣詹姓病患,本周二治癒出院。在13天的住院治療過程中,這名病患的病情一度惡化。不過,在醫生採用蛋白酶抑制劑合併愈後病人血清的治療方案後,他終於轉危為安。
臺北市和平醫院院長璩大成2日接受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披露了這一入冬後全球首例非典個案的治療細節和新經驗。
這名詹姓病患在被確診為非典病人後,於2003年12月17日上午轉入臺北市治療非典的定點醫院——和平醫院。「住院後的前3天,病患一直處於『高度危險期』,」璩大成回憶說,「當時,負責插管治療的小組隨時待命。」
據介紹,詹姓病患17日住進醫院時情況已很嚴重:胸部x光片顯示有肺炎,發燒,喘得厲害,特別是一天要腹瀉10餘次,是以前非常少見的;18日,肺炎症狀加重,呼吸更困難,供氧方式不得不由鼻管換成氧氣面罩;19日,病情仍在發展。
幸運的是,詹姓病患的病情在第四天開始穩定,在度過兩天的「高原期」後逐漸好轉,與臺灣以往的非典病患治療情況相比,好得要快。據璩大成介紹,治療中使用了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和類固醇。值得一提的是,抗病毒藥物用的是「蛋白酶抑制劑」,而不是以前常用的「ribavirin」,因為「蛋白酶抑制劑」較後者毒性小,不會產生很大副作用,從而能保持病患的體力。
璩大成特別指出,在類固醇的使用上,這次的時機和劑量都掌握得比較好。他說,類固醇並不是一開始就要用,而是要根據肺炎、氣喘的症狀來判斷使用時機。璩大成透露,醫生是在17日下午,也就是病患被確診後的第二天下午,才開始使用類固醇的,效果恰到好處。
據介紹,院方的輔助治療包括氧氣的調控和採用含有抗體的血清。璩大成認為,採用非典恢復患者的血清,可能也對治療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指出,臺北曾是非典疫情的「重災區」,但也因此有豐富的愈後血清可供使用。總的來說,這次治療所採取的蛋白酶抑制劑合併愈後血清方案,是對以往非典病患治療模式的突破。
詹姓病患情況逐漸好轉後,23日下午,醫護人員還為他買了一碗蚵仔米線解饞。談起這個細節,璩大成說,治療過程中的「人性化關懷」或「心理治療」,對於病患的迅速康復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據介紹,院方在病患退燒3天后,開始允許家屬到醫院通過視訊方式來探望;一些醫護人員在完成護理工作後,還自發地留在病房,穿著防護衣坐著與病患說說話。這樣做,都是為了給病患心理上的幫助,使他不會覺得是在獨自一個人面對病魔。璩大成認為,這種人性化的關懷豐富了非典治療的經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