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都拍出了《太空救援》,中國為什麼還沒有太空電影?

2020-12-20 品玩

這一兩年,沉寂了二十幾年的俄羅斯(蘇聯)電影又抬頭了。

單從國內引進了的片單看,俄羅斯的電影就有這些:

俄羅斯版《衝上雲霄》,高能災難片《火海凌雲》;俄羅斯版《變形金剛》,機甲特效片《穿越火線》;俄羅斯版《暮光之城》,奇幻純愛片《他是龍》;俄羅斯版《復仇者聯盟》,超級英雄片《守護者:世紀戰元》;以及「普京看了都說好」的俄羅斯版《天國王朝》,宗教史詩片《維京:王者之戰》。

還記得俄羅斯的超級英「熊」嗎

你們肯定注意到了,都是商業類型片,有模板,很賺錢的。這兩年俄羅斯電影的「復興」,不是熱愛文藝的俄國人想再現《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戰爭與和平》《辦公室的故事》這樣的經典影片,是奔著好萊塢商業大片的賺錢路子去的。

最近俄羅斯電影又多了一個類型:宇宙太空片。摸著《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的路子,俄羅斯人用「前蘇聯禮炮 7 號空間站意外失聯、維修重生」的真實故事,拍出了《太空救援》。

俄羅斯拍的冷戰航天故事

1985 年 2 月 11 日,已經平穩運行兩年的蘇聯「禮炮 7 號」空間站突然與地面失去聯繫,後果不堪設想。前有空間站墜落地球的危險,後有美國太空梭佔領蘇聯空間站的可能,工程師維克託和退役太空人弗拉基米爾臨危受命,肩負起驚心動魄的太空維修任務。

《太空救援》就是根據這個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只有「科」沒有「幻」,是一部宇宙科學電影。影片高度還原了這場救援奇蹟,由真實場景仔細搭建出的太空艙和特效做出的浩瀚宇宙,讓影片兼顧了真實感和視覺衝擊力,同時兼顧了戲劇性和娛樂性,很有好萊塢大片的氣質。

片中克服困難的情節體現了蘇俄戰鬥民族的精神力量,而在影片的其它情節中,導演也融入了不少全世界共有的價值觀。導演甚至摒棄了美蘇矛盾,讓現實中罹難的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船在片中順利升空,美國和蘇聯的太空人在宇宙相遇相互致意,藉此表達對航天英雄們的追思。

在國內影評人看來,《太空救援》是俄羅斯電影向好萊塢風格靠攏的又一個標誌。在極客電影和文娛價值官、泰和傳播和太電影主辦的「太空極客·硬核大會」上,《銀河系科幻電影指南》作者、影評人嚴蓬(電子騎士)就對《太空救援》給出了不錯的評價:

「《太空救援》的前 15 分鐘完全是好萊塢的,跟《地心引力》很相似——開始都是在太空,出現一些小故障,主角面臨問題,回來後被審查,生活受到影響;他想回到正軌當中去,回到太空的事業中去。連鏡頭轉變的方式,都特別好萊塢。

「就有一點,它沒有好萊塢那麼成熟和完善,有時候做的有點更過火,更極端。包括片長、某些橋段的運用,沒有像好萊塢現在都已經卡到多少分多少秒,一秒不能多就要轉。俄國影片更癲狂更過火一點,有些東西很極致。

與此同時,嚴蓬認為商業化影響了俄羅斯電影的文化表達:

「商業化道路讓俄羅斯電影之前比較宏大的、反思性的內容受到了一些影響。《太空救援》發生在蘇聯赫魯雪夫時代,很多情節和政治、國情都有關。比如說空間站出了問題,當局要求要不就修好,要不就把它打下來,絕對不能讓美國人碰。這樣的內容都提到了,但也比較輕易地就過去了。俄國的片子以前很有文化底蘊,有很多思考性和文化性的東西,現在在商業化浪潮下,這方面做得不太好。」

科幻作家、編劇陳楸帆從電影產業化角度分析了《太空救援》,認為俄羅斯電影工業化程度發展不錯:

「這個片子相當出乎我的意料。我覺得它技巧已經非常純熟,整個類型化的結構、對歷史真實事件的改編、完整的人物塑造以及在內容中加入很多戲劇衝突,都有非常清晰到位的體現。這些讓我覺得俄羅斯的電影工業化已經到了相當不錯的水平。」

為什麼中國還沒有太空科幻電影

俄羅斯都能拍出不錯的太空片了,中國呢?

不是崇洋媚外,如果你試過在百度搜索「中國 宇宙片」或「中國 太空片」,就會驚喜地發現,中國根本沒有太空科幻片。搜索結果第一個是混血楊貴妃張榕容主演的 13 分鐘喜劇短片《宇宙歌女》,位列二三的片子也分別是動畫微電影和科教記錄片。

最接近太空科幻片的國產 IP 是《三體》,但 2014 年就已經宣布開拍的《三體》電影,版權從遊族影業輾轉被賣到了企鵝影業,上映時間從 2015 年拖到 2016 年又一路拖過了 2017 年,到現在也不知道進展如何。拍個科幻電影,有這麼難嗎?

太空科幻在國內並非沒有市場,也不缺少《三體》這樣的「國民 IP」熱門題材。國內至今沒有拍出太空科幻片的原因,一方面是沒有導演願意在新題材上大膽嘗試,國內特效技術水平也相對較差。

另一方面,則是國內科學與影視的融合還不成熟。「太空極客·硬核大會」上,北京科技期刊學會辦公室主任、卓眾出版科學傳播中心總裁林淺夜,也對美國等國家在科學與影視融合方面的經驗做了介紹。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我們看到的好萊塢大片裡,不少情節都是科學家決定的。在《雷神》原作漫畫裡,雷神的女朋友是個護士,電影裡卻變成了天體物理學家,這就來源於科學家的建議。原因是地球上發生彩虹橋這樣的重大事件時,頂尖天體物理學家及時獲知消息、第一時間到場更合理。

雷神女朋友,演過《這個殺手不太冷》裡的蘿莉

在好萊塢,科學家參與影視劇製作的主要途經,是美國國家科學院(NAS)在 2008 年 11 月創立的「科學與娛樂交融」(Science & Entertainment Exchange)項目。這個項目的作用是通過向好萊塢影視劇提供科學元素、輸送科學家的方式,保證在影視劇中出現的科學元素更合理。

十年來,「科學與娛樂交融」項目已經為 700 多部影視作品提供了科學支持,不僅包括我們熟悉的《鋼鐵俠 2》《雷神》《復仇者聯盟》《星際迷航 2》《猩球崛起》《綠燈俠》《諜影重重 4》《美國隊長 2》這些有科幻元素的大片,甚至連《冰雪奇緣》《瘋狂動物城》等動畫片,也有這個項目的參與。

「科學與娛樂交融」項目的贊助方包括了美國白宮、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工程院、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以及 Google、微軟等各大科技公司,同時,這些機構的科學家也將在項目平臺上為劇組提供建議。

這也解釋了在好萊塢大片裡,經常能看到科技公司「不花錢的」植入的原因。

好萊塢大片《實習大叔》上映時,就曾因為被懷疑是 Google 的廣告片而在影視圈內飽受質疑。這部影片講兩個推銷員在矽谷實習的故事,可以說從頭到尾都在圍繞 Google 展開,片中時時提及 Gmail、Google+、Google 錢包、Google 地圖甚至 Google 無人駕駛汽車等產品,Google 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都在片中出鏡了兩回。

《實習大叔》劇照

而 Google 則公開對外表示影片並非廣告,他們也沒有向片方提供任何資金支持,只是提供了影片所需的一些技術細節支持。但事實上,不僅是技術方面的問題,Google 為了支持這部電影的拍攝甚至對總部園區進行了改建,Google 創意團隊為電影製作了片尾、對兩位主角的穿著給出了詳細的建議,還貢獻了兩個場景的臺詞。

不過,像 Google 這樣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合作顧問並不多,正常情況下,「科學與娛樂交融」項目會提供五類顧問服務:

第一類是非正式顧問。劇本投拍前,項目組會在平臺上尋找科學家,為製片人或編劇尋找支撐劇本觀點的科學素材,或者請科學家對劇本進行科學審查。第二類是顧問智囊團。項目為劇本組建完善的專家團隊,在影視劇製作的整個過程中始終和劇組共同工作,一起完善劇本。《復仇者聯盟》等很多影視劇都是這樣完成的。第三類是專家顧問。專家針對影片中某個具體的場景、問題進行專業解答。第四類是現場顧問。科學家到拍攝現場指導演員表演、道具設計,以及解答劇組工作人員現場提出的科學問題。最後一類是跨界顧問。這類科學家能夠直接把科學的語言轉化成電影語言,他們極其稀缺,薪酬極高。

在有目的的影視項目合作之外,「科學與娛樂交融」項目還會為影視工作者和科學家提供「八分鐘約會」的交流沙龍。項目組設定一個主題,並邀請八位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每人進行自己領域的八分鐘演講。感興趣的影視工作者可以觀看演講,並和感興趣的科學家進行進一步溝通。

影視工作者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最前沿的科技發展,也為影視編劇尋找創意。「科學與娛樂交融」項目組把科學和藝術視為異性,希望雙方能夠通過「約會」相互了解。

《社交網絡》劇照

說得這麼好,科學和藝術相親失敗的案例有沒有?當然也是有的。製片人斯科特·魯丁在拍《社交網絡》時也聯繫過 Facebook 尋求合作,但由於 Facebook 方面創意要求太多,斯科特最終放棄了和他們合作。影片最終獲得了三項奧斯卡大獎,馬克·扎克伯格的個人形象卻受到了負面影響。

《中國合伙人》劇照

如果你因此聯想到了以新東方創業故事為藍本拍攝的電影《中國合伙人》,那麼不用想了,新東方不僅沒有參與過這部影片的拍攝,影片上映之後,俞敏洪還專門寫了三千字的博客撇清和這部電影的關係:

「最近不少朋友問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中國合伙人》是不是以新東方為原型拍攝?新東方有沒有參與投資?我到今天也沒見過陳可辛或任何演員,所以我不知道這部電影和新東方有什麼關係,當然更沒有參與投資。徐小平和我提過這部電影,但我堅決反對把新東方搬上銀幕,所以現在和未來這部電影和我都沒有關係。

相關焦點

  • 沒想到,俄羅斯這部《太空救援》拍得如此細膩
    文/殺手裡昂一直以來,太空冒險題材都是好萊塢電影的專屬類型,幾乎每年,好萊塢都會製作一部太空題材電影,《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火星救援》等作品都受到了觀眾的強烈關注。而今年,俄羅斯電影《太空救援》改變了之前的格局,這部非好萊塢的太空電影收穫了無數的口碑。去年,電影在俄羅斯本土上映之後收穫讚譽無數,成為俄羅斯20年來電影史上的口碑佳作。很長一段時間,俄羅斯電影在中國主流商業院線一直處於缺席狀態。《太空救援》讓中國觀眾認識到了俄羅斯電影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想像力上都有著極強的優勢,絕對不輸好萊塢的太空電影。
  • 俄羅斯最火的太空大片來了:《太空救援》逼真再現航天奇蹟
    作者 | 彭侃 李麗薇編輯 | 都欣提到俄羅斯電影,很多中國觀眾的印象恐怕還停留在《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雁南飛》、《戰爭與和平》等經典作品。不過,這種印象可能很快便要被一部媲美好萊塢的太空災難大片刷新了。
  • 俄羅斯電影《太空救援》:太空人不僅可以喝酒還能……
    俄羅斯除了酒鬼,也有英雄.在好萊塢電影還未稱霸全球,在電影還不是流行文化的時候,俄羅斯也是文藝界的風雲人物.其實俄羅斯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差,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不可一世。最近上映的《太空救援》,就是一部再現了冷戰時期俄羅斯航空探索的電影,是向航天英雄致敬影片,也是對一部關於人類太空探索的贊禮片。2017年10月影片在俄羅斯上映時,普京也去電影院觀看,還和影片主角原型、電影主創交流。
  • 《太空救援》:太空片也需要匠心精神
    電影《太空救援》是根據人類歷史上公認的太空救援奇蹟改編而成,1985年2月11日,蘇聯禮炮計劃系列中最後一個空間站——「禮炮七號」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繫,後果無法預計,工程師維克託·阿約金和退役太空人弗拉基米爾·費奧多羅夫臨危受命,帶著無畏的使命進入太空,為了挽救「禮炮七號」,他們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
  • 《太空救援》電影充分闡釋了什麼叫置死地而後生!
    《太空救援》是克裡姆·斯彭科執導,柳波芙·阿克肖諾娃、弗拉季米爾·弗多維琴科夫等主演的電影,講述了蘇俄航天史的光輝事跡,同時也向那些勇於探索太空的英雄致敬。根據冷戰時期蘇聯真實歷史事件改編。最後的結局既沒有使國家利益處於一個冷血的地步,也使得個人英雄主義得到充分發揮和展現。好萊塢式的俄羅斯電影。毫不遜好萊塢電影的製作水準,俄羅斯的《太空救援》以一場真實事件為藍本的展開,將人置身於了浩瀚而又危機四伏的太空宇宙,但同樣頗為遺憾的是,電影並沒有能藉此發力,講好一個本就足夠驚心動魄的故事,俄國電影在敘事上的薄弱,展露無遺。
  • 《太空救援》與歷史完成對接,還原一個真實的太空奇蹟
    在來到中國之前,克裡姆·斯彭科執導的俄羅斯太空巨製——《太空救援》已經在國外獲得了如潮的讚美。筆者和幾位朋友在觀影之後,都毫不猶豫的蓋章認證:這是三十年來最好看的太空片!無論是流暢而又驚險的故事中所體現出的太空精神,還是在俄羅斯太空總署的技術支持下,「武裝到牙齒」的航天裝備,大到飛船全貌,小到太空人專用的一針一線,都有充分的考據和還原。電影與歷史真實的結合度之高,就像片中的飛船對接一樣精密,這是影史上任何一部太空電影都沒有做到的。
  • 什麼電影才是民族的電影?看完這部戰鬥民族的《太空救援》就知道
    2015年,《火星救援》上映,又一次的太空片試水,結果顯然是非常成功的,口碑和票房都還不錯。同時身在天朝的大家也知道,美帝的好萊塢大片裡,蘇聯幾乎都是反派,不管是現在的俄羅斯還是以前的蘇聯,就一定是「壞人」。「文化勝利」好像也一直站在美帝那一邊,畢竟,那是人家拍的片子,含沙射影的總是無法反駁。
  • 3個理由告訴你俄羅斯科幻片《太空救援》為何值得看?普京都點讚
    先看看豆瓣的評價,7.5分:作為一部非好萊塢式的科幻片,這個分數已經是相當給力了,影片在俄羅斯也是引起了觀眾的極大關注,這次能引進到中國,不看就可惜了!那麼,《太空救援》有哪些看點呢?此外,《太空救援》裡的演員由於要完成一系列在太空中完成的動作,為了求得真實感受,他們都要像太空人一樣接受訓練,在電影裡被吊著演戲,非常辛苦。而且有些太空景色的鏡頭是與科研機構合作,採用俄羅斯最先進的計算機花費數周計算時間製作出來的。
  • 《太空救援》——不是科幻,勝似科幻
    2018新年伊始,國內引進了一部彪悍無比的毛子片《太空救援》。有人把它與2013年美國那部《地心引力》相比,不過當初地心引力看得很不過癮,太空救援則是好看得多。儘管影片裡的一切都看上去那麼不可思議,《太空救援》卻確確實實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
  • 《太空救援》:絕處逢生的時候,不要拋棄同伴
    電影《太空救援》是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太空災難片,電影多了一份歷史感。這不是一部像《地心引力》那樣的科幻片,它更像《阿波羅13號》,是一部基於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太空題材電影。《太空救援》是一部相當成熟的商業電影,既有模仿好萊塢模式的段落,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設計,冷戰時期的設定更為救援增添了幾分政治意味。在大多數科幻電影都追求寫實與科學的今天,俄羅斯反而拍了部「反科學」的科幻片,特技效果並不出彩,但整體十分厚重、有質感,我們總是苛求真實,但其實人情更能打動人心。
  • 盤點年度國外科幻影片之太空救援,網友說引人入勝、盪氣迴腸
    期待中國的太空題材電影……本來以為是俄版的《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最後居然是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強調一下,這不是科幻,不是科幻……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太空災難片,電影多了一份歷史感。創造幾乎不可能的奇蹟,兩位太空員在艙外的畫面振奮之餘,還有點基。兩艘飛船面對面那太奇幻了。不知不覺,俄羅斯的特效也做得這麼棒了!三星半!
  • 《太空救援》:戰鬥民族的自我致敬
    與此同時,禮炮計劃系列中最後一個空間站——「禮炮七號」與地面控制中心失聯,後果無法預計,工程師維克託阿約金和退役太空人弗拉基米爾費奧多羅夫臨危受命,帶著無畏的使命進入太空,憑藉出神入化的技藝完成了這項驚心動魄的太空維修任務,挽救了「禮炮七號」,兩位太空人的事跡至今為人稱道。克裡姆·斯彭科導演的《太空救援》講述的就是根據這個歷史事件改編的災難片,它被譽為2017年俄羅斯電影向歷史的一次致敬。
  • 《太空救援》:我們的旅程是星星大海
    這個《太空救援》幾乎可以說是驚人的,這不僅是因為他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還因為他的酷炫特效是3D。這部電影是根據人類歷史上公認的太空救援這個奇蹟改編的,他生動地詮釋了工程師維克託和弗拉基米爾在危險中的無畏精神。
  • 戰鬥民族媲美《地心引力》的《太空救援》,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空間站的冰化水後那場戲,處理的相當棒,在科學地還原基礎上,營造出某種奇幻電影才有的錯覺。俄羅斯人的省錢方式也許很多,我所知的是,他們搬出了當年空間站的實體,在空間站艙體裡進行拍攝,不僅省去了造景的成本,還可以最大限度地還原當年空間站的細節真實。冷戰結束後,尤其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太空步伐減緩下來,也不再那麼神秘。據說這次中國影迷,還有機會去俄羅斯實地參觀,並體驗兩萬米高空超音速的刺激。可見曾經輝煌而神秘的俄羅斯航天,已然面相民間開放。
  • 《太空救援》要麼被拯救,要麼被擊落
    文|蘇筱兀《太空救援》取材自冷戰時期太空救援的真實事件,既有著不輸《地心引力》的浩渺太空,又有著太空災難巨製的驚險刺激。影片還原了人類歷史上公認的太空救援奇蹟,兩位勇敢幸運富有人性的太空人在經歷了宇宙空間站對接、太空艙寒流、空間站失火、太陽能充電系統失靈等一系列危機之後,最終完成了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並平安返回地球。影片基於美蘇冷戰的大環境,卻從太空人的日常生活與情感入手。大國競賽的底色只能令各國觀眾感到政治的無奈與無情,而人性的光芒卻是全人類共通的。
  • 《太空救援》再現航天史真實事件
    根據上世紀航天史真實事件改編的俄羅斯電影《太空救援》即將於本月12日正式上映。該片藝術地展現了兩名前蘇聯航天員乘坐聯盟T-13號飛船前往太空,拯救失聯的「禮炮七號」空間站的驚險經歷,此前在俄羅斯上映之後取得了票房口碑雙贏的佳績。
  • 用太空梭偷走失控的蘇聯空間站:電影《太空救援》與美國政府的驚...
    1月12日,根據俄羅斯歷史事件改編的科幻電影《太空救援》上映。20世紀80年代,蘇聯「禮炮7號」空間站與地面失聯後,美國企圖與其強行對接並捕獲,將之收到軌道器的貨艙中後再返回地球。而蘇聯為了阻止美國的這場「偷竊」行為,進了一次轟轟烈烈的太空救援。然而,故事虛虛實實,其背後的真實歷史又是什麼?
  • 太空救援: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據說看見了天使,太空夢還是想想就好
    每個男孩都有一個飛天的夢想,甚至是飛出地球遨遊宇宙,俯瞰眾生。當然這只是一個夢想,可以付諸行動的機率幾乎為零。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使人類登上太空不再是一個夢想,而是成為現實,雖然說只有零星的些許人。而國內關於太空題材非常的少,一直是個短板,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國內科技發展有些晚,在加上保密協議什麼的,所以也就沒有電影公司拍攝這個題材了。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太空救援》,意外的是這部電影並不是美國大片,而是俄羅斯所拍攝,並且還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這就非常使人興奮了,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這個的航天水平究竟達到了什麼程度,來圓兒時的航天夢。
  • 《太空救援》,這真的不是一部科幻片!
    近日上映的《太空救援》是由俄羅斯拍攝的一部太空題材的電影!注意!注意!注意!這部電影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不是科幻片!不是科幻片!不是科幻片!看電影之前就讓我們先回顧一下這次真實的太空救援件。在冷戰時期,「禮炮7號」作為蘇聯時期禮炮計劃中的最後一個空間站,一直備受業界和世人關注。1985年2月,「禮炮7號」突然和飛控中心失去聯繫。
  • 《太空救援》「禮炮七號」事件重現銀幕
    太空冒險大片《太空救援》即將於1月12日在國內公映,該片根據太空探索史上令人肅然起敬的「禮炮七號」空間站意外失聯事件改編而來,用炫酷的特效技術、精美的場景畫面,在俄羅斯太空總署的大力支持下,真實還原了那場宇宙探索的驚險與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