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本土主題公園要擴張了——經過3年多緊鑼密鼓的籌備,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和主題度假酒店,將於2018年11月16日開園;上海海昌海洋公園10月1日啟動試運營。海昌海洋公園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高傑9月6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透露,預計第一年的客流量為400萬人次,未來海昌將借鑑迪士尼模式,開發更多二次消費的衍生產品。
業界指出,本土主題公園的硬體設施已然升級不少,但IP依然缺乏,如果要開發更多衍生品經濟,則需要好好打造內容和IP。
高峰日票價與迪士尼平日票持平
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分為人魚海灣、極地小鎮、冰雪王國、海底奇域、海洋部落五大主題區和海洋主題度假酒店。園區內有3個大型動物互動表演場;六個大型動物展示場館;兩大海洋主題巡遊;兩大高科技影院;10餘項遊樂設施,包括海豚過山車、時空纜車、火山漂流、雪國列車、深海奇航、極速企鵝、海洋木馬、鵜鶘大冒險等。
在運營配套方面,園區將實現智慧化停車,與政府配套交通服務——公交接駁、旅遊觀光巴士進行雙效聯動,保障遊客的出行及入園;園區依據SOP運營服務標準,提供餐飲、主題化的商品及服務,可實現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打造智能化景區,提升遊客的遊園體驗。
據悉,上海海昌海洋世界的標準票價為330元/張,高峰日為399元/張。相比較而言,上海海昌海洋世界的高峰日票價相當於上海迪士尼的平日票價399元/張,上海迪士尼的高峰日票價為575元/張,假期高峰日為665元/張。
「海昌的定價頗有講究,既不可定得太低,以免給人以不夠高端的感覺,也不能超過迪士尼的票價,以避免流失客源。因此將高峰日的上限票價定到與迪士尼標準票價持平,則達到較高的門票收益點。」華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指出。
從單一門票向多元化轉型
第一財經記者採訪了解到,本土主題公園的成功率並不高,其中一個主因就是缺乏IP,無法打造衍生品經濟,二次消費佔比通常低於10%,有些項目甚至該數據低於5%。因此很多本土主題公園只能依靠單一化的門票收入。而迪士尼樂園超過50%的收益來自衍生的二次消費。
經過多年發展,很多本土旅遊業者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比如方特依靠「熊出沒」IP打造了主題樂園和酒店,並且融合了中國古典元素近期開發了《飛越千裡江山》等項目。而海昌方面也在二次消費方面也開始下功夫。
「目前我們已經開業的海昌項目中,二次消費已經有約27%的收益佔比,這在本土主題樂園中已經算是很高了,但是和迪士尼相比則差距還是很大。我們也意識到我們的成長路徑上不同,迪士尼是先有內容再有實體的樂園,因此是通過IP內容來衍生其他消費;而我們則是先有實體樂園再做IP。我們有個自己的發展戰略,希望用9年時間把IP商品產業化方面更好,借鑑迪士尼模式來培養本土IP主題公園,比如我們的海洋IP、兒童舞臺劇、主題餐飲等。」高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海昌海洋公園控股有限公司發布2018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海昌海洋公園實現收入6.59億元,同比增加2.4%;實現期內利潤8125萬元,同比增長41.2%;實現綜合毛利2.99億元,同比減少6.6%;實現母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8200萬元,同比增長49.0%。海昌海洋公園的公園運營等業務收入同比提升5.8%至6.15億元,主要由於公園的門票銷售收入以及非門票業務收入較2017年同期增加所致。其中門票業務收入比上年同期同比增加約7.4%至4.46億元,佔公園總收入的72.5%;非門票業務收入實現1.69億元,同比增加約1.8%。
「從財報可以看出,我們的收入模式已經在向多元化轉型了。長遠來看,我們希望未來通過輕資產模式輸出海昌品牌,在二三線城市有更多項目。另外我們還在試水溫泉、露營酒店、研學項目等。」高傑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上海海昌海洋公園總經理李紹君指出,上海項目預計會吸引來自長三角的客源,估測第一年的客流量為400萬人次,以親子家庭遊客為主。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資料發現,上海迪士尼樂園在開業第一年的遊客數量已超過1100萬,超過該公司的最樂觀預期。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開放第一年累計接待遊客約1700萬人次(日均4萬多,最高超過11萬)。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開放兩周年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超過3400萬人次,比度假區開放首個年度客流穩中有升。
「上海迪士尼面積比海昌項目大,且IP效應也要強很多,因此客流量可達每年千萬級人次水平,而上海海昌項目的首年客流預期值是迪士尼的一半不到,也屬於正常。以財報數據來看,海昌海洋公園的公園非門票收入已經在持續上升,當然,與迪士尼、環球影城這類國際化主題公園相比,其二次消費方面還是有差距,但在本土主題公園中已經屬於不錯了。今後海昌要注意差異化發展來與迪士尼做區分,突出自己的特色。」趙煥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