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民族媲美《地心引力》的《太空救援》,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2020-12-20 CCTV6電影頻道

《太空救援》海報

《太空救援》是一部非常有代入感的電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好萊塢前幾年的《地心引力》,但那是科幻片。《太空救援》根據1985年前蘇聯空間站禮炮七號的真實故事改編,科幻片往往是暢想未來,而這部影片是回望歷史。三十多年過去,當我們在科技更加發達的當下回看這次太空救援,一點都不會有過時之感,甚至還有科幻片的錯覺。

《太空救援》劇照

影片的視覺體驗是美妙的,但太空救援的任務本身並不美妙。兩位前蘇聯太空人在地面模擬對接試驗均告失敗的前提下,就匆忙告別家人踏上天路。誰也不知道他們在太空會面臨怎樣的困境和危險。因為空間站完全失聯,天體巨獸自轉連帶翻轉,並沒有給太空人提供飛船對接的扇面。而且空間站已經失控,以往雙向對接變成了單向強制對接,且地面的模擬對接失敗率為100%。

憑我有限的知識即知,太空人的危險遠不止這些。就算對接僥倖成功,面對空間站未知的艙體故障,很可能一開門就把太空人秒殺了;空間站電力系統故障引發的寒冷,也並非太空人在太空衣裡加條秋褲就能扛頂;而化凍之後無所不在的水滴,讓電路短路的風險無所不在,一個小小的火花,就可能讓太空人葬身火海。其實太空人的每一次升空都是挑戰生命的歷險,一升空即化為煙花一縷的悲劇不是沒有過。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是俄羅斯民族性帶給這個故事的特殊氣質,也使得這個故事有別於好萊塢套路。換做是美國人,早就嚇得退縮了,蘇聯人卻在地面模擬成功率為零提前下升空。當然,這也是冷戰時期蘇聯政治正確性的具體體現。為了在這場以航天科技為載體的爭霸戰中保持優勢,蘇聯人絕不容自己的空間站成果被美國人擄走,一咬牙一跺腳,就豁出去了。

《太空救援》劇照

因為有紀實背景墊底,又有天上地下的配合與衝突,《太空救援》的故事也比《地心引力》來得飽滿。儘管不少人已從人類航天史中諳熟蘇聯人這一次如何化險為夷,但以太空人視角的代入還是第一次,太空人每一步的未知危險,以及突發事件應急,依舊讓這個故事散發出令人獵奇的魅力。

俄羅斯人一向以粗放和無畏著稱,「一人就可以手撕一頭熊」,這點在太空人沒等地面指令,就冒險完成對接可見一斑。戰鬥民族的無畏是必然的,但沒想到俄羅斯人在影片細節上也做得相當出色。空間站的冰化水後那場戲,處理的相當棒,在科學地還原基礎上,營造出某種奇幻電影才有的錯覺。

《太空救援》劇照

俄羅斯人的民族性,還體現在兩位凍得發燒的太空人把酒問青天的那場戲裡,水珠狀的酒滴,生活化的對白,處理得非常有情趣。要知道前蘇聯當時是禁酒的,但他們的太空人把酒偷偷帶上太空,卻是出了名的。2015年的《地心引力》中,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魯尼在國際空間站喝的小酒,就是俄羅斯人的私藏。

《地心引力》劇照

與此同時,影片的哲學探討也不失俄羅斯人的民族底蘊。尤其是偷渡客蟑螂小強,要是在地球上固然難逃卑微一死,但到了外太空卻意義非凡,成了太空人嘴中的地球同胞,空間站裡的第三名太空人,這段過場戲被俄羅斯人處理得意味深長。片中還有兩處天使目擊事件,導演用藍光點到即止,這既是前蘇聯對太空人真實經歷的勾連,也是我們對宇宙的敬畏和暢想,顯出人類偉大而渺小。

影片的恢弘敘事和細節處理都很好,故事起於蘇聯人對其禮炮七號空間站的救援,結果兩名救援者成了被救援的對象。繼《地心引力》之後,《太空救援》再一次成功地將我們的視野帶到了神奇的外太空,而且這一次科普了更多,既有絕境求存的緊張與宏達敘事,亦不乏支莫細節的獵奇,兩位偉大的太空人不僅完成了一系列不可能的任務,還一步步為我們打開了航天科學的密鑰。

同樣是對深空題材的挖掘,俄羅斯人的《太空救援》和美國人的《地心引力》多有異曲同工之處。比如開篇空間站工作外景對地球背景的勾連,再比如太空人們的閒聊,都聊到了兩性關係,聊到了飛過家鄉時對妻子的掛念。所不同的是,蘇聯太空人回家有賢妻可以暖床,而美國人心心念念的妻子則捲走了家當跟別的男人跑了。這看似一個笑點,其實沁透著宇航實業背後的寂寞,並非一般人,一般家庭所能耐受。

《地心引力》海報

俄羅斯電影的產量沒法和好萊塢相比,但他們這部《太空救援》的高效卻可以讓好萊塢大片汗顏。美國人的《地心引力》耗資1.5億,另一部《火星營救》耗子1.8億,據說俄羅人這部《太空救援》投資不過四千萬盧布。一盧布兌換一毛一人民幣,不過四百多萬人民幣,折合美金七十多萬,卻達到了完全不輸好萊塢視覺的效果。

俄羅斯人的省錢方式也許很多,我所知的是,他們搬出了當年空間站的實體,在空間站艙體裡進行拍攝,不僅省去了造景的成本,還可以最大限度地還原當年空間站的細節真實。冷戰結束後,尤其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太空步伐減緩下來,也不再那麼神秘。據說這次中國影迷,還有機會去俄羅斯實地參觀,並體驗兩萬米高空超音速的刺激。可見曾經輝煌而神秘的俄羅斯航天,已然面相民間開放。

其實最應該拿來和《太空救援》類比的,並非好萊塢的《地心引力》,而是美國人另一部《阿波羅13號》。同樣是紀實背景,湯姆·漢克斯1995年領銜的這個故事改編自美國航天史上另一次真實的歷險。1970年4月11日,阿波羅13號發射升空,這是美國阿波羅計劃的第七次飛行任務,也是人類第三次登月任務,沒想到發射後第二天服務艙就發生爆炸,重創了阿波羅13號。

《阿波羅13號》劇照

和蘇聯人1985年空間站的困境截然不同,因為禮炮七號當時並沒有太空人,損失的頂多是一堆廢鐵和冷戰的失利,至於派出太空人冒險維修,多有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氣節。但阿波羅13號情況迥異,上有太空人三名,科學任務可以擱置,飛船也可以不要,三名航天員的解救成為第一要務。數以萬計的科學家、工程師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參與到這次天地大營救,最後終於排除萬難,成果讓三名英雄重返地球。

然而這些畢竟都是紀實背景的改編電影,是情節片,並非紀錄片,它基於歷史事實,並非等同歷史事實。《太空救援》為了它的敘事張力,對史實做了一些妥協和改動。比如它營造出了美國人可能要偷走他們空間站的假象,事實上美國挑戰者號早於蘇聯太空人升空就發射了,並沒有去動禮炮七號,所以也不會有兩國太空人八目相對的邂逅與惺惺相惜。

《太空救援》劇照

再比如空間站偷酒是蘇聯太空人的小情趣,但抽菸絕對是不可能的,而且太空中打火和煙霧的狀態,也並非影片中的呈現方式。另外,空間站的火災屬於編劇杜撰,當時並沒有發生。而且當年兩位太空人的任務遠遠不止電影裡呈現的那幾天,他們中的一位在空間站連續工作了110天,另一位堅持工作了169天才折返。別看影片有添油加醋之處,真實的宇航遠要比電影呈現來得偉大。

《太空救援》裡禮炮七號和兩位前蘇聯太空人是幸運的,《阿波羅13號》裡的三位美國航天員也是幸運的,但並不是每一次太空災難都走運。《太空救援》裡出現的美國挑戰者號飛船,在次年1月28日執行任務時,升空73秒就如煙花消散,同時帶走了7名太空人的生命。

美國挑戰者號飛船失事資料圖

而後來人類首個可以長期居住的空間站,即俄羅斯人的和平號空間站也因為事故頻頻「無力救援」, 最後於2001年3月23日制動點火墜毀。

和平號空間資料圖

《太空救援》在俄羅斯上映,首周打破了俄羅斯票房紀錄,可見俄羅斯人對這部電影的偏愛。我們不能指望《太空救援》像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那樣在中國市場爆棚,但它至少給我們帶來了反好萊塢的不同敘事,豐富了我們的市場貨架,並給我們提供了全新太空視野。

同時,《太空救援》對我們的借鑑意義良多。比如如何花更少的成本達到好萊塢工業視覺;比如如何讓真實事件的改編符合電影審美和敘事;比如讓過去的科學奉獻砥礪年輕人的奮發與凝聚。我們的科幻創作還處在初級階段,要學的東西很多很多。

這些年相對俄羅斯人宇航腳步的放緩,我們在太空領域的進步有目共睹。我們成功發射了自己的載人飛行器,建立了自己的空間站,我們啟動了人類新一輪登月計劃,以及火星探測計劃。遺憾的是,我們相關的科幻影視創作,卻沒能跟上我們科技的步調,與時俱進。

其實在歐美,很多科幻創作甚至會引領科技發展,比如《太空漫遊》裡的視頻聊天,《星球大戰》裡的反重力飛行摩託,《未來報告》裡的觸屏和全息影像,《星際迷航》裡的平板電腦等都走進了我們的現實生活,而且我們百度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等也已上路測試。某種程度說,科幻創作也是先進生產力,不容忽視更不容缺席。

天舟一號發射成功新聞截圖

作者:曾念群

編輯:曾經一千王子

相關焦點

  • 《太空救援》:戰鬥民族的自我致敬
    《太空救援》:戰鬥民族的自我致敬1985年,冷戰處於倒數第二幕的時刻,雙方正處於精神緊張的修昔底德陷阱的狀態。從冷戰到熱戰,似乎一觸即發,不止是大陸和海洋上的對峙,更是延展到太空的競賽。我們從回望歷史的角度發現,當年的蘇聯即使處於危機總爆發的前夜,但蘇維埃公民依然有著相當高漲的民族榮耀。蘇聯憑藉精湛的航天技術,在冷戰期間率先將太空人送上太空,加加林之後蘇聯航天事業始終處於第一集團。2月11日,病夫當國的契爾年科尚在生命的最後期限。
  • 什麼電影才是民族的電影?看完這部戰鬥民族的《太空救援》就知道
    火星救援劇照和大多數國家一樣的,躺著也中槍的俄羅斯可不是一直受這樣的「欺負」。而兩年後的這部《太空救援》,更加向我們證明了,戰鬥民族不愧為戰鬥民族。太空救援,上映6天,豆瓣好評如潮。更有好多人拿這部《太空救援》和《火星救援》、《地心引力》相對比,而且比的不亦樂乎。這部影片,可以說是對美帝常年黑俄羅斯的一個大反擊,也讓我們重新再次定義戰鬥民族的彪悍。
  • 戰鬥民族的太空電影:《太空救援》究竟是模仿還是超越?
    類型: 動作 / 冒險豆瓣分數和觀感是否相符:相符看點: 戰鬥民族的太空影片,特效不輸老美大片明星是否起正面作用:戰鬥民族的明星只有他們熟悉一點是否值得買票進電影院看:如果你在影院看過《地心引力》之類的,還是在家充會員看吧簡評:這是一部上世紀冷戰時期為大背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太空電影。
  • 真實故事改編的太空題材,《太空救援》見證戰鬥民族的洪荒之力
    《太空救援》應該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因為它所講述的故事改編自真實事件,在歷史的大背景下,這部看起來十分「硬」的太空片更多了幾分時代感和厚重感。 俄羅斯一向被我國網友奉為戰鬥民族,不僅是因為友鄰彪悍的民風,更多的還有他們的善於努力將一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行事風格。
  • 真實事件改編的《太空救援》,比《地心引力》更感人
    《太空救援》是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太空災難片,電影多了一份歷史感。創造幾乎不可能的奇蹟,兩位太空員在艙外的畫面振奮之餘,還有點基。兩艘飛船面對面那太奇幻了。作為主角為兩人的太空災難片,很難不和《地心引力》比較。個人覺得春花秋月,都不錯。
  • 盤點年度國外科幻影片之太空救援,網友說引人入勝、盪氣迴腸
    好久沒看到這麼引人入勝、盪氣迴腸的太空片了,而且還是來自戰鬥民族的。更令人驚嘆的是:本片只有區區4000萬的製作成本,卻做出了如此恢宏的場景和如此逼真的視效!PS:向偉大的前蘇聯致敬,向英勇無畏的太空英雄們致敬!
  • 《太空救援》戰鬥民族簡單粗暴,真實歷史中的的確創造了奇蹟
    改編自1985年真實發生的「禮炮七號」救援事件,俄羅斯電影《太空救援》沒用套路沒炫科技,就是講述兩個人在太空中向死而生的浪漫英雄故事,而不明確的結局也成了許多觀眾好奇,想要深究的問題,下面來說說我的觀點。天使的光照耀,英雄終會返航。
  • 《太空救援》:絕處逢生的時候,不要拋棄同伴
    電影《太空救援》是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太空災難片,電影多了一份歷史感。這不是一部像《地心引力》那樣的科幻片,它更像《阿波羅13號》,是一部基於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太空題材電影。修復太空艙就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兩位偉大的航天員沒有放棄,創造了奇蹟,這是人類史上的奇蹟。宇宙空間站、漂浮水滴與蟑螂、飛船對接、火災、敲碎壞零件……豐富多彩且乾淨利索,蘇維埃硬漢夢系太空,失重軌道掄鋼錘,不但側面展現了都市傳說中蘇聯宇航局記錄在案的天使異象記錄,而且冷戰背景下的民族尊嚴與浪漫擔當也刻畫的不錯。
  • 俄羅斯最火的太空大片來了:《太空救援》逼真再現航天奇蹟
    不過,這種印象可能很快便要被一部媲美好萊塢的太空災難大片刷新了。這部名為《太空救援》的影片1月12日在國內院線上映,迅速收穫了諸多好評,豆瓣評分7.6,貓眼評分8.3。救援行動本身的驚險刺激、微妙的歷史背景植入、人類戰勝太空災難的榮譽感,這些都賦予《太空救援》比一般太空災難片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 《太空救援》在精彩故事的最後,向那些勇敢的人致敬!
    很多朋友應該看過這部電影,一部來自俄羅斯國外的動作冒險電影《太空救援》。其實,他的內容改編自禮炮7號,禮炮7號是一個救援事件。讓我逐一闡述它的主要內容。《太空救援》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奧德羅夫和阿約金共同冒著生命危險拯救一個失去的空間站。
  • 《太空救援》——不是科幻,勝似科幻
    2018新年伊始,國內引進了一部彪悍無比的毛子片《太空救援》。有人把它與2013年美國那部《地心引力》相比,不過當初地心引力看得很不過癮,太空救援則是好看得多。儘管影片裡的一切都看上去那麼不可思議,《太空救援》卻確確實實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
  • 沒想到,俄羅斯這部《太空救援》拍得如此細膩
    文/殺手裡昂一直以來,太空冒險題材都是好萊塢電影的專屬類型,幾乎每年,好萊塢都會製作一部太空題材電影,《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火星救援》等作品都受到了觀眾的強烈關注。《太空救援》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而來,講述了工程師和退役太空人在「禮炮7號」空間站所經歷的一系列太空歷險。兩人在太空執行任務,遭遇了各種冒險經歷,最終化險為夷。相較於好萊塢太空電影,《太空救援》在表現航天員與家人之間情感關係的時候刻畫得更為細膩真實,這也是影片中最動人的部分。
  • 《太空救援》與歷史完成對接,還原一個真實的太空奇蹟
    這匹來自太空的黑馬到底是怎樣的成色呢?筆者和幾位朋友在觀影之後,都毫不猶豫的蓋章認證:這是三十年來最好看的太空片!無論是流暢而又驚險的故事中所體現出的太空精神,還是在俄羅斯太空總署的技術支持下,「武裝到牙齒」的航天裝備,大到飛船全貌,小到太空人專用的一針一線,都有充分的考據和還原。
  • 3個理由告訴你俄羅斯科幻片《太空救援》為何值得看?普京都點讚
    先看看豆瓣的評價,7.5分:作為一部非好萊塢式的科幻片,這個分數已經是相當給力了,影片在俄羅斯也是引起了觀眾的極大關注,這次能引進到中國,不看就可惜了!那麼,《太空救援》有哪些看點呢?看點一:硬科幻和敬業的演員要說拍太空科幻片,還是好萊塢最拿手,但是,這次《太空救援》卻用超一流水平的太空特效徵服了全球觀眾,據說有有超過20多分鐘的太空奇景和超過40分鐘的「真實的失重」鏡頭。
  • 《太空救援》要麼被拯救,要麼被擊落
    文|蘇筱兀《太空救援》取材自冷戰時期太空救援的真實事件,既有著不輸《地心引力》的浩渺太空,又有著太空災難巨製的驚險刺激。影片還原了人類歷史上公認的太空救援奇蹟,兩位勇敢幸運富有人性的太空人在經歷了宇宙空間站對接、太空艙寒流、空間站失火、太陽能充電系統失靈等一系列危機之後,最終完成了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並平安返回地球。影片基於美蘇冷戰的大環境,卻從太空人的日常生活與情感入手。大國競賽的底色只能令各國觀眾感到政治的無奈與無情,而人性的光芒卻是全人類共通的。
  • 《地心引力》感恩 Mother Earth
    《地心引力》雖然算不上一部「正經」的科幻片,但是全片的主要場景都是模擬的外太空,差不多趕上《月球》了。太空展開作業,太空救援,太空返回,完成這一系列高難度的場景模擬,對導演也是極高的挑戰。在技術層面上,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部科幻電影來欣賞。
  • 俄羅斯都拍出了《太空救援》,中國為什麼還沒有太空電影?
    最近俄羅斯電影又多了一個類型:宇宙太空片。摸著《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的路子,俄羅斯人用「前蘇聯禮炮 7 號空間站意外失聯、維修重生」的真實故事,拍出了《太空救援》。俄羅斯拍的冷戰航天故事1985 年 2 月 11 日,已經平穩運行兩年的蘇聯「禮炮 7 號」空間站突然與地面失去聯繫,後果不堪設想。
  • 太空題材力作《太空救援》觀後感:空間站的真實奇蹟成就宇宙之美
    2018年1月12日在中國內地以3D和中國巨幕形式上映的俄羅斯太空題材電影《太空救援》(又名《禮炮七號》),以其逼真的太空畫面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個人覺得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2013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地心引力》。最近幾年,太空題材電影異軍突起,佳作不斷。
  • 《太空救援》超前觀影 真實英雄事跡口碑雄起
    原標題:《太空救援》超前觀影 真實英雄事跡口碑雄起  太空冒險片《太空救援》與鐵血軍事在北京舉辦了「軍事迷`」專場點映活動。冷冽冬日裡,數百熱血觀眾濟濟一堂,共同觀賞了這部必須走進影院才能感受其震撼氣質的傳奇太空片。
  • "火星救援"太空求生情節逼真 "火星上的魯賓遜"逗樂觀眾
    幾乎每年11月都有一部好萊塢科幻片登陸內地,前年是《地心引力》,去年是《星際穿越》,今年則是《火星救援》。該片昨天以3D、IMAX3D版本上映,雖然片名給人感覺頗有驚險大片的意味,但它竟是一部笑點頻出的硬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