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長苗圩近日在國新辦舉行的2016年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解決新舊動能的接續和轉換問題,關鍵還是要處理好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之間的關係。發展新興產業是增加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以後也是新動能,不要把新動能片面地理解為只是新興產業。
這是一次非常及時準確的提醒,也是一次對經濟新動能比較客觀理性的解釋。自打出現經濟新動能這個概念起,幾乎每個地方都將其與新興產業畫上等號,把新興產業看成是經濟新動能的唯一來源。結果,所有地方都制定了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新興產業發展目標,提出了用新興產業置換傳統產業的思路。一時間,新興產業也出現了爆棚現象。相反,對傳統產業不重視、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關注留下的發展速度空缺,則又需要通過城市建設、基建投資、房地產開發等去彌補,從而造成經濟結構的進一步扭曲,資金等脫實向虛現象也更加嚴重。
所謂的經濟新動能,就是在現有動能基礎上新增加的動能。也正因為如此,就不存在是新興產業發展提供的動能還是傳統產業提升增加的動能。如果新興產業發展的效率不高、起點不高、技術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同樣難以產生新動能。前幾年風電、光伏行業發展留下的教訓還是非常深刻的。風電、光伏雖然是新興產業,但是,短短幾年時間就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且迄今沒有恢復元氣,新動能來自哪?不僅如此,一些地方還為之留下了一大堆的問題、一地風險。很顯然,這樣的發展方式是不可能為經濟增加新動能的。
那些原本已經出現很強競爭壓力的傳統行業,如家電行業、手機行業等,由於相關企業,特別是具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加快了技術創新步伐,加大了投入和市場開拓力度,卻保持了比較好的發展勢頭,形成了許多新的市場空間,產生很多新的經濟動能,成為了經濟企穩向好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鋼鐵、煤炭等行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通過有計劃、有節奏、有步驟地去產能,也出現了新動能增強的現象,給經濟穩定注入了許多新的活力。
這也意味著所謂經濟新動能,並沒有固定的概念,也沒有固定的內容。如果要說概念和內容的話,就是能夠給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活力、新的動力、新的能量的都是新動能,不管出自於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真正的傳統產業,只要能夠適應現代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適應環境保護和自然環境改善,適應廣大居民生活要求變化,不時地做出改變,並在改變中積極引導消費、挖掘消費潛力,就一定能夠不斷地為經濟增加新動能。
面對經濟新動能的概念,必須有更加客觀理性的認識。經濟新動能決不是新興產業的同名詞,傳統產業一樣能夠產生新動能。而所謂的新興產業,如果不能產生經濟新動能,也談不上「新」字。所謂「新」,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要有增量,且這個增量必須是在現有基礎上通過質量提升、效率提升、水平提升實現的,而不僅僅是量的擴充和規模的擴大,更不是低效率擴張和數量增加。
而面對地方政府在經濟新能動問題上可能存在的不準確認識,有關方面既然對經濟新動能有明確的指向,就應當對經濟新動能以及如何增強經濟新動能等提出明確的要求和目標,進一步規範經濟新動能的概念,避免地方政府在面對經濟新動能時,再陷入到唯新興產業至上的發展怪圈之中,避免給中國經濟發展再增加各種不利因素,增加各種發展隱患和風險。(原載2月20日《北京青年報》,作者譚浩俊,標題有改動,內容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