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昨日15時18分,官廳來水衝過市界 永定河北京段全線通水
5月12日15時18分,大興區榆垡鎮崔指揮營村內永定河河床上,從官廳水庫遠道而來的水頭正式漫過北京與河北的交界處,標誌著25年來永定河北京段首次實現全線有水。自4月20日永定河生態補水啟動以來,水頭經歷22天的「旅程」,在北京境內穿行170多公裡,最終衝出了市界,這比初步預計的時間提前了整整8天。
崔指揮營村是永定河在北京與河北的交界處,因為長年沒水,河床之上都是低矮的雜草和林木,很難看出交界線。水務部門工作人員經過勘察,分別在距離市界10米、5米和0米的位置畫了三道白線,好比一場長跑比賽的終點,等待著「運動員」的最後「衝刺」。
15時許,河水從遠處緩緩而來,流速在每秒1米左右。來水好似一支部隊,衝在最前頭的水頭是「將領」,呈水舌狀,一邊率領「隊伍」穩步前行,一邊尋找著出路。跟在後面的好似士兵,雖然是曲線前進,但也都「忠誠地」緊跟水頭。15時18分,水頭正式漫過最後一道白線,永定河成功「撞線」,衝出北京市界。
「和我們最開始預測的結果相比,水頭衝界的時間提前了整整8天。」永定河管理處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韋怡冰表示,在放水前,工作人員對水頭的行進速度進行了計算,預測在5月20日能抵達市界。「水頭在前行的過程中都是自己找路,雖然途中地勢起伏有變,但水頭很『聰明』,自己找到了捷徑,縮短了『長跑』時間。」
韋怡冰說,雖然從官廳水庫一路向南直至市界都是自流,但因為路途遙遠,地勢起伏,很難流得更遠。因此,按照調度計劃,自從4月20日官廳水庫放水以來,永定河上的多座攔河閘共同發揮調度作用,給水頭加注動力。5月8日,盧溝橋攔河閘還實施了大流量放水,將流量逐步加大到每秒380立方米,持續兩個多小時的大流量放水為水頭提供了動力,也進一步縮短了水頭的「長跑」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5月8日水頭抵達了永定河右堤31公裡處的金門閘遺址附近。金門閘建於康熙年間,初為草閘,後改為石閘,命名為金門閘,距今已300多年歷史。當時的作用是引清水進永定河,藉以衝刷河道。解放後,因永定河河水減少,改為抗旱渠道,河道斷流後該渠逐漸平毀。這次補水,讓古老的金門閘見證水流經過永定河。
截至5月12日,永定河北京段已實現170公裡河段全線有水,突破25年來的歷史記錄,三家店以下形成水面面積2100公頃,與補水前相比,永定河門頭溝陳家莊至大興西麻各莊沿線地下水埋深平均回升2.07米,最大回升點是門頭溝陳家莊,達20.02米。
聽說水頭要來了,5月12日一大早,周邊不少村民聞訊趕來看熱鬧。市水務局提醒市民,一定要注意安全,水面上升的同時,水勢也有起有伏,市民不要冒險進入危險區域,避免扎堆聚集。(葉曉彥)
補水時間表
4月20日8時,官廳水庫正式放水,永定河開啟補水。
4月20日15時,水頭抵達北京境內。
4月21日,水頭抵達三家店攔河閘。
4月28日,水頭抵達盧溝橋攔河閘。
5月8日,盧溝橋攔河閘啟動大流量放水,為水頭增加動力。
5月12日,水頭衝出市界,永定河北京段全線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