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大學PCT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數量247件,較上一年度增長23.88%,繼續保持全球教育機構第3位,僅次於加州大學系統和清華大學,並超過了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東京大學等世界名校。
據悉,這已經是繼2018年之後,連續第二年深圳大學在PCT專利申請量上位列全球教育機構前三甲。另外,2016年至2018年三年間,深圳大學PCT專利申請公開數量分別為87件、108件、201件,連續三年位列中國高校榜首。
做好頂層設計,確立頂天立地科研理念
「在深圳大學,科研成果並沒有『養在深閨』,而是通過一系列平臺轉化為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的現實生產力,紮根特區,服務特區,助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深圳大學黨委書記劉洪一表示,深圳大學出臺文化創新發展綱要,強調「頂天立地育人」的科研理念,突出科技成果的原創性,突出問題導向,突出質量績效意識,把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科技創新的根本目標,走出唯項目、唯論文的窠臼。
深圳大學鼓勵教師將「抽屜裡的論文」轉化為經濟發展「利器」,突出強調產出原創性重大科研成果,服務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此外,深圳大學未雨綢繆,有針對性地開展重大科研項目密集專利部署,構建出完整的專利保護圈;並對標國際化市場,開展智慧財產權分析預警,專利布局等工作,為未來成果轉化獲得最大化市場做足了準備。譬如,深圳大學開展黑磷醫藥專利布局,申請了5件黑磷生物醫藥發明專利,鞏固了國際領先地位。
加強政策引導,建立智慧財產權培訓體系
深大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吳奕光博士先後與兩家公司開展產學研合作,在學院設立「海洋生物醫學材料聯合實驗室」,聯合培養了20多位碩士研究生,發表研究論文40餘篇,取得12項發明專利授權,於2018年7月17日取得深圳市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登記證書;疫情期間,吳奕光與合作公司捐助湖北各大醫院醫護人員市值總計約70萬元的「液體手套」,以科技助力抗疫。
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介紹,深圳大學特別注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不斷發揮科研優勢和平臺優勢,與周邊企業開展科技研發、聯合實驗室建設、人才培養、專利申請、成果轉讓等密切合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大學為中心的創新生態圈。
健全激勵政策,構建PCT申請的精緻服務
為提高師生積極性,激發創新熱情,深圳大學從智慧財產權權屬認定、申請保護、轉化流程、分配機制、信息披露、保密性審查以及檔案管理等實現全方位管理。建立「智慧財產權雲平臺」,在專利的申請、實審、信息查詢、資助、運營等全過程中化繁為簡,大大減少了科研人員工作量。
目前,深圳大學統一專利代理機構管理,公開招標並籤約10家專利代理機構,實行「菜單式」專利申請代理服務,還面向全校性師生開展普及型智慧財產權宣傳,有效地提高專利申請質量與效率。
更為關鍵的是,健全的智慧財產權體系保障,使得深圳大學近年來產學研合作成果豐碩。彭祥教授團隊主攻相位輔助三維成像與測量技術,三維成像與建模處於國內領先水平,與華為聯想多家公司合作,實現產值3.5億元,幫助企業「易尚」公司成功上市;張會生教授團隊研製全自動化學發光檢驗免疫分析儀器,成為中國化學發光免疫定量分析的領先者,幫助企業「新產業生物」公司成功上市,實現產值過億元;牛增強教授團隊的波形控制能量負反饋雷射焊接機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實現產值兩億元。
創新驅動發展,建設有卓越貢獻力的大學
放眼全國高校,為什麼是深圳大學領跑全國乃至全球教育機構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
對此,深圳大學副校長張學記表示,深圳大學始終把創新作為學校的靈魂,通過加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落實創新驅動國家戰略,積極推動研究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用創新「驅動」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記者看到,與PCT申請同樣耀眼的是,深圳大學國內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也在迅速增長。截至今年4月,深圳大學國內專利申請總數達593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為4885件,佔比82.37%;國內專利授權總數達2608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為1563件,佔比59.93%。據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深大在國內專利申請的授權量已達到610項。
目前,深圳大學已經建設形成了1 13科研成果孵化平臺。「1」即深圳大學技術轉化中心,專門負責全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該中心每年藉助「高交會」、中國高校「科交會」等成果展覽會發布智慧財產權成果信息,促進智慧財產權轉化。「13」即深圳大學與各區政府聯合成立的13個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包括南山工業技術研究院、深圳大學龍崗創新研究院等。
據透露,未來3-5年,深圳大學灣區研究院還將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球布局,拓展至香港、澳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著名灣區和科技產業核心區,對接深圳頂尖人才和科技資源,成為深圳建設世界科創中心不可或缺的創新載體。(記者 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