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麥可邦德根據帕丁頓車站的一隻玩具熊,創作出這個後來萌倒一片人的帕丁頓熊。比起迪士尼對教化意義的探索,皮克斯的天馬行空設定詭譎,帕丁頓熊系列一直就不野心勃勃:有劇情但從不複雜(但2的劇情比起1也有很大進步),適合的年齡段廣泛,可愛的形象與密集笑點相輔相成,毫不吝嗇地潑上聖誕節般繽紛暖色調,大膽又溫馨,優雅且有愛。在這樣的氛圍裡,冷不丁出現一隻咕嚕咕嚕轉著溜圓眼睛的毛茸茸萌熊,帶著憨態可掬的表情摘下帽子向你鞠躬問好,抑或者對駕馭不了的人類事物緊張兮兮卻越搞越砸,熊臉懵逼。又總是友善待人,不設防備——毫無疑問,即使沒有熱血的勵志,沒有對存在或情感的深刻探討,脫離宏偉的命題後,帕丁頓熊給我們的,是冬日裡的一杯熱可可,是用一百多分鐘擋擋你心口的風,是喚醒胃裡的暖意,驅散指尖氤氳的霧氣,是對世界所有的善良再次投以信任,記起種過的花還有它芬芳的四溢。
看慣複雜精緻的故事,對這樣簡單純粹而又不失笑與淚的配方,我樂意一飲而盡,靜待在每個寂刻烘烤唇齒餘香燃來的火。但我也不必過分推薦,箇中滋味,投和的人自會有獨家的一番懂得,不喜的人權當它低智低齡不合邏輯。用於取暖的合家歡,解讀如有過度也只是兀自多情,是電影投射到的我之切身,彼之無關。所以接下來內容既個人,又涉及劇透,請酌情閱讀。
在第一部中,無論是帕丁頓獨在異鄉為異客的邊緣感,還是Judy到新學校害怕被當怪胎的忐忑,還有古董店老闆說「我們認為天花板下面的地方就是家,可是身體來了,心靈未到」等,都顯示出主題是偏向home的。布朗先生最後面對反派時也點出:即使paddington和他們都不是一個種族,可他們都愛paddington,他們就是一家人。而在第二部裡,主題應該偏向於kindness,「帕丁頓總能發現他人身上的善良」。他從一個家擴展到一條街,感染了整條街道的溫馨氣氛,還能把監獄都改成韋斯安德森風格,少女又宜居讓人大呼想把牢底坐穿。帕丁頓人見人愛狗見狗賣命的秘訣,在於他良好的教養,時刻不忘的英式優雅禮儀(《王牌特工》也甘拜下風),更在於他懷揣善意對世界,而世界便以更大的善意回報他。即使途中有一兩個無視美好堅守自私的反派角色,卻也抵不過眾多的善良的累積。但這個系列從不單獨講哪個主題,而是略有側重但又交織呈現,第二部也有第一部裡的home(剛剛說到的從監獄穿到秘魯森林的戲)。
第一部裡也有表現小熊的善良及因此帶來的閃光變化。我還記得第一部裡帕丁頓對Judy說,「我知道,要融入一個新環境不容易」。那一瞬間,我對這個即使遭受冷漠或不公對待,也從未對人類失望,總是樂觀又禮貌的熊,只剩心疼與敬佩。善良,是說來如此簡單可又難以堅持始終的品質,是想來如此微弱可又常產生超越預期力量的魔法。 另外,貫穿隱藏在一、二部裡的一個主題,我想是trust,這也是我在帕丁頓熊2裡第一次眼眶溼潤的地方。第一部中溫莎花園失火,帕丁頓用他對人類世界稀少拙劣的理解描述時,沒有人相信他在說實話,即使他們愛他。這誤會讓帕丁頓出走,帶來接下來的情節。但在第二部,即使帕丁頓熊被判入獄,無論是布朗一家、古董店老闆還是街道上與帕丁頓互贈過溫暖的鄰居,一致無條件相信帕丁頓不是搶劫犯!他們致力於幫小熊找出真兇,從未懷疑。
當看見曾經最排斥「一頭陌生的熊」來到這個家庭的布朗先生,貼滿了整整一牆尋找真正疑犯的肖像畫,這個鏡頭帶來的感動,勝過一大段闡述how I love you的獨白。當他與布朗夫人的分歧不再是「帕丁頓就是不對我們說實話,全都是他編的」,而變成「你這個方法不行,我還是去大街上貼肖像來幫帕丁頓洗脫罪名吧」,足以見得,在時光悠長的往來裡,帕丁頓以漫漫平日中一件件妙趣橫生、善良可愛的小事,不自覺贏得了眾人的愛,還伴隨最充分的信任。愛比信任容易得多又難解得多,但最堅定的信任必然產於最深沉的愛,所以影片中對帕丁頓清白的無條件相信,無法不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