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翔安8月2日電 (詹託榮)在閩南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臺灣小吏管甫接雙親家書,催促他回鄉,情人美娟深明大義,強忍悲傷之情,珍重送別,情意綿綿。這個故事常常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甲戲動情演繹。
而在今年70高齡的朱秀英看來,這也是作畫的好題材。不久前,一幅名為《管甫送》的畫作在「鄉土翔韻」翔安農民畫展展出,吸引不少民眾駐足觀看。這位「草根」畫家不時客串起講解員,一個兩岸動人的愛情故事也讓更多人知曉。
朱秀英是廈門翔安馬巷人,1969年畢業於福建工藝美術學校,後在馬巷中心小學擔任美術教師。2011年,在翔安農民畫藝術家陳瑞琦的建議下,朱秀英開始嘗試農民畫創作,此後一發不可收拾。
「希望能將美好的事物盡情展示出來,讓下一代能從作品中學到更多東西。」這是朱秀英一直堅持創作的動力。
像朱秀英這樣發自內心的創作衝動,根植在翔安一代代農民畫家的心中。以閩南特色文化、鄉村質樸民風和風土人情為創作土壤的農民畫,真正發端是在20世紀60年代,梁金城、陳瑞琦等本土農民畫創作者在廣闊農村的廟宇、宗祠、壁磚、家具、牆體上進行革命宣傳畫的創作,並在農閒時開始了農民畫的自發性創作。20世紀七八十年代,翔安的農民畫因其創作題材豐富、創作技巧嫻熟、鄉土氣息濃鬱,開始屢屢獲獎,在國內小有名氣,並形成了獨特的閩南繪畫風格。
經歷了50年的發展後,現在的翔安農民畫,顯然早已不再局限於農村生活,也吸收了新時代的文化價值元素,與時俱進,以其豐富的題材、多樣的表現形式和飽滿的構圖、瑰麗的色彩,不斷豐富著閩南文化的底蘊和內涵。
因翔安農民畫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得翔安曾在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首批「現代民間繪畫之鄉」,後兩度入選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翔安農民畫現為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有省級傳承人1人,市級傳承人1人,區級傳承人5人。
前不久,包括《圖說價值觀》系列在內的44幅作品,以公益廣告的形式,出現在了廈門主要大道、公交車、社區街間,為廈門人的生活、閩南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融合的理念作了生動註解,成為翔安文化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也被福建省委宣傳部作為公益廣告精品在全省範圍進行推廣。
翔安也以「深挖閩南特色文化」這一基點,踐行美麗廈門文化提升戰略。
「如何保留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翔安農民畫面臨的新問題。翔安區文化館館長潘志堅表示,「翔安農民畫傳承的是閩南文化特色,凸顯的是閩南人的精神靈魂,這項本地藝術決不能摒棄,絕對不能讓這文化斷了根,農民畫傳承,還要從娃娃抓起。」
目前,翔安農民畫創作呈現三級人才培育體系:骨幹畫家約有20-30人,這是翔安農民畫創作的核心力量;其次,依託骨幹力量,發展第二層次的新生力量,培育有興趣創作農民畫的中青年畫家;最後就是校園推廣,開展農民畫基地試點教學,依託當地的雄厚師資,請梁金城等資深畫家開堂授課。
就在全國第十個文化遺產日當天,翔安公布在全區建設10家農民畫傳承人工作室及5所特色學校,並已經研發出翔安農民畫校本課程。今後農民畫家也有了自己專屬的工作室,而且這項民間藝術還會走進更多的中小學。
省、市、區三級的翔安農民畫非遺傳承人,也正不遺餘力開展翔安農民畫的傳承與保護工作。目前,翔安參與學習和從事農民畫相關人員有200多人,先後培養中小學生農民畫創作者1000多人次,呈現出畫家群體老中青三代結合的人才梯隊。
在翔安農民畫創作基地掛牌後,區文化館還定期舉行農民畫夏令營、農民畫研究會、作品點評會等,同時舉辦基地的交流活動,培養後備力量,吸引農民畫的愛好者、初學者,邀請專家定期指導,去年以來,160多幅作品相繼在這裡面世。
如今的翔安農民畫,人才畫作層出不窮:翔安農民畫先後有380多幅作品參加市級以上展覽,40多幅作品參加全國性展覽,其中8幅作品在全國農民畫展中獲獎,3幅作品參加中奧(奧地利)農民畫交流展,44幅農民畫公益廣告作品在福建全省推廣。
中共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廈門隨後制訂了《美麗廈門戰略規劃》。
「發揚閩南特色文化優勢,大力提升市民的道德和文明素質,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加快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與創新,促進多元文化融合發展」。這是美麗廈門文化戰略的深層要求,而翔安農民畫,正是找準這一基點,深入提升文化軟實力,深挖閩南文化核心內核,提升城市發展的後勁。
據了解,翔安當地正籌劃把農民畫和翔安的旅遊結合在一起,規劃籌建一個農民畫村,初步設想是在蔡厝尋找一個古民居群,改造成藝術村,每一棟村落建築都設一個農民畫工作室,讓他們可以集中搞創作,成為農民畫的專業展示和集中創作基地。未來,到這裡旅遊的遊客,還可以欣賞、體驗、感受農民畫創作的全過程,由此帶動翔安文創或特色旅遊的發展。
在中國,農民畫開展較好的還有上海金山、吉林東豐、浙江秀洲,翔安與這三個地方最大的區別,或者說翔安農民畫最大的資本,就在於受到閩南文化的影響。閩南廟會的人聲鼎沸、古厝前的閩南人家、出海討生活的艱辛……這般的鄉間生活百態,濃鬱的閩南風土人情,通過精品農民畫的形式,寥寥數筆,躍然紙上,彰顯出濃濃的閩南風。
翔安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曾東生在評價農民畫時曾說過,讓他感動的不是翔安農民畫的一再獲獎,而是農民畫創作背後深厚的文化土壤積澱。
在翔安民間,自發的文化藝術表演,節日期間自覺地走上街頭村落,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的喜悅,已經成為老百姓心中自發自覺的一種習慣,渾然天成,不加修飾。正是有這麼一塊底蘊豐厚的文化土壤,有宋江陣、拍胸舞、高甲戲等一大批富有閩南特色的非物質文化藝術為農民畫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有一大群心懷夢想的「咱厝人」農民畫家,畫筆常耕、不懈努力,翔安文化品牌才闖出了一片天。