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6歲的小張欣和媽媽在大集上選購新衣服。
每逢三、八,人們從党家街道黨東村附近經過時,老遠就能看到村口圍著一大群人。「方圓20公裡地,沒有不知道黨東集的,今兒可是趕大集的日子。」當地村民介紹,黨東集已有百年歷史了。從早上 7點左右開始,一直持續到中午12點左右,很多東西集上都能買到,最有名的要數党家牛羊肉。
【濟南南部大集】
城裡人來趕集,只為買到正宗牛羊肉
農曆臘月十三,記者從杆石橋附近出發,沿經七路西行,拐至濟微路,行至104國道與二環南路交界口處南行5公裡,就能看到黨東集了。近2公裡道路兩側,攤位一個接一個,能達千餘家,身上穿的、頭上戴的、家裡用的、平日吃的,要啥有啥。
大集上每隔幾米就能看到一個牛羊肉攤,生熟都有。「新鮮的羊肉便宜賣,37元一斤隨便挑。」在一家規模較大的羊肉攤前,有一張木桌,上面擺著幾個大盆兒,裡面盛著羊肉、羊蹄、羊肉筋、羊白腰等。幾分鐘的工夫,就有好幾撥兒人前來討價還價。
一攤主告訴記者,自己一天差不多能賣掉20隻整羊,臘月二十三和臘月二十八前後賣得更多。為了來此趕集,家住市中區的楊女士還專門準備了小拉車,「這兒的牛羊肉正宗,肉質細嫩,也不注水,口感不錯,連著好幾年,過年前我都專門過來買」。
幾十年高湯煮出醬牛肉,配方不外傳
集上的醬牛肉尤其受歡迎。在一家名叫「雲記」的小店裡,擠滿了慕名而來的人。「早就聽說這裡的醬牛肉好吃,香味能滲到肉裡,吃起來特別香。」家住附近七賢街道的劉先生說,「這個醬牛肉38元一斤。」
為啥集上賣的醬牛肉這麼香?一家多年經營醬牛肉的攤主告訴記者,一方面是党家這邊的牛肉品質好,肉吃上去一點都不「水」,煮出來的牛肉自然也香,做法也很講究。他介紹,製作醬牛肉前,需先用清水把牛肉泡一晚,主要目的是為了去除肉上殘留的血和雜質,之後再用開水過一遍,進一步去除一些還未除掉的雜質,接下來就可以用高湯煮了,大概3小時,之後悶上一夜就可以出鍋了。「最關鍵的就是高湯了,裡面添加有八角、花椒等多種大料,具體什麼配方,這個不能往外說。」該攤主說,這種高湯有幾十年歷史了,煮肉全靠它,每種料放幾兩都有嚴格的標準,差一點出來可能就不是這種味兒了。
一天蒸800個「黃面窩窩」,不愁賣不完
在集市上,一種叫「黃面窩窩」的小吃也非常搶手。擺小攤的攤主告訴記者,這種窩窩是一種年糕,是用黃小米做的,裡面還摻著紅棗,香甜但又不黏牙,做法也比一般的窩頭要麻煩。一般是先用溫水和面,同時將紅棗煮煮,把煮過的棗摻進面中,用力反覆搗,之後做成窩頭的樣子。再放在大鍋的箅子上蒸煮,開鍋後半小時即可出鍋。因黃面窩窩特別粘,事先要在箅子上鋪上一層荷葉,這樣出來的窩窩不會黏鍋,會有一種清香。「這種窩窩吃法很多,剛蒸出來熱騰騰的最好吃,也可放涼了切成小片,放在油裡炸著吃,放點紅糖更美味。」她說,一天蒸800個,不愁賣不完。
李女士家住黨東村附近,這次一下子買了50多元的黃面窩窩。「小時過年,幾乎家家都蒸這種黃面窩窩,要是不吃,感覺沒年味兒似的。」
在集市上,還有不少買幹荷葉的村民。賣荷葉的徐大娘說,荷葉1元一張,墊在箅子上大小正好,一次能賣上百張。「每到過年,附近村民都會買一些,用水泡軟,代替籠布蒸窩窩、米糕等。」
南山蔬菜來「趕集」,一上午賣出千餘斤
據党家街道工作人員介紹,若追溯起來,黨東集已有百年歷史了,發展到如今這麼大規模至少也有十幾年了。在集市上,記者看到不少蔬菜攤,其中不少都是從南部山區來的,韭菜、芹菜、大蔥、菠菜、香菇、辣椒、黃瓜等應有盡有,其中一家菠菜攤人氣頗高。賣菜的是個年輕小夥,他特意在菜攤前豎了牌子,寫著「仲宮菠菜,1元/斤」。他說,一上午自己能賣1000多斤,好的時候差不多能掙近千元呢。
不同於其他一些集,黨東集上還能見到很多賣茶葉的。「很多村民平時習慣吃牛羊肉,早上起床前都習慣先喝一杯茶,起到『刮油』的效果。」一茶葉攤攤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