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是各國都面臨著的棘手問題,在很長時間來,中國積貧積弱,致使不少留學生、專家等都留在美國。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科研水平等的提高,人才流失現象有所減緩,還有不少海外人才湧入了中國。
日本科學家福田敏男在2012年任職北京理工大教授,成為首個全職在中國工作的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幫助我國培養了大批科研人才,並取得了創造首個納米機器人等成就。
日本《朝日新聞》在今年十月末,發出《為什麼優秀的研究人員跑到中國去了?》一文,表達出對人才流失的困惑。
文章表示,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在2009年時便表示:日本的科技實力必須在亞洲佔據絕對第一位,要讓中國和印度等亞洲國家的優秀研究人員都到日本來學習。
但在如今,日本的科技正在被超越,不少日本優秀研究人才,也流往了中國。
文章作者採訪了一位,在中國知名大學擔任教授的日本骨幹研究人員,該研究員回答了自己為何留在中國。
這位研究人員表示,自己40萬的年薪雖然不及日本教授,但是優秀的設備、工作團隊等軟硬體吸引了他。其還稱,中國研究水平不斷提升,是吸引人才十分重要的原因。
科研人員自然希望能接觸到全球領先的科技,而我國近年來在多領域的研究水平,已經躋身世界前列。
文章給出了日本文部科學省「2020科學技術指標」顯示,2016-2018年中國學者在自然科學領域發表的年均論文數量,已是全球第一;其中的高關注度論文也逼近美國。這都吸引著海外研究人員的到來。
此外,中國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海外優秀研究人員可以在中國獲得更好的研究環境、報酬等。
而且,中國的機會更多。日本老齡化嚴重,年輕人就業崗位有限,日本大學的教員編制也有限。但是,中國錄用編制人員在增長,就業崗位也明顯更多。
日本數據顯示,前往中國的日本頂尖人才同比增長25%。
還有不少美國科學家也來到了中國。據了解,近三年時間,來中國工作的頂尖科學家數量高達1074位。
可以看出,中國正吸引著越來越多海外優秀人才的湧入,這對我國科技發展來說,無疑是一件益事。
文/BU 審核/子揚 校正/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