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業「中國式重組」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王潔 上海報導
6月19日到7月5日,不過半個月時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經濟形勢調研中,連續考察了唐鋼、濟鋼、太鋼三家鋼企,指出必須淘汰落後產能、加快兼併重組。
頻率之高、關切之重,在其任職總理以來,也屬罕見。
鋼鐵業兼併重組這齣大戲,已經唱了多年,但產能逐年龐大、聯合重組效果清淡,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於6月15日表示,為引導和規範鋼鐵企業的重大兼併重組行為,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鋼鐵企業兼併重組條例》。
本報記者也從工信部原材料司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工信部目前正展開調研,對鋼鐵企業「兼併重組」和「淘汰落後」這一對相生相伴的命題,研究制定相關條例細則,將於今年底前出臺。
「現在是聯合重組比較好的時期。利潤豐厚時期去重組別人,困難比較大。現在是困難期,在虧損、接近虧損或破產時,拉它一把可能容易一點。另外大家也認識到,企業不做大做強,想增加競爭力很困難。」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認為。
這半年來,大小鋼企對於兼併重組這一大勢的意識越漸明晰,但對於重組進程而言,卻因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大鋼企亦應接不暇。
在中投顧問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看來,我國的鋼鐵業重組之所以已經進行了若干年,但卻始終難見明顯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眾所周知的中央、地方利益博弈的癥結;其次,近一二十年,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對鋼鐵的剛性需求,也是地方中小鋼企能長期生存的最直接原因;再次,我國鋼鐵業目前的重組模式,除了企業之間的兼併之外,就是淘汰落後產能。」
諸多原因,使中國的鋼鐵業重組出現了四種典型模式。
1.省內重組模式
2008年上半年有一張史無前例的進度表:3月17日,寶鋼、武鋼分別通過廣東湛江和廣西防城港項目開展前期工作的審批;3月26日,山東鋼鐵集團在濟鋼和萊鋼集團合併的基礎上掛牌成立;6月11日,由唐鋼和邯鋼牽頭組成的河北鋼鐵集團掛牌;6月28日,引入寶鋼的廣東鋼鐵集團宣布掛牌;9月3日,武鋼和柳鋼重組成立的廣西鋼鐵集團掛牌。
「這輪(2008年上半年)重組高潮出現是因為外部環境變化相當劇烈。」當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楊建龍告訴本報記者,「來自能源原材料價格和國內宏觀緊縮的壓力合到一起,鋼鐵企業於是不約而同選擇抱團,即可通過上中下遊產業鏈的貫通、生產規模的擴大、區域布局空間的調整來尋找出路,是被動也是主動的選擇。」
另一個奪人眼球之處,則在於山東和河北兩大鋼鐵大省,開始了省內重組的新嘗試。秘而不宣的準備工作醞釀了多時。
山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仁元對山鋼集團有十六字期待:「資產重組、淘汰落後、調整布局、提升檔次。」目前粗鋼產能僅佔省內40%的山鋼集團,未來需達到70%以上的佔比,並使沿海鋼鐵產能提高到50%以上。
姜謙對本報記者指出:「省內重組模式如果說能真正實現一省範圍內資源的重新整合,實現落後產能的被淘汰,那當然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結局。」
有鞍鋼與本鋼煮了四年的「夾生飯」,實質性進展目前仍處於「力促」階段的前例。姜謙覺得不安的是:「不少省內重組模式下的鋼鐵集團只如同一個鬆散的聯盟,並未形成強有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是在形式上掛了個牌子,各成員依舊走的是原來的套路。這樣的『整而不合』,不如不整。」
不過,業內似乎更加願意把河北鋼鐵集團視為「實質性重組」的新典範。
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認為:「河北鋼鐵集團實現了產供銷、人財物統一管理的真正聯合,這才是一個集團的基本架構。當然,在目前情況下離統一規劃、淘汰產品的安排還有一定距離,但是從整個操作過程來看,它成立的時間最短,就做到了幾個統一,其它的還沒有做到這一點。」
河北鋼鐵集團副總經理田志平也表示,河北鋼鐵的成立經過了詳細而縝密的考慮。
「首先,這是一場權力再分配的革命。是企業聯合重組過程中,企業必須要克服的難處之一。河北鋼鐵在新成立的銷售、採購、國貿等總公司,都選任公認最能幹者擔任領導職務。」他表示,「其次,整合方案一定要做細:在人員選配和專業公司體制上,都要考慮到位。」
以銷售為例,由於此前河北鋼鐵旗下存在5家銷售公司,去年銷售鋼材量達3300萬噸,今年預計近4000萬噸。河北鋼鐵選擇了總公司制,並且採取統一銷售模式,按棒線材、熱板、冷板、中厚寬板、型鋼這五大品種,打造起5家專業銷售公司,各司其職。
據田志平介紹,目前公司將華北市場定位為「第一主打市場」,以40%這一擁有「相當大話語權」的市場份額,維護市場秩序、打擊價格炒作。「很多企業的定價都已經習慣性瞄準河鋼,這樣價格就形成了穩定。」他告訴記者,僅此一點,河北鋼鐵就受到了中鋼協的多次認可。
2.跨區重組模式
相比於省內重組模式,姜謙更傾向於跨區重組。「跨區重組應該是未來國內大型鋼企可以運用而且是必須去運用的一種方式。要做到使產業的集中度提高,使企業具有國際競爭力,這種方式應該是最佳途徑。」
2007年1月16日,寶鋼集團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就增資重組八一鋼鐵集團舉行籤字儀式,開創鋼鐵業實質性跨區重組的先河。
在安靜一年後,這一跨區重組的模式再度掀起浪潮。
2008年3月17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同意廣西與武鋼、廣東與寶鋼開展廣西防城港鋼鐵基地和廣東湛江鋼鐵基地項目前期工作,南方鋼鐵整合大幕終於開啟。但這一紙批文,寶鋼等了三年多,武鋼也等了兩年多。
早在2005年12月,武鋼與廣西國資委籤署重組協議書,雙方擬以推進防城港項目為中心成立武鋼柳鋼(集團)聯合有限責任公司。武鋼以現金出資51%,柳鋼集團以全部淨資產出資,佔49%的股權。並以此作為中國開發北部灣沿岸、推動與東南亞國家貿易往來計劃的一部分。
此後,武鋼繼續推進其中西南戰略和跨區重組的目標,於2007年8月1日與昆鋼集團正式籤署戰略重組框架協議。昆鋼股份向武鋼集團定向增資擴股,武鋼以現金入股成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昆鋼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等待審批的漫長過程中,政府部門的兩難處境有所體現:一方面,需鼓勵大型鋼企合併重組,另一方面,卻要抑制鋼鐵產能過快增長而嚴格控制大型新項目的上馬。但大型鋼企的合併往往是與新的鋼鐵項目建設相伴生,甚至以後者為前提。
武鋼黨委宣傳部主任白方早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認為:「國家產業政策出於解決資源浪費、市場分割、包括加強在國際的礦石資源話語權等方面的初衷,一直希望壓縮關停小的鋼企。而我國一直在推進的大產業聯合重組,尤其是在沿海領域的項目,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結合點終於被找到。國家發改委要求武鋼與柳鋼重組的前提,是淘汰落後煉鐵能力540多萬噸、煉鋼能力910多萬噸;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一期正式投產後,年銷售收入34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5萬個。此外,還有圍繞這一項目近150個上下遊配套項目得以洽談。
同樣,寶鋼兼併重組廣鋼、韶鋼,開發湛江鋼鐵項目的前提,也是廣東省內淘汰落後煉鋼能力1000萬噸。其中廣鋼淘汰全部煉鐵、煉鋼和軋鋼生產能力,整體搬遷;韶鋼進行技術改造,淘汰落後高爐和小轉爐,實施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
這種聯合重組,通過重大項目上馬與相應落後產能淘汰結合,從而達到結構調整的目的,被業內視作國家產業政策的又一創新模式。
對於武鋼而言,這次意義非比尋常的跨區重組,不僅實現了產能的擴大,更重要的是在自身戰略布局上實現了內陸和沿海的優化配置,其超過80%依賴度的進口鐵礦石內陸運輸成本劣勢也將得以消解。
武鋼集團總經理鄧崎琳曾表示:「臨海發力,不僅為武鋼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提供了契機,而且為武鋼確立國內鋼鐵巨頭提供了舞臺」,「三年以後的防城港就是一個年產1000萬噸、涵蓋了21世紀冶金先進技術的中國鋼鐵基地。」
在武鋼規劃中,防城港鋼鐵精品基地將主要生產高附加值的熱冷軋薄板帶鋼和熱軋寬厚板產品,市場主要瞄準進口替代和在西南地區有供應缺口的高端產品,包括東南亞和中東市場。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給鋼鐵市場帶來重挫,跨區重組和項目建設的進一步推進又受到了來自市場的阻力。
據記者了解,武鋼、寶鋼在南方兩大千萬噸級鋼鐵精品基地的前期準備工作都已基本完成,只待相關部門最後一聲令下正式開建。此外,首鋼與河北鋼鐵集團合作開展的曹妃甸項目也還待開鑼。
按照《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所言,利用深水良港、結合產業重組、建設大型鋼鐵集團的脈絡已然可見。
2009年7月2日,工信部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原材料工業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大力推進鋼鐵、黃金、有色等行業的跨地區、跨所有制改革重組。其中,「儘快消除制約企業兼併重組的體制和政策障礙」的條目,尤為引人注意。
因為這也緊扣2009年《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下稱《規劃》)要求,「通過體制創新,努力消除影響企業重組的財稅利益分配、資產劃撥、債務核定和處置等體制性障礙,為推動鋼鐵企業集團化發展和實現跨地區、跨所有制、跨行業的兼併重組創造良好的環境。」
同時,上述工信部原材料司官員也告訴本報記者:「兼併重組和淘汰落後,都需要進行全國一盤棋的考慮,尤其是跨地區的重組比較麻煩。我們所堅持的原則:並不提倡拉郎配,而是在相關企業符合重組的前提條件下,加以一定的政策引導。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就淘汰落後研究出一套綜合性的配套措施,輔以環保、法律、行政命令、財政支持等多項手段。」
然而「跨區重組也有劣勢」。姜謙指出,「由於涉及到的利益方眾多並且很難去協調,導致此類重組的進程緩慢。而且即使勉強為之,也可能會在具體經營中出現權力、利益等方面的爭鬥,進而導致效果大打折扣。」
3.強者為王模式
其實,省內重組和跨區重組二者模式之間的切換,也是可以突然而不經意的。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李新創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推進聯合重組的主力,應該是符合條件的優勢企業。」
雖然他強調不應以體制劃分來定義優勢,但市場神經卻從《規劃》中察覺到:至少今後三年,在中國鋼鐵業新一輪的整合中,大型央企將承擔重組的先鋒重任,而區域性國企、中小型鋼企在聯合重組中,則難以擔當主角。
《規劃》明確表示:進一步發揮寶鋼、鞍本、武鋼等大型企業集團的帶動作用,推動鞍本集團、廣東鋼鐵集團、廣西鋼鐵集團、河北鋼鐵集團和山東鋼鐵集團完成集團內產供銷、人財物統一管理的實質性重組;推進鞍本與攀鋼、東北特鋼,寶鋼與包鋼、寧波鋼鐵等跨地區的重組,推進天津鋼管與天鐵、天鋼、天津冶金公司,太鋼與省內鋼鐵企業等區域內的重組。力爭到2011年,全國形成寶鋼集團、鞍本集團、武鋼集團等幾個產能在5000萬噸以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鋼鐵企業;形成若干個產能在1000萬~3000萬噸級的大型鋼鐵企業。
這一邏輯明顯地體現在寶鋼入主寧波鋼鐵這一案例上。
2004年,因被冠以「鐵本第二」,寧波建龍鋼鐵被國家發改委以違規叫停,且險遭查處。作為補救,在浙江省政府主導下,杭鋼集團以省內唯一國有鋼企的身份進場,寧波建龍鋼鐵在2006年7月7日宣布重組為寧波鋼鐵有限公司,杭鋼集團成為持股43.85%的公司第一大股東,唐山建龍、南京鋼鐵和福建聯華國際信託的持股比例分別降為30.53%、20%、5.62%。
事實上,杭鋼在這次「奉命」重組之前,本是打算按原定計劃走出杭州半山,在寧波大榭島上徵地面積5460畝,以高達54480萬美元的總投資建立600萬噸產能的鋼廠。按當時設想,到2008年杭鋼集團將達到1000萬噸鋼的水平,銷售收入將達到250-300個億,聯合非鋼產業銷售收入的100個億、總計收入將達到350-400個億。
了解杭鋼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當初進軍大榭項目的管理隊伍,後來也就隨之轉戰寧波。」這支隊伍在寧波一呆,就是5年。
「雖然放棄大榭項目可惜,但是當時杭鋼還是很期待看到寧鋼反哺的一天,從而實現杭鋼的轉型升級。」上述人士表示,寧鋼西側就毗鄰深水良港北侖港,臨近北侖港鐵礦石中轉堆場,發展也可謂「天時地利」。
一直以實現先進位造業基地為目標的浙江,也希望藉此優化省內鋼鐵布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整體實力的增強。當時浙江省相關領導曾表示,希望杭鋼由此「發展成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現代企業集團」。
「生不逢時」——這是後來杭鋼人對於寧波鋼鐵的感慨。在鋼鐵行業「大幹快上」利潤上升期,停工兩年;後重組方案獲批,產品出爐未及半年,全球金融危機轉眼席捲而來。2008年上半年,寧波鋼鐵還盈利4億元,但到年終結算時,寧波鋼鐵反而由盈變虧。
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回憶稱:虧損後三家民營股東聯合向杭鋼提出「改變寧鋼現狀」的建議:或民企全部退出,以合理價格由杭鋼收購股份;或杭鋼退出,由三家聯合收購杭鋼股份;或更換寧鋼管理層。
但最終,浙江省國資委選擇了引入寶鋼成為戰略投資者、收購三家民營企業股份的「第四種方案」。
2009年3月1日,寶鋼以20.214億元取得寧波鋼鐵56.15%的控股權,杭州鋼鐵集團公司持股43.85%,退居第二大股東。重組後,寧波鋼鐵公司還欲增資擴股——此為寶鋼接受提出的主要條件之一,由此,杭鋼的持股比例將進一步降至34%。
北侖港的天然深水岸線、便捷的交通條件、身後巨大的製造業市場,使得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毫不吝嗇地稱之為「鋼鐵業發展不可多得的優勢選址地點」。
在整個過程中都顯示低調配合態度的杭鋼集團,難掩「為他人做嫁衣」的落寞。「其實最早合資的三家民企有意求退的時候,杭鋼頗希望得到相關部門在融資上的支持,來進一步整合寧鋼。但未果。」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按照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求,鋼鐵業要繼續加速推進「優質企業」的聯合重組進度。先錯失大榭項目、再失意寧鋼、現又被《規劃》點名需搬遷的杭鋼,自身會否成為下一個被盯上的目標?
「這是我們最害怕的事。」杭鋼內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員工對記者說。
對於鋼鐵業兼併重組浪潮的長遠格局,華菱集團董事長李效偉有一番關於「三皇五帝」的論道——產能目標為5000萬~8000萬噸的寶鋼、武鋼、鞍鋼,將構成「三皇」;將形成3000萬噸左右產能的華菱集團、河北鋼鐵集團、山東鋼鐵集團、馬鞍山鋼鐵集團、江蘇沙鋼,則可稱作「五帝」。
李效偉今年5月在長沙對本報記者表示:「這個大思路下,各家企業還得面臨中國國內幅員遼闊、鋼鐵市場銷售半徑等的挑戰。三大巨頭的第一軍團,對於我們而言肯定有壓力,但是『三皇』再厲害,20年內也不可能壓垮『五帝』。」
此言論一出,行業內即有「自視太高」的評語,但更多企業是暗自嘆息,連說這話的機會都沒有。華菱鋼鐵集團於1997年在湘鋼、漣鋼、衡鋼基礎上成立,實屬省內鋼鐵重組模式的第一個吃螃蟹者。
4.弱者求存模式
如果,兼併重組必須是一場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小魚的唯一選擇也只能是讓自己變大。
姜謙認為:「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的頒布,地方鋼鐵企業尤其是小鋼企的生存境地想必會越發艱難。但要徹底使其退出歷史舞臺,恐怕並不是一時半會之事。」
中小鋼企是否有足夠的轉身甚至提升的空間?答案是肯定的,畢竟目前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過低,十大鋼企產能佔全國之比還只有42.5%左右,前五大鋼企產量僅佔全國總量的28.5%。
相比之下,2007年韓國浦項制鐵粗鋼產量佔本國產量60.61%,德國蒂森克虜伯、日本新日鐵和JFE、美國鋼鐵公司(USS)、俄羅斯謝維爾等鋼鐵企業,其個體的粗鋼產量佔本國總量都至少超過20%。
一位小型地方國有鋼企的負責人這樣說:「國家強調產業集中度是對的,但兼併重組也不能一味想到企業規模大小,關鍵是看在產品的細分市場上,是否可以是個『大塊頭』。」
地方自有地方的求存邏輯。《規劃》中,「形成若干個產能在1000萬~3000萬噸級的大型鋼鐵企業」,這最低的一道門檻,讓不少地方看到了發展的空間。今年上半年,尤以江西、陝西二省的思路最為顯著。
4月22日,江西省國資委主任李天鷗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洪都鋼廠與新鋼公司將在集團公司層面進行資產重組,我們現在正在積極推進這項工作。」
新餘鋼鐵、南昌長力鋼鐵、洪都鋼廠三家國有企業,以及民營的萍鄉鋼廠,構成了江西省內鋼鐵的格局。前三者原都隸屬於江西冶金集團,去年開始,新鋼和南鋼已都被劃給省國資委,變成一級企業,如今洪鋼也要被劃出。屆時,洪鋼將作為新鋼的一個分公司或生產廠存在。
按照李天鷗的說法,此舉一是按照《規劃》要求,把江西省內鋼鐵業做大做強;二為整合資源,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提高競爭力。而這背後更長遠的邏輯,在於「鋼鐵總的來說要擴大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和完善」,「即使將來想跟人合作,也必須有個硬朗的身板。」
無獨有偶。5月13日,記者從陝西省發改委處獲悉,陝西將在漢中鋼鐵、略陽鋼鐵資源整合和龍鋼集團內部重組的基礎上,組建起陝西鋼鐵集團。
與江西相比,陝西的鋼鐵業更處於「弱勢」。2008年,陝西全省累計生產粗鋼304.95萬噸,鋼材500.98萬噸,生鐵298.02萬噸。產能在全國所佔比重不足1%。
陝西省發改委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整合的最終方向,還是要尋找省外的合作方,只是目前並未明確,要從容易操作的先開始啟動,然後再尋找下一個機會。」
不少業內人士會意,這又是一次綁定求大,避免企業盤子太小直接被列入淘汰落後產能名單的抗爭。
姜謙認為:「中央看到的是集中度低、缺乏國際競爭力,兼併重組勢在必行。地方政府當然也看到這一點,但是以鋼鐵行業在目前地方經濟中的重要、甚至不可取代的地位而言,它當然不情願本地的支柱性企業被吞併掉。說短視也好,沒有長遠眼光也好,經濟發展的指標壓力擺在那裡也顯而易見。」
「我們也很理解地方的難處,在目前分解落實相關落後產能淘汰計劃的過程中,我們重點探尋進程中的難點,並與地方商量,尋求建立起良好的退出機制。」上述工信部原材料司官員告訴本報記者,「畢竟需要考慮地方經濟發展關聯度的問題,有些地區配套沒有跟上,財政補貼連拆設備都不夠。」
此前,民營鋼鐵企業也喧囂了一把。2008年12月19日,唐山市39家民營鋼鐵企業,部分以國豐鋼鐵為龍頭,豐南區12家企業重組成立唐山渤海鋼鐵集團;部分以九江鋼鐵為龍頭,遷安市27家鋼企成立唐山長城鋼鐵集團。兩大集團產能總規模達2800萬噸,佔該市鋼鐵產能的51.7%。
田志平對此「不太看好」:「這在名義上有一定好處,如原料談判上可以實現力量的統一、上馬項目更容易獲批等。但由於沒有形成股權關係,在市場好時也許可以共同進退;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可能也就各管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