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訊 據人民網安徽頻道消息,長江東流,浩浩湯湯,安徽八百裡江域,亦稱皖江,承東啟西。
俯瞰長江「黃金水道」,此前的皖江略顯黯淡。2010年初,皖江迎來點睛騰飛的歷史機遇——國務院批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這是安徽省第一個進入國家戰略層面的區域性規劃,也是全國首個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戰略規劃。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覆皖江示範區規劃展期至2020年。
這一點睛之筆,喚醒了「皖江龍」。堅持開放,在承接中轉型;秉承創新,在轉型中升級;守住綠色,在發展中美麗;推進協調,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皖江示範區以自身的生動實踐,探索出產業承接新路徑,成為引領安徽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的主引擎。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如今,「皖江龍」再次迎來發展新機遇。《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出臺,皖江8市全部納入長三角城市群,「龍頭」合肥被確定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位於鄭蒲港新區的馬鞍山綜合保稅區獲國務院批准設立。
面臨新的歷史機遇,皖江示範區正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抒寫新的宏偉篇章。
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全景鳥瞰。
等高對接,開放發展
區域合作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在10月18日召開的中國國際徽商大會上,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向蒞臨大會的海內外嘉賓這樣推介安徽:這裡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是和諧宜居的生態勝地;這裡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是擴大開放的合作福地;這裡科教發達、人才匯聚,是創新創業的戰略要地;這裡重商親商、政務便利,是投資發展的興業寶地;這裡產業集聚、厚積薄發,是加速崛起的發展高地。
這些優勢讓安徽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搶得先機。安徽皖江城市帶依託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地理區位,長江黃金水道、快速鐵路、高速公路等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以及與蘇浙滬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近、產業互補的天然優勢,為區域協調合作共贏打下良好基礎。
「作為全國第一個以『產業轉移』為主體的區域性規劃,始終堅持走開放之路,是皖江示範區的傳神之處。」安徽省發改委皖江處處長張小忠說。
去年的馬鞍山海峽兩岸論壇上,全球領先的太陽能電池片生產商臺灣茂迪初次與馬鞍山接觸,一方是礙於江蘇崑山的廠房擴建限制,急於尋找新的生產基地;一方是淘汰落後產能,盤活廠房以承接新興產業,雙方一拍即合。
「馬鞍山橫跨長江,靠近南京和合肥,有鄭蒲港萬噸級港口和綜合保稅區,以及人力資源成本優勢。」茂迪馬鞍山新能源有限公司行政管理部資深經理吳偉傑說,除了這些,還有讓他意想不到的服務。
2015年11月,雙方正式籤約,馬鞍山承諾28天完成舊廠房的改造,茂迪對此半信半疑,他們估計時間最快也要3個月。其實,馬鞍山也沒有神來之筆,他們的做法是把一天8小時工作時間乘以3,24小時三班倒,最後提前兩天兌現承諾。
這種負責的態度打動了客商,茂迪隨後又將更高端的生產線從崑山遷到馬鞍山,雙方互信不斷提升,合作更加緊密。目前,茂迪在馬鞍山的投資在不斷「加碼」,正在考慮將總部遷來馬鞍山。
皖江示範區的區位優勢,以及各市積極主動的態度,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贏得了很多機遇,而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投資環境等方面「等高對接」沿海地區,更為產業大規模轉移打下了堅實基礎。
滁州是皖江示範區的兩翼之一,毗鄰江蘇。2012年4月開工建設的蘇滁現代產業園,是蘇州工業園區首個省外合作共建項目,也是長三角區域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新加坡合作的旗艦項目,改革開放試驗田、國際合作示範區。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既吸收其成功經驗,又進行優化升級,同時理念上也有很多改變。」蘇滁現代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王昌龍介紹說。
需求未到,基礎設施先行;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管委會是管理主體,企業是開發主體……先進的規劃建設理念,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制機制,讓蘇滁現代產業園實現一次性規劃、分期建設、滾動開發的節奏和實施路徑。
隨著高標準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從蘇州工業園區引進的鄰裡中心、城市物業、地理信息、人力資源四大管理品牌的落地,讓蘇滁現代產業園在越來越多的地方,與東部發達地區實現「等高對接」。在此基礎上,蘇滁現代產業園開展全方位、全球化招商,4年累計籤約引進項目81個,協議引進資金近300億元,汽車及裝備製造、營養健康、新材料等三大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初具規模。
蘇滁現代產業園的成功打造也正是6年來皖江示範區各市的共同選擇和實踐:全面融入國家戰略,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擴大開放水平。
「十二五」以來,皖江示範區依託長三角分工協作機制,開展產業轉移、能源交通等11個專題合作。通過加快交通一體化、強化產業分工合作、加強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推動「信用長三角」建設、做好長三角基金課題研究組織工作等,推動滬蘇浙產業向皖江示範區有序轉移,使得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今天的安徽已經站在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邁入了決勝『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李錦斌說,安徽將堅定不移地實施大開放戰略,積極推動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的「引進來」「走出去」,推出更多有發展潛力、有成長空間的大項目好項目,加快打造雙向互動、內外聯動的內陸開放新高地。
蕪湖埃夫特機器人
高端引領,創新驅動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突破
去年9月,《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創新驅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任務,包括皖江示範區城市合肥、蕪湖在內的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被寫入其中,創新驅動成為安徽融入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抓手。
「區域競爭實質是創新發展競爭,越是發展不足的地區,越要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越是在跨越趕超階段,越要依靠創新增強發展動能;越是遇到發展瓶頸制約,越要通過改革創新打開局面。」10月11日,在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學習考察活動總結交流大會上,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如是說。
合肥,皖江示範區的「龍頭」,以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的「創新基因」,不斷刷新著先行先試的「創新傳奇」。
今年8月16日,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升空,聚焦起全世界的目光。而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為代表的量子通信研究團隊,就是合肥創新沃土上開出的「絢麗之花」。
「在這一輪調結構轉方式中,為什麼合肥沒有落後產能?因為早在10年前,合肥的創新就奠定了今天的產業基礎,並決定未來的發展。」合肥市發改委綜合處處長範觀兵說。
如今,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更讓合肥站在了國家層面,謀篇布局大科學平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自主創新不斷為合肥經濟騰飛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
機器人、新型顯示產業納入國家試點,成為首批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市、全國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範市……安徽蕪湖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同樣有著令人矚目的創新成就。
2013年10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正式批覆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實施方案,支持安徽省在全國率先發展機器人產業,打造以蕪湖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為主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
「提到我們的機器人,多數人會只想到機器人手臂,其實在這裡,我們正在讓機器人看得見、走得動,能思考。」蕪湖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輝介紹,作為國內最早一批涉足機器人領域的企業,前瞻性的眼光和敢於試水的魄力,使埃夫特在國內機器人領域佔得重要地位。
2014年,蕪湖市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同組建哈特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國際化開放式公共研發平臺。借力強大的產業基礎、快速轉化的科研成果,蕪湖機器人產業快速集聚壯大,如今,機器人產業園已落戶67家上下遊相關企業。
6年多來,皖江示範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能力日益增強。截至2015年底,皖江示範區研發經費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4%,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到6825.4億元,佔全省76.5%。新型顯示和機器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試點成效明顯,智能語音、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快速成長。
「安徽將發揮科教大省優勢,依託眾多創新戰略平臺,推動技術創新體系、資本創新體系、平臺創新體系、制度創新體系的有機連結,全面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基地、重大工程、重大專項建設,加快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打造有影響力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10月18日,在中國國際徽商大會上,安徽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李國英在主旨演講中說。
宣城敬亭山
生態保護,綠色發展
打造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安徽樣板
生態環境優良,宜業宜居,是皖江示範區的一大優勢;而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構築產業承接底線,則是皖江示範區可持續發展的保障。6年多來,皖江示範區把生態作為自己的生命線,嚴把環保準入關,杜絕高能耗、高汙染項目落戶。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曾在安徽宣城留下千古佳句。作為皖江東部橋頭堡,綠色一直是宣城的底色。
9月中旬,宣城市環保局開發區分局副局長楊宏亮才從鹽城回來,這次出去不是考察學習,而是參與園區的招商引資。儘管最終投資2億元的巖棉生產項目因環評不過關被一票否決,但楊宏亮一點也不覺得遺憾。
「一方面巖棉的生產過程會排放粉塵和汙染氣體,另一方面巖礦原材料在運輸途中對環境影響較大,基於這兩點考慮才不予引進。」楊宏亮說。
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近年來,宣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招商選商時慎之又慎,除了帶上環保部門一同招商外,還專門聘請環評顧問,對所有在建單位和項目,進行每半年一次的回顧性報告。
環保關成為宣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的第一道門,每個項目被選中之前,環保部門都要先調研一番,諸如印染、化工、造紙和電鍍等行業,基本都是直接「拉黑」。多年來,宣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沒有一家化工企業入園。
在嚴把環保關的同時,皖江示範區還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重點園區循環化改造,支持重點企業推廣節能技術。2015年,皖江示範區萬元GDP能耗下降6.7個百分點,城市汙水處理率達到90.5%。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皖江示範區的綠色經濟也隨之不斷壯大。
今年36歲的徐紀是安徽明光人,2013年返鄉創業,開了家花店。最初花卉來源都是外地,雖然生意不錯,但成本太高,於是他開始自己承包土地種植花卉。
隨著市場需求越來越旺,他流轉的土地越來越多,產品也逐漸供到滁州、南京等地。不少群眾眼看市場行情好,也跟著他搞花卉種植,當地的綠色經濟發展得有聲有色。
「當地村民在他那打工,不耽誤種地,還有工資收入,生態建設帶動綠色經濟發展,效果是很明顯的。」明光市林業工作總站站長王獻昌介紹,明光市2015年底森林覆蓋率23.42%,較2010年增加了5.72%,但林業總產值卻由3.8億元增加到19.2億元,「種植經濟果林的多,旅遊經濟也逐漸發展,未來會有更多群眾因為綠色受益。」
「皖江示範區按照綠色發展理念的要求,正加快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張小忠介紹,當前,皖江示範區圍繞打造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正在深入推進巢湖流域國家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制定宣城國家第二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推進嶽西、石臺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鞏固和完善大別山生態補償機制,推動池州市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支持潛山縣、太湖縣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同時,皖江示範區還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探索排汙權、碳排放權、用水權交易試點。
宣城經濟開發區一角-程洪攝
產城融合,協調共贏
讓人民群眾共享更多發展成果
面朝黃土背朝天,冒著嚴寒酷暑下水打藺草,一直到62歲,安徽滁州原大王鎮上莊村的梅賢義,還整天踏著村裡的土路,為一家人的生計辛苦勞作。
但隨著蘇滁現代產業園的建設,僅僅過了兩年,村裡的土地上就高樓拔地而起,水泥路四通八達,各種保險讓他跟老伴不再為生活發愁,回遷小區旁邊的東升鄰裡中心,一到晚上熱鬧不已。眼前發生的一切,讓梅賢義猶如做夢一般。
「怎麼也想不到大王鎮會有這麼多的樓,這麼寬的路。」梅賢義家2013年拆遷,2015年春節前搬進了新房。如今他的兩個兒子都在家門口打工,老伴也開始跳起廣場舞,說起這些,梅賢義臉上掛著笑容。
跟梅賢義一樣,原大王鎮的1萬多名群眾都真切感受到身邊的變化。大王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張開友說:「我們轄區最後6個村民組,看到其他村拆遷後,晚上不用再摸黑走路,還能在附近就業,也主動要求拆遷,今年年初全部拆遷完畢。」
「產城一體、融合發展」,在增進人民生活新福祉上見實效,是皖江示範區在高標準推進產業承接平臺建設時的理念,江北產業集中區、江南產業集中區、蘇滁現代產業園、鄭蒲港新區等新型園區,都讓人民群眾在區域協調發展中,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見到周強,他剛剛從生產車間裡走出來。畢業於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的他,今年3月份回到老家馬鞍山,在鄭蒲港新區一家電子企業工作。「一個月有2500元的固定收入,雖然不算多,但是天天能回家,感覺很好。」周強家在姥橋鎮,位於現在鄭蒲港新區。過去,這裡的居民一半在家務農,另一半外出務工。可短短幾年光景,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很多遊子有了回家創業的強烈念想。
為了讓遊子的念想化作堅定的腳步。皖江示範區各城市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開發適合農業轉移人口就業的工作崗位,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並加快發展職業教育,不斷提高就業、養老、醫療、住房、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同時,為了吸引更多人才匯聚,皖江示範區不斷加強內部協作,促進一體化發展。 6年來,皖江示範區城際聯動發展逐步深入,皖江各市相繼進入高鐵時代,新橋機場、九華山機場投入使用,建成和在建過江通道10條,蕪馬組合港、安慶港等現代港口群加速建設,安慶、池州、銅陵城市組群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通過專家評審……
2015年,皖江示範區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8萬人,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898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486元。2016年,皖江示範區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力爭增長9%、10%,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力爭增加36萬人。
作為皖江示範區新增的數十萬就業者之一,在回來的半年時間裡,周強結識到了現在的女朋友,也在同一家企業上班,兩人對未來充滿夢想,「今後就把家鄉當成自己奮鬥的地方。」
年輕人周強的夢,也正是所有皖江人的夢。隨著皖江示範區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未來在「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東中西協調互動、共同發展中,這塊正在崛起的開放新高地,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