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村有專門的老人食堂,村裡老人們一日三餐不用愁。
近日,南安霞美鎮金山村新晉成為「全國文明村」。獲評背後,金山村有著怎樣的創建秘訣和經驗?昨日,記者走進這個全國文明村,探尋其背後的「文明密碼」。
【鏡頭一】尊重群眾換來9年零上訪
「2010年被評為南安市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11年被評為南安市文明村,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獲評泉州市級文明村,2015年被評為第十二屆省級文明村……」昨日,在霞美金山村村委會辦公室,談起村裡所獲榮譽,村黨支部書記吳金榮如數家珍。
對於創建文明村的秘訣,吳金榮坦言,文明創建的成果來源於長期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說,為爭創全國文明村,村兩委把創建活動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制定了《金山村創建全國文明村實施方案》(2015-2017)。
吳金榮表示,新農村文明和諧的程度,取決於村幹部的傾聽,以及村民的知情權、決策權有多少。
「幹部輪流值班接待群眾來訪,大小事我們都會主動傾聽,不僅有效暢通了村民的訴求渠道,還及時解決了村民的實際困難和矛盾。」吳金榮介紹,近年來,村裡積極推行村務公開,除了公布村裡的各項收支情況外,還增加重大政策、法規、規定和村裡的實事工程、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以及可能產生較大影響、涉及多數人切身利益的問題等內容。
「群眾事情無大小,只有放下『官架子』真誠相待,群眾才會主動配合和參與。」吳金榮告訴記者,自2009年當村支書以來,村裡沒發生過上訪現象。
「再比如今年『兩溪一灣』項目徵遷,涉及金山村20多畝地。徵遷中,我們進村入戶動員,讓群眾明白項目落地的眾多利好,為群眾勾畫未來美景家園藍圖,僅用5天就解決了徵遷問題。」談起「兩溪一灣」徵遷項目落實成效,吳金榮告訴記者,這些都源於良好的群眾基礎。
【鏡頭二】服務站讓老人老有所依
昨日17時許,位於金山村的養生館準時開飯了,聚在這裡吃飯的大多是村裡的空巢、孤寡老人。自從2012年4月金山村居家養老服務站成立後,這些老人就成了養生館的「常客」。
金山村老人協會會長吳金鬥介紹,金山村60歲以上的老人將近400人,90%以上的青年長期在外工作。隨著青壯年勞動力的外流,留守老人不斷增多,金山村漸漸成了典型的「空心村」。外出親人無法為留守老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和關心陪伴,無經濟來源甚至行動不便的老人面臨「養老難」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村裡建起了養生館,6年來每年都要花費30多萬元,其中大部分由愛心鄉賢捐資。有位愛心鄉賢堅持每年捐資15萬元。」吳金鬥向記者介紹,目前養生館有50多位「常客」,70周歲以上至80周歲的老人每月只需繳納85元,80周歲以上至90周歲50元,90周歲以上完全免費。
呂阿婆今年89歲了,由於兒女都不在身邊,平常煮飯並不方便。自村裡開辦免費食堂後,近6年時間,她幾乎三餐不落。
「我老了,自己買菜煮飯不方便,而且又貴,這裡的食堂師傅經常換著花樣煮,我們吃得很開心,吃完飯還可以一起到村裡的幸福院看電視、打打牌。」呂阿婆開心地說。
而對於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村裡甚至形成了「互幫互助」的良好風氣,自發成立老年人志願者服務隊,為老人義務送餐。
「老人走不動了,孩子又在外上班,我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幫忙帶個飯。村裡許多小孩也很懂事,有時還會主動到菜園裡摘菜送到養生館。」志願者蘇秀卿說,在金山村,像這樣幫助老人的事情早已司空見慣。
【鏡頭三】移風易俗遏制不良風氣
「當今農村要改,就是要改風俗。風俗徹底改了,文明才能種在基層。」吳金鬥說,創建文明村,進行移風易俗,金山村算是走在了前頭。
早在2005年,在創辦全國第一所農家學堂的同時,以吳金鬥為會長的村老年人協會就牽頭成立紅白理事會,充分發揮老人的影響力,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支持下,制定村規民約,規定凡事不攀比講排場,儀式從簡。
「原來金山村三個傳統民俗節包含了較多封建迷信內容,我們重點在三個『封建節』和婚喪事上實行大膽改革。」吳金鬥介紹,他們將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改為一都文化節;每年農曆八月初五「普度」改為「衛生日」,全村搞衛生,清潔家園;每年農曆十月十三則改為「金山民俗文化節」,變成村裡的文娛活動日,由村民們「演自己的戲、看自己的戲」。
同時,金山村還制定村規民約,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禁止「普度」「佛生日」「二重葬」等封建迷信活動。
這樣的移風易俗不僅引領了農村文明新風尚,也為村民帶來了甜頭。「這些傳統節日現在不過了,金山村可節約100多萬元,村民觀念發生轉變,就把這些錢捐出來辦公益文化事業,在許多愛心企業家的帶動下,每年節日都會省下不少錢。」吳金鬥說,加上農家學堂文化場所建設,常年組織開展文體活動,村裡民風見好,有效遏制了不良社會風氣。
【鏡頭四】「農家謠」唱響文明新風
走在金山村,你能很快感受到這個村莊的特色。村頭巷尾、牆頭過道,貼滿了村民自行編寫的民俗民風、科教文衛等知識。百米文化長廊裡,這一幅寫著「幸福是什麼,是孝親敬老夫妻和睦,是教子有方,勤學勵志」,那一幅寫著「以善言善行做善事,以善道善德當善人」……這些構成了金山村獨特的街巷文化。
「我們一直注重道德文明的宣傳教育,要求每個村民自覺成為文明村民。因為,只有家風好了,才會有好村風。」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吳金榮感慨道。
「二十四字價值觀,認真解讀記心端,深刻領念記完全,活學活用緊貫穿……」在金山村,就有一群加起來700多歲的夕陽紅宣講團,他們採用閩南方言、順口溜、快板、臺灣歌仔調等表現形式自編法制宣傳「農家謠」。
如今,70多歲的吳金鬥便是宣講團的一員。「我們把農家歌謠與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文明風尚等內容結合起來,同時還編寫舞臺劇,通過金山農民藝術團以童謠、諺語、南音等方式進行表演,登上舞臺,走向街頭,導入講堂。」
目前,在金山村,「農家謠」已逐漸成為當地一種別具鄉村特色、膾炙人口的「口頭文化」,其「以歌唱法」,選材豐富、貼近生活,融入了形象、詼諧、傳頌等許多新元素。「易學易唱,念起來朗朗上口,這些歌謠小孩子都會唱,深入融入群眾的生活中。」村民吳阿伯告訴記者。
「別小看農家謠的作用,它既讓黨員幹部知法、懂法、用法,又讓群眾脫盲、脫懶、脫愚。」吳金鬥告訴記者,「農家謠」的傳唱給金山村帶來了新氣象。(記者 賴香珠 李想 通訊員 郭藝芬 莊偉鵬 文/圖)
原標題:9年零上訪、老人三餐不愁、移風易俗唱響新風……霞美金山晉級「國字號」四組鏡頭帶您探尋「文明密碼」
責任編輯:朱詩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